流寓理岂惬释义


【流寓】亦作“流庽”。1.流落他乡居住。《后汉书·廉范传》:“范父遭丧乱,客死於蜀汉,范遂流寓西州。”唐杜甫《桥陵诗三十韵因呈县内诸官》:“流寓理岂愜,穷愁醉不醒。”清叶廷琯《鸥陂渔话·海外二奇人》:“后盲於目,不能復治生产,流庽隩门为通译以自给。”碧野《富春江畔》:“时至千百年后的今天,人民仍然不忘李清照流寓金华对双溪的吟唱。”2.指流落他乡居住的人。宋陈亮《上孝宗皇帝第一书》:“三十年之餘,虽西北流寓皆抱孙长息於东南,而君父之大讎,一切不復关念。”清郭嵩焘《拟陈洋务疏》:“其间惟美利坚之金山,中国流寓数万人。

【理】《唐韻》良止切《集韻》《韻會》兩耳切《正韻》良以切,音里。《說文》治玉也。《徐曰》物之脈理,惟玉最密,故从玉。《淮南子·覽冥訓》夏桀之時,金積折廉,璧襲無理。《註》用之煩數,皆鈍而無文。又《說文徐註》治玉治民皆曰理。《書·周官》論道經邦,燮理隂陽。《前漢·循吏傳》政平訟理。又《玉篇》正也。《左傳·成二年》先王疆理天下。《註》理,正也。又《玉篇》道也。《廣韻》義理。《易·繫辭》易而天下之理得矣。《史記·平原君傳》謂公孫龍曰:公無復與孔子高辨事也。其人理勝於辭,公辭勝於理,辭勝於理,終必受詘。《皇極經世》天下

【岂】《廣韻》袪俙切《集韻》《韻會》去幾切,音。《說文》還師振旅樂也。又欲也,登也。《徐曰》今借此爲語詞。《玉篇》安也,焉也。《廣韻》曾也。《增韻》非然之辭。《書·五子之歌》怨豈在明。《詩·召南》豈不夙夜。《傳》豈不,言有是也。又《集韻》《正韻》可亥切,音鎧。與凱愷通。軍勝之樂也。又樂也,和也。○按經傳凱歌、凱風、愷悌、樂愷皆借豈。古凱、愷、豈音義通,今分爲二。 《字彙》〈山下一〉从耑省。〈口下丷一〉从豆省。俗作山頭,非。《同文舉要》豈同剴,亦非。漢典考證:〔《說文》還師振樂也。〕 謹照原文振下增旅字。 考證:

【惬】同。見上(字)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