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心识本源释义


【秉心】诗·鄘风·定之方中》:“匪直也人,秉心塞渊。”《汉书·楚元王刘交传》:“论议正直,秉心有常。”《旧唐书·德宗纪下》:“而秉心匪彝,自底不类。”明太祖《封刘基诚意伯诰》:“秉心坚贞,怀才助朕。”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三》:“虽谓秉心贞正,感动幽灵,亦未必不然也。”

【识】〔古文〕《唐韻》賞職切《集韻》《韻會》設職切,音式。《說文》常也。一曰知也。《長箋》訓常無意義。《玉篇》識,認也。《增韻》能別識也。又見識也。《詩·大雅》不識不知,順帝之則。《左傳·襄二十九年》吳公子札聘于鄭,見子產如舊相識。《老子·道德經》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莊子·繕性篇》道固不小行,德固不小識。《揚子·法言》多聞見而識乎正道者,至識也。多聞見而識乎邪道者,迷識也。又草名。《大戴禮·夏小正》三月采識。識,草也。又州名。《唐書·地理志》識利州屬高麗降戸州。又姓。見《姓纂》。又《廣韻》《集韻》《韻會》

【本源】1.源头。汉王充《论衡·效力》:“江河之水,驰涌滑漏,席地长远,无枯竭之流,本源盛矣。”宋王禹偁《盐池十八韵》:“本源皆泻滷,异端亦咸鹺。”2.借指事物的根源,起源。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序志》:“君臣所以炳焕,军国所以昭明,详其本源,莫非经典。”宋司马光《进修心治国之要札子状》:“夫治乱、安危、存亡之本源,皆在人君之心。”清陈梦雷《绝交书》:“或者年兄戒迷復之凶,敦报德之义,遡泉荫之本源,悔下石之机智,补牘详陈,无所隐讳。”孙中山《人格救国》:“近来科学中的进化论家说,人类是由极简单的动物,慢慢变成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