蹙额北方奚释义


【蹙】《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子六切,音噈。《說文》迫也。《詩·大雅》今也日蹙國百里。《禮·禮器》不然則已蹙。《疏》則太急蹙。又《集韻》七六切。與蹴同。《禮·曲禮》蹙路馬芻有誅。《釋文》蹙,本又作蹴。又《廣韻》蹙,近也。又通作顣。《孟子》已頻顣曰。《朱傳》顣與蹙同。又《集韻》倉歷切,音戚。《類篇》蹙蹙,小貌。《詩·小雅》蹙蹙靡所騁。《箋》蹙蹙,小之貌。《爾雅·釋訓》蹙蹙,鞠也。

【北】〔古文〕《唐韻》博墨切《集韻》《韻會》必墨切《正韻》必勒切,綳入聲。《說文》乖也。从二人相背。《徐曰》乖者,相背違也。《史記·魯仲連傳》士無反北之心。《玉篇》方名。《史記·天官書》北方水,太隂之精,主冬,曰壬癸。《前漢·律歷志》太隂者北方。北,伏也。陽氣伏于下,于時爲冬。又《廣韻》奔也。《史記·管仲傳》吾三戰三北。又《集韻》補妹切《韻會》蒲妹切,音背。《集韻》違也。《正韻》分異也。《書·舜典》分北三苗。《註》分其頑梗,使背離也。

【方】〔古文〕《唐韻》府良切《集韻》《韻會》分房切,音芳。《說文》倂船也。象兩舟省總頭形。或从水作汸。《詩·周南》江之永矣,不可方思。《傳》方,泭也。《釋文》小筏曰泭。《爾雅·釋水》大夫方舟。《註》倂兩船。《史記·酈食其傳》方船而下。《註》謂船也。又《易·坤卦》六二直方大。《註》地體安靜,是其方也。《周禮·冬官考工記》圜者中規,方者中矩。《淮南子·天文訓》天道曰圓,地道曰方。方者主幽,圓者主明。又《易·觀卦》君子以省方觀民設敎。《疏》省視萬方。《詩·大雅》監觀四方。《周禮·天官·冢宰》辨方正位。《註》別四方。《

【奚】《廣韻》胡雞切《集韻》《韻會》《正韻》弦雞切,音兮。隷役也。《周禮·天官》酒人奚三百人。《註》奚,猶今官婢。通作傒。《唐書·李賀傳》賀小奚奴背古錦囊,遇所得詩,投囊中。又地名。《春秋·桓十七年》及齊師戰于奚。《註》魯地。又山名。大奚山,在廣州,距佛堂門海三百里,潮汐相通,見《南粵志》。又驒奚,駿馬名。《前漢·匈奴傳》騊駼驒奚。《註》驒,音顚,生七日而超其母。又羊奚,草名。《本草綱目》羊奚比乎石筍子。又疑問辭。《論語》子奚不爲政。《孟子》奚不去也。又姓。夏車正奚仲,北魏奚牧。 《說文》奚,大腹也,从大,省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