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嫌诚自私释义


【避嫌】亦作“避慊”。避免嫌疑。《汉书·赵充国传》:“虽亡尺寸之功,媮得避慊之便,而亡后咎餘责。”颜师古注:“慊亦嫌字。”《汉书·冯野王传》:“上繇下第而用谭(张谭),越次避嫌不用野王,以昭仪兄故也。”唐权德舆《送别沅汎》诗:“废业固相受,避嫌诚自私。”明冯梦龙《万事足·封荫团圆》:“且喜孩儿凤仪、凤羽俱已长成,学业有就,只我相公避嫌,不肯放他应试。”巴金《家》三十:“同时为了避嫌起见,姑母还劝他不要常常来看琴。”

【诚】《唐韻》氏征切《集韻》《韻會》《正韻》時征切,音成。《說文》信也。《廣雅》敬也。《增韻》純也,無僞也,眞實也。《易·乾卦》閑邪存其誠。《疏》言防閑邪惡,當自存其誠實也。《書·太甲》鬼神無常享,享于克誠。《傳》言鬼神不係一人,能誠信者則享其祀。《眞德秀曰》唐虞時未有誠字,《舜典》允塞卽誠之義。至伊尹告太甲始見誠字。《禮·樂記》著誠去僞,禮之經也。《中庸》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註》誠者,眞實無妄之謂。又《玉篇》審也。《禮·經解》故衡誠縣,不可欺以輕重。《註》誠,猶審也。或作成。又郡名。《唐書·地

【自私】1.只为自己打算;只图个人的利益。《吕氏春秋·忠廉》:“若此人也,有势则必不自私矣,处官则必不为污矣。”晋潘尼《安身论》:“忧患之接,必生於自私而兴於有欲。自私者,不能成其私,有欲者,不能济其欲,理之至也。”《宋书·孝义传·蒋恭》:“礼让者以义为先,自厚者以利为上,末世俗薄,靡不自私。”2.谓归个人私有。《新唐书·沙陀传》:“景思闻天子西,乃与友金料骑五千人居絳,兵擅劫帑自私。”清朱梅崖《乐闲图序》:“天子以为可休,斯可休矣,故筋力得以自私,若是者,乃先生之所谓乐,先生之所谓闲也。”白蕉《袁世凯与中华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