嵁岩及培塿释义


【嵁】《廣韻》口含切《集韻》《韻會》枯含切《正韻》苦含切,音龕。嵁巖,不平貌。《莊子·在宥篇》大山嵁巖之下。又《廣韻》苦咸切《集韻》丘咸切,音。義同。又《廣韻》《集韻》《類篇》五感切,音坎。嵁崿,山形。《左思·魏都賦》恆碣嵁崿于靑霄。或作碪。又《廣韻》士減切《集韻》士檻切,音嶃。嵁絕,山貌。

【岩】《正字通》俗嵒字。巖俗省作岩。(巖)《唐韻》五銜切《集韻》魚銜切《韻會》疑銜切《正韻》魚咸切,音嵒。《說文》岸也。从山嚴聲。《增韻》石窟曰巖,深通曰洞。 一曰險也。《左傳·隱元年》制巖邑也。《公羊傳·僖三十三年》殽之嶔巖,文王所避風雨也。又嶃巖,高峻貌。《司馬相如·上林賦》嶄巖嵾嵳。又巖廊,殿廡也。《漢武帝·策賢良制》虞舜之時,遊於巖廊之上。又地名。《書·說命》說築傅巖之野。《傳》傅巖,在虞虢之閒。又《集韻》魚杴切《韻會》疑杴切,音嚴。巖巖,高貌。《詩·魯頌》泰山巖巖,魯邦所詹。又《正字通》本作嚴。亦作巖

【培塿】“部娄”。小土丘。《左传·襄公二十四年》:“部娄无松柏。”杜预注:“部娄,小阜。”汉应劭《风俗通·山泽·培》引《左传》作“培塿”。《晋书·刘元海载记》:“当为崇冈峻阜,何能为培塿乎。”清刘献廷《广阳杂记》卷三:“眺望三峯,壁立与天接,众山皆成培娄。”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