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


  △《崇文总目》一卷

  景祐初,学士王尧臣同聂冠卿、郭缜、吕公绰、王洙、欧阳修等撰定,凡六十六卷。诸儒皆有论议,欧公《文集》颇见数条,今此惟六十六卷之目耳。题云绍兴改定。

  △《秘书省四库阙书目》一卷

  亦绍兴改定。其阙者,注“阙”字于逐书之下。

  △《邯郸书目》十卷

  学士河南李淑献臣撰,号《图书十志》。皇祐己丑自作序以示子孙曰朋、圭、刍者,其子寿朋、复圭、德刍也。

  △《京兆金石录》六卷

  北平田概纂。元丰五年王钦臣为序,自为后序。皆记京兆府县古碑所在,览之使人慨然。

  △《集古录跋尾》十卷

  欧阳修撰。编述之意,序文详之,世所共知,不复著。

  △《集古目录》二十卷

  公子礼部郎官棐叔弼撰。公既为跋尾二百九十六篇,命棐撮其大要,别为目录,棐之序云尔。今考集中凡三百五十余跋。

  △《太宗御制御书目》一卷

  玉宸殿所藏,兼有真宗御制序十四篇。又本稍多,而无序文。

  △《真宗御制碑颂石本目录》一卷

  凡九十名件。乾兴所刊板。

  △《龙图阁瑞物宝目》、《六阁书籍图画目》共一卷

  已上平江虎邱寺御书阁有原颁降印本,传写得之。

  △《群书备检》三卷

  不知名氏。皆经、史、子、集目录。

  △《广川藏书志》二十六卷

  徽猷阁待制董逌彦远撰。以其家藏书考其本末,而为之论说,及于诸子而止。盖其本意专为经设也。

  △《广川书跋》十卷、《画跋》五卷

  董逌撰。

  △《宝墨待访录》二卷

  礼部员外郎米芾元章撰。记承平时故家所藏晋唐遗迹。

  △《金石录》三十卷

  东武赵明诚德甫撰其所藏二千卷。盖仿欧阳《集古》,而数则倍之。本朝诸家蓄古器物款式,其考订详洽,如刘原父、吕与叔、黄长睿多矣,大抵好附会古人名字,如“丁”字,即以为祖丁;“举”字,即以为伍举;“方鼎”,即以为子产;“仲吉匜”,即以为偪姞之类。邃古以来,人之生世伙矣,而仅见于简册者几何?器物之用于人亦伙矣,而仅存于今世者几何?乃以其姓字、名物之偶同而实焉,余尝窃笑之。惟其附会之过,并与其详洽者,皆不足取信矣。惟此书跋尾独不然,好古之通人也。明诚,宰相挺之之子。其妻易安居士李氏为作后序,颇可观。

  △《考古图》十卷

  汲郡吕大临与叔撰。其书作于元祐七年,所纪目御府之外,凡三十六家所藏古器物,皆图而录之。

  △《博古图说》十一卷

  秘书郎邵武黄伯思长睿撰。有序。凡诸器五十九品,其数五百二十七;印章十七品,其数二百四十五。案李丞相伯纪为长睿志墓,言所著《古器说》四百二十六篇,悉载《博古图》。今以《图说》考之,固多出于伯思,亦有不尽然者。又其名物亦颇不同,钱、鉴二品至多,此所载二钱、二鉴而已。《博古》不载印章,而此印章最伙。盖长睿没于政和八年,其后修《博古图》颇采用之,而亦有所删改云尔。其书大抵好傅古人名字,说已见前。

  △《宣和博古图》三十卷

  宣和殿所藏古器物,图其形制而记其名物,录其款识。品有总说,以举其凡。而物物考订,则其目详焉。然亦不无牵合也。

  △《群书会记》二十六卷

  郑樵撰。大略记世间所有之书,非必其家皆有之也。

  △《夹漈书目》一卷、《图书志》一卷

  郑樵记其平生所自著之书。《志》者,盖述其著作之意也。

  △《秦氏书目》一卷

  濡须秦氏,元祐二年,有为金部员外郎者,闻于朝,请以宅舍及文籍不许子孙分割。

  △《藏六堂书目》一卷

  莆田李氏云唐江王之后,有家藏诰命。其藏书自承平时。今浸以散逸矣。

  △《吴氏书目》一卷

  奉议郎漳浦吴与可权家藏。闽中不经兵火,故家文籍多完具,然地湿苦蠹损。

  △《晁氏读书志》二十卷

  昭德晁公武子止撰。其序言得南阳公书五十箧,合其家旧藏得二万四千五百卷。其守荣州,日夕雠校,每终篇辄论其大指。时绍兴二十一年也。其所发明有足观者。南阳公未知何人,或云井度宪孟也。

  △《遂初堂书目》一卷

  锡山尤氏尚书袤延之,淳熙名臣,藏书至多,法书尤富。尝烬于火,今其存亡几矣。

  △《中兴馆阁书目》三十卷

  秘书监临海陈骙叔进等撰。淳熙五年上之。中兴以来庶事草创,网罗遗逸,中秘所藏,视前世独无歉焉,殆且过之。大凡著录四万四千四百八十六卷。盖亦盛矣。其间考究疏谬,亦不免焉。

  △《馆阁续书目》三十卷

  秘书丞吴郡张攀从龙等撰。嘉定十三年上。以淳熙后所得书,纂续前录,草率尤甚。凡一万四千九百四十三卷。

  △《隶释》一十七卷、《隶续》二十一卷

  丞相鄱阳洪适景伯撰。凡汉刻之存于世者,以今文写之,而为之释。又为之世代谱及物象图碑,形式悉具之。魏初近古者亦附焉。年来北方旧刻不可复得,览此犹可慨想。

  △《法宝标目》十卷

  户部尚书三槐王右敏仲撰。以释藏诸函随其次第为之目录,而释其因缘。凡佛会之先后,华译之异同,皆具著之。右,旦之曾孙,入元祐党籍。

  △《郑氏书目》七卷

  莆田郑寅子敬以所藏书为七录,曰经,曰史,曰子,曰艺,曰方技,曰文,曰类。寅,知枢密院侨之子,博文强记,多识典故。端平初召为都司,执法守正,出为漳州以没。

  △《集古系时录》十卷、《系地录》十一卷

  郑樵撰。大抵因《集古》之旧,详考其时与地而系之,二书相为表里。

  △《宝刻丛编》二十卷

  临安书肆陈思者,以诸家集古书录,用《九域志》京、府、州、县系其名物,而昔人辨证审定之语,具著其下,其不详所在,附末卷。

  △《释书品次录》一卷

  题唐僧从梵集。末有黎阳张翚跋,称大定丁未。盖北方板本也。

  ○地理类

  △《山海经》十八卷

  汉侍中奉车都尉臣秀所校秘书。秀,即刘歆也。晋郭璞注。案《唐志》二十三卷,《音》二卷。今本锡山尤袤延之校定。世传禹、益所作,其事见《吴越春秋》,曰:“禹东巡,登南岳,得金简玉字,通水之理,遂行四渎,与益共谋,所至使益疏而记之,名《山海经》。”此其为说,恢诞不典。司马迁曰:“言九州山川,《尚书》近之矣。至《禹本纪》、《山海经》所书怪物,余不敢言之也。”可谓名言,孰曰多爱乎!故尤跋明其为非禹、伯翳所作,而以为先秦古书无疑。然莫能名其为何人也。洪庆善补注《楚辞》,引《山海经》、《淮南子》以释《天问》。而朱晦翁则曰:“古今说《天问》者,皆本此二书,今以文意考之,疑此二书本皆缘解《天问》而作。”可以破千载之惑。古今相传既久,姑以冠地理书之录。

  △《水经》三卷、《水经注》四十卷

  桑钦撰。后魏御史中尉范阳郦道元善长注。桑钦,不知何人。《邯郸书目》以为汉人。晁公武曰成帝时人,当有所据。案《唐志》注或云郭璞撰。又杜氏《通典》案,《水经》,晋郭璞注,二卷。后魏郦道元注,四十卷。皆不详所撰者名氏,亦不知何代之书。佑谓二子博赡,解释固应精当。然其《经》云,济水过寿张,则前汉寿良县,光武更名;又东北过临济,则前汉狄县,安帝更名;又云菏水过湖陆,则前汉湖陵县,章帝更名;又云汾水过河东郡永安,则前汉彘县,顺帝更名,故知顺帝以后纂序也。详《水经》所作,殊为诡诞,全无凭据。案《后汉郡国志》济水,王莽末,因旱渠塞,不复截河南过,统顺帝时所撰,都不详悉,其余可知。景纯注解,又甚疏略,亦为迂怪,以其僻书,人多不睹,谓其审正未之精也。

  △《唐十道图》一卷

  唐宰相赵郡李吉甫宏宪撰。首载州县总数、文武官员数、俸料。《唐志》云十卷,今不分卷。

  △《元和郡县志》四十卷

  李吉甫撰。自京兆至陇右,凡四十七镇。篇首有图,今不存。

  △《唐十道四蕃志》十卷

  唐太府少卿梁载言撰。其书广记备言颇可观。载言不见于史,又有《具员故事》,题“凤阁舍人”,及《梁四公记》,亦云载言所录。

  △《太平寰宇记》二百卷

  太常博士直史馆宜黄乐史子正撰。起自河南,周于海外。当太宗朝上之。

  △《元丰九域志》十卷

  知制诰丹阳王存正仲、集贤校理南丰曾肇子开、官制所检讨邯郸李德刍等删定,总二十三路、四京、十府、二百四十二州、三十七军、四监、一千一百三十五县。

  △《舆地广记》三十八卷

  庐陵欧阳忞撰。政和中作,其前三卷以今之郡县系于前代郡国之下。其序曰:“以今州县求于汉,则为郡;以汉郡县求于三代,则为州。三代之九州,散而为汉之六十余郡,又分而为今之三百余州,虽或离或合不可讨究,而吾胸中则已了然矣。”汉郡国一百三,今云六十余郡,不可晓也。忞为文忠族孙,行名皆连“心”字。

  △《地理指掌图》一卷

  蜀人税安礼撰。元符中欲上之朝,未及而卒。书肆所刊,皆不著名氏,亦颇阙不备。此蜀本有涪右任慥序,言之颇详。

  △《历代疆域志》十卷

  临川布衣吴澥撰。

  △《舆地纪胜》二百卷

  知江宁县金华王象之撰。盖以诸郡图经,节其要略,而山川景物、碑刻诗咏初无所遗,行在宫阙、官寺实冠其首,关河版图之未复者,犹不与焉。眉山李说斋季允为之序。

  △《舆地图》十六卷

  王象之撰。《纪胜》逐州为卷,《图》逐路为卷,其搜求亦勤矣。至西蜀诸郡尤详。其兄观之漕夔门时所得也。

  △《皇朝方域志》二百卷

  东阳布衣王希先撰。凡前代谓之《谱》,十六《谱》为八十卷;本朝谓之《志》,为一百二十卷。《谱》叙当时事实,而注以今之郡县;《志》述今日疆理,而系于古之州国。古今参考,《谱》、《志》互见,地理学之详明者,无以过此矣。嘉熙二年上于朝,得永免文解。其父珨,本建宁人,己未进士,试词科不中,颇该洽。希先述其遗稿,以成此书。

  △《东京记》三卷

  龙图阁直学士宋敏求次道撰。上卷为宫城,周五里,唐时宣武节度使治所,建隆三年广城之北隅,用洛阳宫殿之制修之;中卷为旧城,周二十一里一百五十步,唐汴州城也,号“阙城”,亦曰“里城”;下卷为新城,周四十八里二百三十三步,周世宗所筑罗城也,号曰“国城”,又曰“外城”。三城之内宫殿、官府、坊巷、第宅、寺观、营房次第记之。

  △《河南志》二十卷

  宋敏求撰。司马温公序之,时元丰六年,次道殁矣。

  △《长安志》二十卷

  宋敏求撰。赵彦若元考为之序。二书凡例微不同,然汉、唐旧都遗事详矣。△《关中记》一卷晋葛洪稚川撰。所载殊简略。

  △《三辅黄图》二卷

  不著名氏。案《唐志》一卷,今分上下卷。载秦、汉间宫室、苑囿甚详,多引用应劭《汉书解》,而如淳、颜师古复引此书为据,意汉、魏间人所作。然《中兴书目》以为《崇文总目》及《国史志》不载,疑非本书也。程氏《雍录》辨之尤悉。

  △《长安图记》一卷

  丞相汲公吕大防知永兴军,以为正长安故图,著其说于上。今信安郡有此图,而别录其说为一编。

  △《雍录》十卷

  吏部尚书新安程大昌泰之撰。周、秦、汉、隋、唐五代皆都雍,故以名。录《前史》及《黄图》、《宋志》异同,往往辨订。其辨《黄图》有唐县名,且晋灼所引《黄图》皆今书所无,盖唐人续成之,非见汉事者。

  △《洛阳伽蓝记》五卷

  后魏抚军司马杨衒之撰。专记洛阳城内外寺院。尔朱之乱,城郭邱墟,追述斯记。

  △《洛阳名园记》一卷

  礼部员外郎济南李格非文叔撰。记开国以来卿公家园囿之盛,其末言天下治乱之候,在洛阳之盛衰;洛阳盛衰之候,在名园之兴废,使人感慨。格非以不肯与编元祐章奏,入党籍。《国史文苑》有传。世所谓易安居士清照者,其女也。格非苦心为文,而集不传,馆中亦无有,惟锡山尤氏有之。《文鉴》仅存此跋,盖亦未尝见其全集也。

  △《邺中记》一卷

  不著名氏。记自魏而下,及僭伪都邺者六家宫殿事迹。案《唐志》有《邺都故事》二卷,肃、代时马温所作。今书多引之。

  △《晋阳事迹杂记》十卷

  唐河东节度使李璋纂。序言四十卷,《唐志》亦同,今删为十卷。盖洽平中太原府所刻本也,从莆田李氏借录。自南渡以来,关河阻绝,图志泯亡,得见一二仅存者,犹足以发伤今思古之叹。然唐并州治晋阳、太原二县,国初克复,徙治阳曲,而墟其故。二县后皆并省,则唐之故迹,皆不复存矣。

  △《燕吴行役记》二卷

  不著名氏。大中九年崔铉镇淮南,诸镇毕贺,为此记者,燕帅所遣僚佐,道中纪所经行郡县道里及事迹也。其曰我府张公者,时张允中方帅燕也。《唐志》称张氏宣宗时人,失其名。“张”者,其帅之姓尔。未审何以知使者之亦为张氏也。

  △《江行录》一卷

  真州教授句颖绍圣三年所序云,太守张公所修也。张不著名。自真而上直抵荆南,自岳而分,旁征衡、永,自湖口而别,则东入鄱阳,南至庐陵,程期岸次、风云占候、时日吉凶,与夫港派滩碛矶洑,莫不具载。江行者赖之。

  △《临安志》十五卷

  府帅吴兴周淙彦广撰。首卷为行在所,于宫阙殿阁全不记载,籍曰禁省严秘,不敢明著。其视宋次道《东京记》,何其大不侔。其他沿革,亦多疏略。然淙有才具,其尹京开湖浚河,皆有成绪。今城中河道通利,民户为脚船以济行旅者,盖自此始。

  △《吴兴统记》十卷

  摄湖州长史左文质撰。分门别类,古事颇详。序称甲辰岁者,本朝景德元年也。

  △《吴兴志》二十卷

  枢密院编修郡人谈钥元时撰。嘉泰元年也。其为书草率,未得为尽善。

  △《苏州图经》六卷

  翰林学士饶阳李宗谔昌武等撰。景德四年,诏以四方郡县所上图经,刊修校定为一千五百六十六卷。以大中祥符四年颁下,今皆散亡,馆中仅存九十八卷。余家所有惟苏、越、黄三州刻本耳。

  △《吴郡图经续记》三卷

  秘书省正字郡人朱长文伯原撰。记祥符以后事,亦颇补前志之阙遗。长文,吴中名士,病废不仕,自号乐圃,卒于元符元年。

  △《吴地记》一卷

  唐陆广微撰。郡人也。多记古吴国事。唐未有秀州,天禧中始割嘉兴县置,故此记合二郡为一。

  △《吴郡志》五十卷

  参政郡人范成大至能撰。书始成未行,而石湖没。有求附见某事而弗得者,哗曰此非石湖笔也。太守不能决,藏其书学官。然周益公为范墓碑,述所著书目有焉。及绍定初,桐川李寿朋俦老为守,始取而刻之。而书止于绍熙,其后事实俾寮属用褚少孙《史记》例补成之。赵南塘履常作序,订其为石湖书不疑。且谓郡士龚颐正、滕宬、周南皆尝荐所闻于公者,而龚尤多。

  △《镇江志》三十卷

  教授天台卢宪子章撰。

  △《新定志》八卷

  郡守东平董弅令升撰。绍兴己未也。淳熙甲辰,武义陈公亮重修。

  △《嘉禾志》五卷、《故事》一卷

  郡守毗陵张元成撰。为书极草草。

  △《毗陵志》十二卷

  教授三山邹补之撰。

  △《越州图经》九卷

  李宗谔祥符所上也。未有秘阁校理李垂、邵焕修及覆修名衔。然则书成于众手,而宗谔特提总其凡耳。

  △《会稽志》二十卷

  通判吴兴施宿武子、郡人冯景中、陆子虚、朱鼐、王度等撰。陆放翁为之序。首称禹会诺侯,而以思陵巡狩,升府配之,气壮文雅,盖奇作也。嘉泰辛酉,陆年已七十七矣。未几,始落致仕为史官,至八十五岁乃终。其笔力老而不衰,于此序见之。

  △《会稽续志》八卷

  梁国张淏撰。续记辛酉后事,而亦补前《志》之遗。前《志》无进士题名,此其尤不可遗者也。

  △《赤城志》四十卷

  国子司业郡人陈耆卿寿老撰。其前为图十有三。

  △《赤城续志》八卷

  郡人吴子良拾其所遗续载之。

  △《赤城三志》四卷

  郡人林表民逢吉撰。绍定己丑,水壤城,修治兴筑,本末详焉。

  △《四明志》二十一卷

  赣州录事参军庐陵罗璿修。时胡榘仲方尚书为守,璿其乡人也。

  △《永嘉谱》二十四卷

  礼部侍郎郡人曹叔远器远撰。曰《年谱》、《地谱》、《名谱》、《人谱》。时绍熙三年,太守宛陵孙楙属器远裒集,创为义例如此。器远,庚戌进士,盖初第时也。

  △《永宁编》十五卷

  待制郡人陈谦益之撰。汉分章安之东瓯乡为永宁,今永嘉四邑是也,故以名编。时嘉定九年,留元刚茂潜为太守。

  △《东阳志》十卷

  枢密鄱阳洪遵景严撰。绍兴二十四年为通制时所作。

  △《括苍志》七卷

  教授曾贲撰。乾道六年,太守四明楼璩叔韫序。钥之父也。

  △《括苍志续》一卷

  郡人陈百朋撰。

  △《信安志》十六卷

  教授卫玠撰。太守四明刘垕也。实嘉定己卯。

  △《信安续志》二卷

  教授叶汝明撰。太守四明袁甫广微。绍定初也。

  △《建康志》十卷

  府帅史正志志道撰。时乾道五年。

  △《建康续志》十卷

  府帅吴琚层父以郡人朱舜庸所编铨次,与前《志》并行。时庆元六年。

  △《六朝事迹》二卷、《南朝宫苑记》二卷

  不知何人作。记六朝故都事迹颇详。

  △《姑孰志》五卷

  教授长乐林桷子长撰。太守杨愿原仲也。實淳熙五年。

  △《新安志》十卷

  通判赣州郡人罗愿撰。时淳熙二年,太守则赵不悔也。

  △《秋浦志》八卷

  太守南昌胡兆乾道八年修。

  △《秋浦新志》十六卷

  三山王伯大幼学以前志缺陋重修。时以庾节摄郡事,端平丙申也。

  △《南康志》八卷

  郡守朱端章撰。淳熙十二年。

  △《桐汭新志》二十卷

  教授钱塘赵子直撰。绍熙五年也。太守林棐序。

  △《豫章职方乘》三卷、《后乘》十二卷

  郡人洪刍驹父宣和己亥撰。乘,取晋《乘》为名。《后乘》淳熙十一年太守程叔达序。

  △《浔阳志》十二卷

  迪功郎晁百揆元采撰。淳熙三年,太守开封曹训为之序。

  △《宜春志》十卷

  袁州叙授南城童宗说修。太守李观民也。

  △《盱江志》十卷、《续》十卷

  郡守胡舜举绍兴戊寅俾郡人童宗说、黄敷忠为之。《续志》,庆元五年三山陈岐修,亦郡守也。

  △《富川志》六卷

  军学教授括苍潘廷立撰。太守赵善宣,绍熙四年也。军治永兴,本富川县,故名。

  △《南安志》二十卷、《补遗》一卷

  太守方崧卿、教授许开修。

  △《广陵志》十二卷

  教授三山郑少魏、江都尉会稽姚一谦撰。绍熙元年,太守郑兴裔也。

  △《楚州图经》二卷

  教授霅川吴莘商卿撰。太守毗陵钱之望大受,时淳熙十三年。

  △《永阳志》三十五卷

  滁守林■〈山票〉命法曹龚维蕃修。

  △《吴陵志》十卷

  不著名氏。淳熙壬寅所修。后三年乙巳,太守钱塘万锺元亨属僚佐参正而刻之。泰州在唐为吴陵县。

  △《高邮志》三卷、《续修》十卷

  兴化县主簿孙祖义撰。郡守赵不惭刻之。淳熙四五年间也。其书在图志中最为疏略。嘉定中,守汪纲再修,稍详定矣。

  △《都梁志》八卷

  郡守霍篪、教授周之瑞修。绍熙元年也。

  △《续志》一卷

  嘉泰壬戌郡守耿与义序。

  △《合肥志》四卷

  合肥主簿唐锜撰。郡守郑兴裔也。时淳熙十五年。

  △《同安志》十卷

  毗陵钱绅伸仲撰。宣和五年,太守曰曾元礼。未几而有狄难。至绍兴十三年,太守张彦声始取而刻之。

  △《历阳志》十卷

  郡守九华程九万鹏飞、教授天台黄宜达之撰。庆元元年。

  △《黄州图经》四卷、《附录》一卷

  李宗谔祥符所修《图经》,亦颇有后人附益者。郡守李訦又以近事为《附录》焉。訦,参政邴汉老之子也。

  △《齐安志》二十卷

  郡守吕昭问俾教授厉居正重修。庆元己未也。

  △《濠梁志》三卷

  郡守永嘉张季樗撰。时嘉泰初元。

  △《无为志》三卷

  教授宋宜之纂。太守柴瑾为之序。

  △《襄阳志》四十卷

  郡守朐山高夔命教授吴兴刘宗、幕官上蔡任■〈氵〈山上乃下〉〉编纂。为书既详备,而刊刻亦精致,图志之佳者。

  △《襄沔记》三卷

  唐吴从政撰。删宗懔《荆楚岁时记》、盛宏之《荆州记》、邹闳甫《楚国先贤传》、习凿齿《襄阳耆旧传》、郭仲产《襄阳记》、鲍坚《南雍州记》集成此书,其纪囊、汉事迹详矣。景龙中人,自号栖闲子。

  △《房州图志》三卷

  郡守毗陵陈宇撰。

  △《义阳志》八卷

  郡守河内关良臣撰。绍熙二年也。信阳军,唐申州,所谓申、光、蔡,吴元济所据,竭天下之力以取之者。

  △《长沙志》五十二卷

  郡守赵善俊以绍熙二年命教授褚孝锡等七人撰。时陈止斋将漕,相与考订商略,故序言当与《长乐志》并也。

  △《续长沙志》十一卷

  不著名氏。录绍兴以后事。

  △《长沙土风碑》一卷

  唐潭州刺史河南张谓撰。前有碑铭,后有《湘中记》,载事迹七十件。

  △《衡州图经》三卷

  郡守三山孙德舆行之撰。嘉定戊寅刻。

  △《零陵志》十卷

  郡守徐自明嘉定己卯重修。

  △《舂陵图志》十卷

  教授临江章颖茂宪撰。淳熙六年,太守赵汝谊。

  △《九疑考古》二卷

  道州崇道主簿吴致尧格甫撰。取《舂陵志》所纪,而为诗以记之。宣和甲辰序。

  △《清湘志》六卷

  郡守永嘉陈岘寿南俾教授林瀛修。

  △《武昌志》三十卷

  郡守括苍王信成之命教授许中应等撰。

  △《武昌土俗编》二卷

  武昌令永嘉薛季宣撰。记一县之事颇详。绍兴辛巳、壬午间也。其邑今为寿昌军。

  △《郧城志》十二卷

  教授傅岩撰。庆元戊午,太守李楫。

  △《岳阳志甲》二卷、《乙》三卷

  甲集建安马子严庄父、乙集永嘉张声道声之所修,皆郡守也。

  △《岳阳风土记》一卷

  宣德郎监商税务建安危致明晦叔撰。元符进士第二人,仕至次对,其在岳,盖谪官也。

  △《辰州风土记》六卷

  教授缙云田渭伯清撰。隆兴二年,郡守徐彭年。

  △《成都古今集记》三十卷

  知府事信安赵抃阅道撰。清献自庆历将漕之后,凡四入蜀,知蜀事为详,故成此书。熙宁七年也。

  △《续成都古今集记》二十二卷

  知府事王刚中居正撰。實绍兴三十年。余尝手写《洛阳名园记》而题其后曰:“晋王右军闻成都有汉时讲堂,秦时城池、门屋、楼观,慨然远想,欲一游目。其与周益州帖,盖数致意焉。近时吕太史有感于宗少文卧游之语,凡昔人纪载人境之胜,录为一编。其奉祠亳社也,自以为谯、沛真源,恍然在目,而兖之太极、嵩之崇福、华之云台,皆将卧游之。噫嘻!弧矢四方之志,高人达士之怀,古今一也。顾南北分裂,蜀在境内,虽远,患不往尔,往则至矣。亳、兖、嵩、华视蜀犹迩封也,欲往其可得乎?然则太史之情其可悲也已!余近得此记,手写一通,与《东京记》,《长安》、《河南志》,《梦华录》诸书并藏,而时自览焉。是亦卧游之意云尔。于时岁在己丑,蜀故亡恙也。后七年而有虏祸,秦、汉故迹,焚荡无遗,今其可见者,惟此二记耳。而板本亦不可复得矣。呜呼,悲夫!”己丑,宝理宗绍定二年也。后七年,即理宗端平三年丙申岁。是年,自九月二十九日夜,沔利部统兼关外四川安抚、知沔州曹友闻战死之后,十二月,北兵入普州、顺庆、潼川府,破成都,掠眉州,五十四州俱陷破,独夔州一路及泸、果、合数州仅存。友闻初以明经登丙戌科,绵谷县尉。制置桂如渊擢为天水教授,与田遂、陈瑀俱招忠义,官至员外郎。自乞换武,积官至眉州防御使、左骁卫大将军。朝廷赠龙图学士、大中大夫,赐庙褒忠,谥曰节。所部皆精锐,虏畏之,目为“短曹遍身胆”,时人称之曰:“元戎制胜世间有,教授提兵天下无。”是役也,北之主将统兵者,四太子并达海也。

  △《蜀记》二卷

  唐郑暐撰。杂记蜀事、人物、古迹、寺观之属。未详何人。

  △《梁益记》十卷

  著作佐郎益州知录事参军任弁撰。天禧四年自为序。

  △《长乐志》四十卷

  府帅清源梁克家叔子撰。淳熙九年序。时永嘉陈傅良君举通判州事,大略皆出其手。

  △《闽中记》十卷

  唐林谞撰。本朝庆历中有林世程者重修,其兄世矩作序。谞,郡人,养高不仕,当大中时。世程,亦郡人也。其言永嘉之乱,中原仕族林、黄、陈、郑四姓先入闽,可以证闽人皆称光州固始之妄。

  △《建安志》二十四卷、《续志》一卷

  删定官郡人林光撰。庆元四年,郡守永嘉张叔椿俾僚属成之。《续志》,嘉定十二年府学士人所录。

  △《清源志》七卷

  通判州事永嘉戴溪肖望撰。时庆元己未,太守信安刘颖也。

  △《延平志》十卷

  郡守新安胡舜举汝士与郡人廖拱、廖挺裒集,时绍兴庚辰也。序言与《盱江志》并行,盖其为建昌守,亦尝修图志云。

  △《清漳新志》十卷

  司理参军方杰撰。嘉定六年,太守赵汝譡蹈中也。

  △《鄞江志》八卷

  郡守古灵陈昱日华俾昭武士人李皋为之。时庆元戊午。郡有鄞江溪,故名。

  △《莆阳志》十五卷

  郡守赵彦励懋训,绍熙三年集郡士为之。

  △《武阳志》十卷

  教授葛元骘撰。太守廖迟元达,乾道六年也。

  △《晋江海物异名记》三卷

  秘书监莆田陈致雍撰。致雍仕伪闽,南唐后归朝。

  △《广州图经》二卷

  教授王中行撰。

  △《南越志》七卷

  宋武康令吴兴沈怀远撰。此五岭诸书之最在前者也。怀远,怀充之弟,见《宋书》。

  △《番禺杂记》一卷

  摄南海主簿郑熊撰。国初人也。莆田借李氏本录之。盖承平时旧书,未有“河南少尹家藏”六字,不知何人也。

  △《桂林志》一卷

  静江教授江文叔编。时乾道五年,张维为帅。撰次疏略,刊刻草率,亦不分卷次。

  △《桂林风土记》一卷

  唐融州刺史权知春州莫休符撰。昭宗光化二年也。

  △《桂海虞衡志》二卷

  府帅吴郡范成大至能撰。范自桂移蜀,道中追记昔游。

  △《高凉志》七卷

  教授莆田刘棠撰。太守春陵义太初,嘉泰壬戌也。

  △《邕管杂记》一卷

  库部员外郎范旻撰。旻,国初宰相质之子。岭南初平,旻知邕州,兼转运使。

  △《岭外代答》十卷

  永嘉周去非直夫撰。去非,癸未进士,至郡倅。所记皆广西事。

  △《南方草木状》一卷

  晋襄阳太守嵇含撰。

  △《黄岩志》十六卷

  知县永嘉蔡范莲甫撰。嘉定甲申。

  △《旌川志》八卷

  知旌德县历阳李瞻伯山撰。绍熙三年,谢昌国为序。

  △《泾川志》十三卷

  知泾县濡须王栐叔永撰。嘉定癸酉赵南塘序之。初,县岁有水患,庚午冬,叔永改卜于旧治之东二里,曰留村。

  △《新吴志》二卷

  知泰新县盱江张国均维之撰。新吴,县旧名。嘉定甲戌。

  △《乐清志》十卷

  县令信安袁采君载撰。

  △《修水志》十卷

  分宁宰徐筠撰。

  △《连川志》十卷

  知连江县豫章陶武克之撰。嘉定乙亥。

  △《历代宫殿名》一卷

  翰林承旨李昉等纂。历代及僭伪宫殿、门阙、楼观、园苑、池馆名,无不毕录。

  △《五岳诸山记》一卷

  无名氏。多鄙诞不经。

  △《王屋山记》一卷

  唐乾符三年道士李归一撰。

  △《华山记》一卷

  不知名氏。

  △《西湖古迹事实》一卷

  钱塘进士傅牧撰。以杨蟠《百咏》增广,共为一百八十三首。绍兴壬午序。

  △《青城山记》一卷

  蜀道士杜光庭撰。

  △《茅山记》一卷

  嘉祐六年,句容令陈倩修。

  △《幙阜山记》一卷

  葛洪撰。其山在豫章。

  △《豫章西山记》一卷

  赞皇李上文撰。嘉祐丁酉岁。

  △《王笥山记》一卷

  唐道士令狐见尧撰。山在新淦。别本又有南唐及本朝事,后人所益也。

  △《湘中山水记》三卷

  晋耒阳罗含君章撰范阳卢拯注。其书颇及隋、唐以后事,则亦后人附益也。

  △《天台山记》一卷

  唐道士徐灵府撰。元和中人也。余假守临海,就使本道。嘉熙丙申十月,解郡符趋会稽治所,道过之,锐欲往游,会大雪不果,改辕由驿道。至今以为恨。偶见此《记》,录之以寄卧游之意。

  △《顾渚山记》一卷

  唐陆羽鸿渐撰。乡邦不贡茶久矣,遗迹未必存也。

  △《庐山记》五卷

  屯田员外郎嘉禾陈舜俞令举撰。刘涣凝之、李常公择皆为之序。令举熙宁中谪居所作。

  △《续庐山记》四卷

  南康守广陵马玕录山中碑记之文,以续前录。

  △《九华拾遗》一卷

  山居刘放至和二年自序曰:“滕天章作《新录》于前,沈太守撰《总录》于后,博考传闻,复得三十余节。”

  △《九华总录》十八卷

  邑人程太古撰。裒集诸家所记萃为一编也。

  △《武夷山记》一卷

  杜光庭撰。

  △《罗浮山记》一卷

  庐陵郭之美撰。皇祐辛卯序。

  △《霍山记》一卷

  知循州林须撰。山在循州境内。

  △《雁山行记》一卷

  永嘉陈谦撰。嘉定己巳游山,直至绝顶,得所谓“雁荡”者,前人并未之识也。然继其后者,亦未有闻焉。

  △《庐阜纪游》一卷

  开封孙惟信季蕃撰。尝大雪登山至绝顶,尽得其景物之详,嘉定初年也。惟信能为诗词,善谈谑。盖尝有官,弃去不仕,自号花翁,游江湖间,人多爱之。

  △《何氏山庄次序本末》一卷

  尚书崇仁何异同叔撰。其别墅曰三山小隐。“三山”者,浮石山、岩石山、玲珑山,其实一山也,周回数里,叙其景物次序为此编。自号月湖,标韵清绝,如神仙中人,膺高寿而终。其山闻今芜废矣。

  △《湘江论》一卷

  太常博士潘洞撰。

  △《海涛志》一卷

  唐窦叔蒙撰。

  △《太虚潮论》一卷

  永泰县令钱栖业述。末称天祐六年。

  △《海潮图论》一卷

  龙图阁学士燕肃撰进。

  △《潮说》一卷

  知钱塘县张君房撰。凡三篇。

  △《西南备边志》十二卷

  嘉州进士邓嘉猷撰。绍兴末,犍为有蛮扰边。初,莫知其何种族也。已而,有能别识其为虚恨蛮者。时蜀边久无事,既去而朝廷忧之,诏诸司经度。嘉猷取秦、汉以来讫于本朝,凡史传所载蛮事,皆著于篇,时乾道中也。其为《志》九,为《图》一。

  △《北边备对》六卷

  程大昌撰。淳熙中进《禹贡图》,孝庙因以北虏地里为问,对以虏无定居,无文史,不敢强言。绍熙退居,追采自古中华、北狄枢纽相关者,条列其地而推言之,名曰“备对”。

  △《南北攻守类考》六十三卷

  监进奏院赵善誉撰进。以三国、六朝攻守之变,鉴古事以考今地,每事为之图。

  △《六合掌运图》一卷

  不著名氏。凡为四十图,首列禹迹,次为中兴后南北三境,其后则诸边关?厄险要以及虏地疆界亦著之。

  △《海外使程广记》三卷

  南唐如京使章僚撰。使高丽所记海道及其国山川、事迹、物产甚详。史虚白为作序,称己未十月,盖本朝开国前一岁也。

  △《大唐西域记》十二卷

  唐三藏法师玄奘译。大总持寺僧辩机撰。

  △《南诏录》三卷

  唐岭南节度巡官徐云虔撰。乾符中,邕州遣云虔使南诏所作。上卷记山川风俗,后二卷纪行及使事。

  △《至道云南录》三卷

  左侍禁知兴化军辛怡显撰。李顺之乱,余党有散入蛮中者,怡显往招安之,继赐蛮酋告敕而归,遂为此录。天禧四年自序。或云此书妄也。余在莆田视壁记无怡显名字,恐或然。

  △《契丹疆宇图》一卷

  不著名氏。录契丹诸夷地及中国所失地。

  △《辽四京记》一卷

  亦无名氏。曰东京、中京、上京、燕京。

  △《高丽图经》四十卷

  奉议郎徐兢明叔撰。宣和六年路允迪、傅墨卿使高丽,兢为之属,归上此书,物图其形,事为之说。今所刊不复有图矣。兢,铉之后。善篆书,亦能画,尝自题“保大骑省世家”、“宣和书学博士”,又自号自信居士。

  △《诸蕃志》二卷

  福建提举市舶赵汝适记诸蕃国及物货所出。

直斋书录解题·卷九
○儒家类

  △《孔子家语》十卷

  孔子二十二世孙猛所传。魏散骑常侍王肃为之注。肃辟郑学,猛尝受学于肃。肃从猛得此书,与肃所论多合,从而证之,遂行于世。云博士安国所得壁中书也,亦未必然。其间所载,多已见《左氏传》、《大戴礼》诸书云。肃,东海人,父朗。

  △《曾子》二卷

  凡十篇,具《大戴礼》,后人从其中录出别行。慈溪杨简注。

  △《晏子春秋》十二卷

  齐大夫平仲晏婴撰。《汉志》八篇,但曰《晏子》。《隋》、《唐》七卷,始号《晏子春秋》。今卷数不同,未知果本书否?

  △《荀子》二十卷

  楚兰陵令赵国荀况撰。《汉志》作《孙卿子》,云齐稷下祭酒。其曰“孙”者,避宣帝讳也。至杨倞始改为荀卿。

  △《荀子注》二十卷

  唐大理评事杨倞注。案刘向序,校中书三百二十二篇,以校除复重二百九十篇,定著三十二篇。《隋志》为十二卷。至倞始分为二十卷而注释之。淳熙中,钱佃耕道用元丰监本参校,刊之江西漕司,其同异著之篇末,凡二百二十六条,视他本最为完善。

  △《贾子》十一卷

  汉长沙王太傅洛阳贾谊撰。《汉志》五十八篇,今书首载《过秦论》,末为《吊湘赋》,余皆录《汉书》语,且略节谊本传于第十一卷中。其非《汉书》所有者,辄浅驳不足观,决非谊本书也。

  △《盐铁论》十卷

  汉庐江太守丞汝南桓宽次公撰。本始元年,召问贤良、文学,对愿罢盐铁、榷酤、均输,与御史大夫弘羊相诘难,于是止罢榷酤,而盐铁卒不变。故《昭纪赞》曰“议盐铁而罢榷酤”也。及宣帝时,宽推衍增广著数万言,凡六十篇,其末曰《杂论》班书取以为论赞,其言桑大夫据当世,合时变,上权利之略,虽非正法,钜儒宿学不能自解,博物通达之士也。呜呼,世之小人何尝无才!以《熙宁日录》言之,王安石之辩,虽曰儒者,其实桑大夫之流也。霍光号知时务,与民更始,而盐铁之议,乃俾先朝首事之臣,与诸儒议论,反覆不厌,或是或非,一切付之公论,而或行或否,未尝容心焉。以不学无术之人,而暗合乎《孟》、《庄子》父臣父政之义。曾谓元祐诸贤,而虑不及此乎!

  △《新序》十卷

  汉护都水使者光禄大夫刘向子政撰。舜、禹以来迄于周,嘉言善行,往往在焉。其书最为近古。

  △《说苑》二十卷

  刘向撰。序言臣向所校中书《说苑杂事》,除去与《新序》复重者,其余浅薄不中义理,别集以为百家后,今以类相从,更以造新事,凡二十篇,七百八十四章,号曰《说苑》,案《汉志》,刘向所序六十七篇,谓《新序》、《说苑》、《世说》、《列女传颂图》也。今本南丰曾巩序,言《崇文总目》存者五篇,从士大夫得十五篇,与旧为二十篇。未知即当时篇章否?《新苑》之名亦不同。

  △《法言》十卷

  汉黄门郎蜀扬雄子云撰。凡十三篇,篇各有序,本在卷末,如班固《叙传》,然今本分冠篇首,自宋咸始也。

  △《法言注》十三卷、《音义》一卷

  晋尚书郎李轨宏范注。此本历景祐、嘉祐、治平三降诏,更监学、馆阁两制校定,然后颁行。与建宁四注本不同。钱佃得旧监本刻之,与《孟》、《荀》、《文中子》为四书。

  △《太玄经》十卷

  扬雄撰,五业主事章陵宋衷仲子解诂,吴郁林太守陆绩公纪释文,晋尚书郎范望叔明解赞。案《汉志》,扬雄所叙三十八篇,《太玄》十九。本传三方、九州、二十七部、八十一家、七百二十九赞,分为三卷,有《首》、《冲》、《错》、《测》、《攡》、《莹》、《数》、《文》、《掜》、《图》、《告》十一篇,皆以解剥《玄》体,盖与本经三卷,共为十四。今《志》云十九,未详。初,宋、陆二家各依旧本解释,范望折中长短,或加新意,既成此注,乃以《玄首》一篇,加经赞之上;《玄测》一篇,附《赞》之下,为九篇,列为四卷。《首测》一序,仍载之第一卷之首。盖犹王弼离合《古易》之类也。卷首有陆续《述玄》一篇。本传尚有“二百四十三表”六字。

  △《说玄》一篇

  唐宰相河南王涯广津撰。《明宗》、《立例》、《揲法》、《占法》、《辨首》凡五篇。

  △《太玄释文》一卷

  相传自侯芭、虞翻、宋衷、陆绩互相增损,非后人所作也,吴秘尝作《音义》。岂即此耶?

  △《太玄集注》六卷

  司马光撰。自宋衷而下四家之外,有直昭文馆宋惟干注,天水尉陈渐《演玄》,司封郎吴秘《音义》,通前凡七家。集取其说,断以己意。

  △《玄解》四卷、《玄历》一卷

  右丞襄陵许翰崧老撰。所解十一篇,通温公注为十卷,仿韩康伯注《系辞》合王弼为全书之例也。大抵《玄首》如《彖》,《赞》如《爻》,《测》如《象》,《文》如《文言》,《攡》、《莹》、《掜》、《告》如《系辞》,《数》如《说卦》,《冲》如《序卦》,《错》如《杂卦》之类。其于《易》也,规规然拟之勤矣。《太玄历》者,亦翰所传,云温公手录,不著何人作。

  △《申鉴》五卷

  汉黄门侍郎颍川荀悦仲豫撰。献帝颇好文学,政在曹氏,恭己而已。悦志在献替,而谋无所用,乃作此书五篇奏之。其曰“教化之废,推中人而堕于小人之域;教化之行,引中人而纳于君子之涂”,古今名言也。

  本传止载《政体》一篇,有曰“前鉴既明,后复申之”,故名。

  △《中论》二卷

  汉五官将文学北海徐干伟长撰。《唐志》六卷,今本二十篇,有序而无名氏。盖同时人所作。

  △《孔丛子》七卷

  孔氏子孙杂记其先世系言行之书也。《小尔雅》一篇,亦出于此。《中兴书目》称汉孔鲋撰,一名《盘盂》。案《孔光传》,夫子八世孙鲋,魏相顺之子,为陈涉博士,死陈下,则固不得为汉人。而其书纪鲋之没,第七卷号《连丛子》者,又记太常臧而下数世,迄于延光三年季彦之卒,则又安得以为鲋撰。案《儒林传》所载为博士者,又曰孔甲,颜注曰:“将名鲋,而字甲也。”今考此书称子鱼名鲋,陈人,或谓之子鲋,或称孔甲,然则颜监未尝见此书耶?《艺文志》有孔甲《盘盂》二十六篇,本注谓黄帝史,或曰夏帝孔甲,似皆非也。其书盖田?所学者,与孔鲋初不相涉也。《中兴书目》乃曰“一名《盘盂》”,不知何据?岂以《汉志》所谓孔甲,即陈王博士之孔甲邪?

  △《帝范》一卷

  唐太宗撰。凡十二篇,以赐高宗。

  △《中说》十卷

  隋河汾王通仲淹撰。《唐志》五卷,今本第十卷有《文中子》家世、《房魏论礼乐事》、《书关子明事》及《王氏家书杂录》。旧传以此为前后序,非也。

  △《中说注》十卷

  太常丞阮逸天隐撰。

  △《中说注》十卷

  正议大夫淄川龚鼎臣辅之撰。自甲至癸为十卷,而所谓前后序者,在十卷之外,亦颇有所删取。李格非跋云,龚自谓明道间得唐本于齐州李冠,比阮本改正二百余处。

  △《潜虚》一卷

  司马光撰。言万物皆祖于虚,《玄》以准《易》,《虚》以准《玄》。

  △《潜虚发微论》一卷

  监察御史张敦实撰。凡九篇。

  △《周子通书》一卷、《太极图说》一卷

  广东提刑舂陵周敦颐茂叔撰。

  △《周子通书遗文遗事》一卷

  侍讲朱熹集次。刊于南康。

  △《帝学》八卷

  侍讲成都范祖禹淳父元祐中编集,上自三皇五帝,迄于本朝神宗。凡圣学事实皆具焉。

  △《正蒙书》十卷

  崇文校书长安张载子厚撰。凡十九篇。范育吕大临、苏昞为前后序,皆其门人也。又有待制胡安国所传,编为一卷,末有《行状》一卷。

  △《经学理窟》一卷

  张载撰。

  △《西铭集解》一卷

  张载作《订顽》、《砭愚》二铭,后更曰《东》、《西铭》,其《西铭》即《订顽》也。大抵发明理一分殊之旨。有赵师侠者,集吕大临、胡安国、张九成、朱熹四家之说为一编,刻之兴化军。

  △《通书西铭集解》三卷

  户部侍郎新昌王梦龙庆翔所集。

  △《河南师说》十卷

  尚书颍川韩元吉无咎以《河南雅言》、《伊川杂说》及诸家语录,里为十卷,以尹和靖所编为卷首。不若遗书之详订也。

  △《山东野录》七卷

  殿中丞临淄贾同公餗撰。本名罔,真宗御笔改之。盖祥符祀汾阴时,所放经明行修进士也。

  △《程氏遗书》二十五卷、《附录》一卷、《外书》十三卷

  朱熹集录二程门人李<籥页>端亻自而下诸家所闻见问答之语,附录行状、哀词、祭文之属八篇。其《年谱》,朱公所撰述也。《外书》则又二十五篇之所遗者。

  △《皇极经世书》十二卷

  邵雍尧夫撰。其学出于李之才挺之,之才受之穆修伯长,修受之种放明逸,放受之陈抟。盖数学也,曰《元会运世》,《以元经会》,《以运经世》,自帝尧至于五代,天下离合,治乱兴废,得失邪正之迹,以天时而验人事,以阴阳刚柔穷声音律吕,以穷万物之数。末二卷论所以为书之意,穷日月星辰、飞走动植之数,以尽天地万物之理;述皇王帝霸之事,以明大中至正之道。书谓之《皇极经世》,篇谓之《观物》,凡六十二篇。其子伯温为之叙系,具载《先天》、《后天》、《变卦》、《反对》诸图,又为《易学辨惑》一篇,叙传授本末真伪。然世之能明其学者,盖鲜焉。

  △《观物外篇》六卷

  康节门人太常寺簿张崏子望记其言,虽十才一二,而足以发明成书。

  △《观物内篇》二卷

  康节之子右奉直大夫伯温撰。即《经世书》之第十一、十二卷也。张氏曰:“先生《观物》有《内》、《外篇》。《内篇》,先生所著之书也;《外篇》,门人所记先生之言也。《内篇》理深而数略,《外篇》数详而理显。学先天者,当自《外篇》始。”先生诗云:“若无杨子天人学,安有庄周《内》、《外篇》。”以此知《外篇》亦先生之文,门人盖编集之耳。又曰:“《皇极经世》者,康节之《易》,先天之嗣也。《观物篇》立言广大,措意精微如《系辞》,然稽之以理,既无不通,参之以数,亦无不合。”

  △《近思录》十四卷

  朱熹、吕祖谦取周、程之书关于大体而切于日用者六百十九条,取“切问近思”之义,以教后学。

  △《元城语录》三卷

  右朝散郎维扬马永卿大年撰。永卿初仕亳州永城主簿,从寓公刘安世器之学,记其所闻之语。

  △《刘先生谈录》一卷

  知秀州韩瓘德全撰。瓘,亿之曾孙,缅之孙。官二浙,道睢阳,往来必见刘元城,记其所谈二十一则。

  △《道护录》一卷

  胡珵德辉所录刘元城语,凡十九则。以上三书皆刻章贡,末又有邵伯温、吕本中所记数事附焉。

  △《庭闱稿录》一卷

  即杨迥所录,当政和八年,其父亡恙时也。

  △《龟山别录》二卷

  不知何人所录。

  △《龟山语录》五卷

  延平陈渊几叟、罗从彦仲素、建安胡大原伯逢所录杨时中立语及其子迥稿。《录》共四卷。末卷为《附录》、《墓志》、《遗事》,顺昌廖德明子晦所集也。

  △《尹和靖语录》四卷

  冯忠恕、祈宽居之、吕坚中崇实所录尹焞彦明语。

  △《胡氏传家录》五卷

  曾几吉父、徐时动舜邻、杨训子中所记胡安国康侯问答之语,及其子宁和仲所录家庭之训。

  △《无垢语录》十四卷、《言行编》、《遗文》共一卷

  张九成子韶之甥于恕所编《心传录》,及其门人郎昱所记《日新录》。近时徐鹿卿德夫教授南安,复裒其言行,系以岁月,及遗文三十篇,附于末。

  △《南轩语录》十二卷

  蒋迈所记张栻敬夫语。

  △《晞颜录》一卷

  张栻取经传中凡言及颜子者,录为一编。

  △《晦庵语录》四十六卷

  著作佐郎陵阳李道传贯之,裒晦翁门人廖德明子晦而下三十二家,刻之九江。

  △《晦庵续录》四十六卷

  李太史之弟枢密性传成之,又得黄干直卿而下四十一家,及前录所无者并刻之,合贯之前录,益见该备矣。

  △《节孝先生语》一卷

  江瑞礼季恭所录山阳徐积仲车语。

  △《童蒙训》一卷

  中书舍人东莱吕本中居仁撰。

  △《师友杂志》一卷、《杂说》一卷

  吕本中撰。

  △《胡子知言》一卷

  五峰胡宏仁仲撰。文定公安国之季子,张南轩从之游。

  △《忘筌书》二卷

  浦城潘植子醇撰。多言《易》,亦涉异端,凡五十一篇。此书载《鸣道集》为九十二篇,附见者又十有三,而《馆阁书目》又称七十七篇,皆未详。

  △《诸儒鸣道集》七十二卷

  不知何人所集涑水、濂溪、明道、伊川、横渠、元城、上蔡、无垢以及江民表、刘子翚,潘子醇凡十一家,其去取不可晓。

  △《兼山遗学》六卷

  河南郭雍录其父忠孝之遗书。前二卷为《易蓍卦》,次为《九图》,又次《说春秋》,又次为《性说》三篇,末卷问答杂说。忠孝父子世系、出处本末,详见《易》类。

  △《玉泉讲学》一卷

  沙随程迥可久所记喻樗子才语。樗本末见《语孟》类。

  △《周简惠圣传录》一卷

  参政荆溪周葵惇义撰。自尧、舜至孔、孟圣传正统,为绝句诗二十章,而各著其说,自为一家,然无高论。

  △《小学书》四卷

  朱熹所集古圣格言、至论以教学者,皆成童幼志进学之序也。《内篇》曰《立教》、《明伦》、《敬身》、《稽古》,《外篇》曰《嘉言》、《善行》。

  △《吕氏读书记》七卷

  吕祖谦撰。乾道癸巳淳熙乙未家居日阅之书,随意手笔,或数字,或全篇。盖偶有所感发,或以备遗忘者。

  △《阃范》十卷

  吕祖谦撰。集经、史、子、传,发明人伦之道,见于父子、兄弟之间者为一篇。时教授严州,张南轩守郡,實为之序。

  △《少仪外传》二卷

  吕祖谦撰。杂取经传嘉言善行,切于立身应世者,皆博学切问之事也,而大要以谨厚为本。

  △《辨志录》一卷

  △《尊孟辨》七卷

  建安余允文隐之撰。以司马公有《疑孟》及李遘泰伯《常语》、郑厚叔友《折衷》,皆有非孟之言,故辨之,为五卷。后二卷则王充《论衡刺孟》及东坡《论语说》中与《孟子》异者,亦辨焉。

  △《先圣大训》六卷

  龙图阁学士慈溪杨简敬仲撰。取《礼记》、《家语》、《左传》、《国语》而下诺害,凡称孔子之言,皆类为此编。然圣人之言,旨意未易识也。“丧欲速贫,死欲速朽”,自门弟子已不能知其有为而言,况于百氏所记,其间浅陋依托,可胜道哉!多闻阙疑,庶乎其弗畔也。

  △《已易》一卷

  杨简撰。

  △《慈湖遗书》三卷

  杨简撰。前二卷杂说:末一卷遗文。慈湖之学,专主乎心之精神,是谓圣一,语其诲人惟欲发明本心而有所觉。然其称学者之觉,亦颇轻于印可。盖其用功偏于上达,受人之欺而不疑。窃尝谓诚明一理,焉有诚而不明者乎?当淳熙中,象山陆九渊之学盛行于江西,朱侍讲不然之。朱公于前辈不肯张无垢,于同流不肯陆象山,为其本原未纯故也。象山之后,一传而慈湖,遂如此。甚矣,道之不明,贤知者过之也!

  △《明伦集》十卷

  高安涂近止撰。取经传言行之要,以孝为本,推而广之为十篇。涂有子登科,得初品官致仕。

  △《心经法语》一卷

  参政建安真德秀希元撰。集圣贤论心格言。

  △《三先生谧议》一卷

  嘉定中,魏了翁华父为潼川宪,奏请赐周、程谧。宝庆守李大谦集而刻之,并及诸郡祠堂记文。

  △《言子》三卷

  言偃,吴人,相传所居在常熟县。庆元间,邑宰孙应时季和始为立祠,求朱晦翁为记。近新昌王爚伯晦复裒《论语》诸书所载问答为此书。邑中至今有言氏,亦买田教养之。

  ○道家类

  △《老子道德经》二卷

  周柱下史李耳伯阳撰。昔人言谧曰“聃”,故世称老聃。然“聃”之为训,耳漫无轮也,似不得为谥。

  △《御注老子》二卷

  徽宗皇帝御制。

  △《老子注》二卷

  魏王弼撰。魏、晋之世,玄学盛行,弼之谈玄,冠于流辈,故其注《易》,亦多玄义。晁说之以道曰:“弼本深于《老子》,而《易》则未也。其于《易》多假诸《老子》之旨,而《老子》无资于《易》,其有余不足之迹可见矣。”世所行《老子》,分《道德经》为上、下卷。此本《道德经》且无章目,当是古本。

  △《老子道德论述要》二卷

  司马光撰。太史公曰老子著书言道德之意。后人以其篇首之文名。上篇曰《道》,下篇曰《德》。夫道德连体,不可偏举,合从本名。温公之说如此。其不曰“经”而曰“论”,亦公新意也。

  △《老子新解》二卷

  苏辙撰。东坡跋曰:“使战国有此书,则无商鞅、韩非;使汉初有此书,则孔老为一;使晋、宋间有此书,则佛老不为二。”

  △《老子解》二卷

  叶梦得撰。其说曰:“孔子称窃比于我老彭,孟子辟杨、墨,而不及老氏。老氏之书,孔、孟所不废也。”所解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以为四肢九窍,本《韩非子解老》之说。

  △《易老通言》十卷

  程大昌撰。其序言名为训《老》,而实该《六经》,故曰《易老通言》,《易》在而《六经》皆在矣。盖以《易》为《六经》之首也。

  △《列子》八卷

  郑人列御寇撰。穆公时人。

  △《列子注》八卷

  晋光禄勋张湛处度撰。

  △《列子释文》二卷

  唐当涂县丞殷敬顺撰。

  △《庄子》十卷

  蒙漆园吏宋人庄周撰。案《史记》与齐宣、梁惠同时,则亦当与孟子相先后矣。

  △《庄子注》十卷

  晋太傅主簿河南郭象子玄撰。案本传,向秀解义未竟而卒,颇有别本迁流,象窃以为己注,乃自注《秋水》、《至乐》二篇,又易《马蹄》一篇,其余点定文句而已。其后秀义别出,故今有向、郭二《庄》,其义一也。然向义今不传,但时见陆氏《释文》。

  △《庄子音义》三卷

  唐陆德明撰。即《经典释文》二十六至二十八卷。

  △《庄子疏》三十卷

  唐道士西华法师陕郡成玄英子实撰。玄英隐东海,贞观五年召至京师,永徽中流郁州,不知坐何事。《唐艺文志》云。

  △《鬻子》一卷

  鬻熊为周文王师,封于楚,为始祖。《汉志》云尔。书凡二十二篇,今书十五篇。陆佃农师所校。

  △《鬻子注》一卷

  唐郑县尉逢行珪撰。止十四篇,盖中间以二章合而为一,故视陆本又少一篇。此书甲乙篇次。皆不可晓,二本前后亦不同。姑两存之。

  △《关尹子》九卷

  周关令尹喜,盖与老子同时,启老子著书言道德者。案《汉志》有《关尹子》九篇,而《隋》、《唐》及《国史志》皆不著录,意其书亡久矣。徐藏子礼得之于永嘉孙定,首载刘向校定序,篇末有葛洪后序。未知孙定从何传授,殆皆依托也。序亦不类向文。

  △《亢仓子》三卷

  何粲注。首篇所载与《庄子·庚桑楚》同。“亢仓”者,“庚桑”声之变也,其余篇亦皆依托。唐柳子厚辨其非刘向,班固所录,是矣。今《唐志》有王士元《亢仓子》二卷,注云天宝元年,诏号《庄子》为《南华真经》、《列子冲虚》、《文子》《通玄》、《亢仓子洞灵真经》。然《亢仓子》求之不获,襄阳处士王士元谓《庄子》作《庚桑子》、太史公《列子》作《亢仓子》,其实一也。乃取诸子文义类者补其亡。然则今之《亢仓》,士元为之也。宗元唐人,岂偶不之知耶?

  △《文子》十二卷

  题默希子注。案《汉志》有《文子》九篇。老子弟子,与孔子同时,而称周平王问,似依托者也。又案《史记货殖传》徐广注:“计然,范蠡师,名钘。”裴駰曰:“计然,葵邱濮上人,姓辛氏,字文子。”默希子引以为据。然自班固时已疑其依托,况又未必当时本书乎?至以文子为计然之字,尤不可考信。柳子厚亦辨其为驳书,而亦颇有取焉。默希子不著名氏,晁公武曰唐徐灵府自号也。

  △《鹖冠子》三卷

  陆佃解。案《汉志》,鹖冠子,楚人,居深山,以鹖为冠。今书十九篇,韩吏部称十有六篇,故陆谓非其全也。韩公颇道其书,至柳柳州则曰尽鄙浅言也,好事者伪为其书,反用《鵩赋》以文饰之。其好恶不同如此。自今考之,柳说为长。

  △《抱朴子》二十卷

  晋句漏令丹阳葛洪稚川撰。洪所著书,《内篇》言神仙黄白变化之事,《外篇》驳难通释。此二十卷者,《内篇》也。《馆阁书目》有《外篇》五十卷。

  △《坐忘论》一卷

  唐逸人河内司马承祯子微撰。言坐忘安心之法凡七条,并《枢翼》一篇,以为修道阶次。其论与释氏相出入。

  △《天隐子》一卷

  司马子微作序,言不知其何许人,著书八篇,修炼形气,养和心灵,长生久视,无出此书。今观其言,殆与《坐忘论》相表里。岂“天隐”云者,托之别号欤?

  △《玄真子外篇》三卷

  唐隐士金华张志和撰。《唐志玄真子》十二卷,今才三卷,非全书也。既曰《外篇》,则必有《内篇》矣。志和事迹,详见余所集碑传。

  △《无能子》三卷

  不著名氏。《唐志》云光启中隐民间,盖其自序云尔。

  △《庄子义》十卷

  参政清源吕惠卿吉父撰。元丰七年,先表进《内篇》,其余盖续成之。

  △《庄子十论》一卷

  题李士表撰。未详何人。

直斋书录解题·卷十
○法家类

  △《管子》二十四卷

  齐相管夷吾撰。唐房玄龄注。案《汉志》,《管子》八十六篇,列於道家。《隋》、《唐志》著之法家之首。今篇数与《汉志》合,而卷视《隋》、《唐》为多。管子似非法家,而世皆称管、商,岂以其操术用心之同故耶?然以为道则不类。今从《隋》、《唐志》。

  △《商子》五卷

  秦相卫公孙鞅撰。或称商君者,其封邑也。《汉志》二十九篇。今二十六篇,又亡其一。

  △《慎子》一卷

  赵人慎到撰。《汉志》四十二篇,先於申韩称之。《唐志》十卷,滕辅注。今麻沙刻本才五篇,固非全书也。案庄周、荀卿书皆称田骈、慎到。到,赵人;骈,齐人,见於《史记》列传。今《中兴馆阁书目》乃曰浏阳人。浏阳在今潭州,吴时始置县,与赵南北了不相涉,盖据书坊所称,不知何谓也。《崇文总目》言三十七篇。

  △韩子二十卷

  韩诸公子韩非撰。《汉志》五十五篇,今同。所谓《孤愤》、《说难》之属,皆在焉。

  ○名家类

  △《公孙龙子》三卷

  赵人公孙龙为白马非马、坚白之辨者也。其为说浅陋迂僻,不知何以惑当时之听。《汉志》十四篇,今书六篇。首叙孔穿事,文意重复。

  △《邓析子》二卷

  郑人邓析。《左氏传》郑驷歂嗣子太叔为政,杀邓析,而用其竹刑,即此人也。《列子》、《荀子》以为子产所杀,颜师古辨之矣。

  △《尹文子》三卷

  齐人尹文撰。《汉志》齐宣王时人,先公孙龙。今本称仲长氏撰定,魏黄初末得於缪熙伯;又言与宋钘、田骈同学於公孙龙,则不然也。龙书称尹文乃借文对齐宣王语,以难孔穿,其人当在龙先。班《志》言之是矣。仲长氏,即统也耶?熙伯名袭。

  △《人物志》三卷

  魏散骑常侍邯郸刘劭孔才撰。梁儒林祭酒燉煌刘昺注。《梁史》无刘昺,《中兴书目》云尔。晁氏云伪凉人。

  △《广人物志》十卷

  唐乡贡进士京兆杜周士撰。叙武德至贞元选举荐进人物事实,凡五十五科。

  ○墨家类

  △《墨子》三卷

  宋大夫墨翟撰。孟子所谓邪说诐行,与杨朱同科者也。韩吏部推尊氏,而《读墨》一章,乃谓孔、墨相为用,何哉?《汉志》七十一篇,《馆阁书目》有十五卷六十一篇者,多讹脱,不相联属。又二本,止存十三篇者,当是此本也。方杨、墨之盛,独一孟子讼言非之,谆谆焉惟恐不胜。今杨朱书不传,《列子》仅存,其余墨氏书传於世者亦止於此。《孟子》越百世益光明,遂能上配孔氏,与《论语》并行,异端之学,安能抗吾道哉!

  ○纵横家类

  △《鬼谷子》三卷

  战国时,苏秦、张仪所师事者,号鬼谷先生,其地在颍川阳城,名氏不传於世。此书《汉志》亦无有,《隋》、《唐志》始见之,《唐志》则直以为苏秦撰,不可考也。《隋志》有皇甫谧、乐一二家注,今本称陶弘景注。

  ○农家类

  农家者流,本於农稷之官,勤耕桑以足衣食。神农之言,许行学之,汉世野老之书,不传於后,而《唐志》著录,杂以岁时月令及相牛马诸书,是犹薄有关於农者。至於钱谱、相贝、鹰鹤之属,於农何与焉?今既各从其类,而花果栽植之事,犹以农圃一体,附见於此,其实则浮末之病本者也。

  △《齐民要术》十卷

  后魏高阳太守贾思勰撰。起自耕农,终於醯醢资生之业,靡不毕书,凡九十三篇。其曰“治生之道,不仕则农”,盖名言也。

  △《山居要术》三卷

  称王■〈日攵〉撰。《馆阁书目》作王旻。皆莫知何时人也。

  △《四时纂要》五卷

  唐韩谔撰。虽曰岁时之书,然皆为农事也。《蚕书》二卷孙光宪撰。光宪事迹,见小说类。

  △《秦少游蚕书》一卷

  见少游《淮海集》第六卷。序略曰:予闲居,妇善蚕,从妇论蚕,作《蚕书》。考之《禹贡》,扬、梁、幽、雍不贡茧物,兖篚织文,徐篚玄缎缟,荆篚玄纁玑组,豫篚织纩,青篚檿丝,皆茧物也。而桑土既蚕,独言於兖,然则九州蚕事,兖为最乎?予游济、河之间,见蚕者豫事时作,一妇不蚕,此屋詈之。故知兖人可为蚕师。今予所书,有与吴中蚕家不同者,皆得之兖人也。

  △《禾谱》五卷

  宣德即温陵曾安止移忠撰。东坡所为赋《秧马歌》也。谓《禾谱》文既温雅,事亦详实,惜其不谱农器,故以此歌附之。安止,熙宁进士,尝为彭泽令。右丞黄履安中誌其墓。

  △《农器谱》三卷、《续》二卷

  未阳令曾之谨撰。安止之侄孙也。追述东坡作歌之意为此编。周益公为之序,陆务观亦作诗题其后。

  △《农书》三卷

  称西山隐居全真子陈旉撰。未详何人。其书曰《田》、曰《牛》、曰《蚕》。洪庆善为之后序。

  △《耕桑治生要备》二卷

  左宣教即通判横州何先觉撰。绍兴癸酉序。

  △《耕织图》一卷

  於潜令鄞楼璹寿玉撰。攻愧参政之伯父也。

  △《竹谱》一卷

  武昌戴凯之庆预撰。皆四字语。

  △《筍谱》一卷

  僧赞甯撰。

  △《梦溪忘怀录》三卷

  沈括存中撰。自称梦溪丈人。括坐永乐事閒废。晚岁乃以光禄卿分司卜居京口之梦溪,有水竹山林之适。少有《怀山录》,可资居山之乐者,辄记之。自谓今可忘于怀矣,故名《忘怀录》。

  △《越中牡丹花品》二卷

  僧仲休撰。其序言:越之所好尚惟牡丹,其绝丽者三十二种,始乎郡斋,豪家名族,梵宇道宫,池台水榭,植之无间。来赏花者,不问亲疏,谓之看花局。泽国此月多有轻云微雨,谓之养花天。里语曰,弹琴种花,陪酒陪歌。末称丙戌岁八月十五日移花日序。丙戍者,当是雍熙三年也。越在国初繁富如此,殆不减洛中。今民贫至骨,种花之风遂绝。何今昔之异耶?其故有二:一者镜湖为田,岁多不登;二者和买土著,数倍常赋。势不得不贫也。

  △《牡丹谱》一卷

  欧阳修撰。少年为河南从事,目击洛花之盛,遂为此谱。蔡君谟书之,盛行於世。

  △《冀王宫花品》一卷

  题景祐元年沧州观察使记。以五十种分为三等九品,而“潜溪绯”、“平头紫”居正一品,“姚黄”反居其次,不可晓也。

  △《吴中花品》一卷

  庆历乙酉赵郡李英述。皆出洛阳花品之外者,以今日吴中论之,虽曰植花,未能如承平之盛也。

  △《花谱》二卷

  荣阳张峋子坚撰。以花有千叶、多叶,黄、红、紫、白之别,类以为谱,凡千叶五十八品,多叶六十二品,又以芍药附其末。峋与其弟岷子望同登进士第。岷尝从邵康节学。

  △《牡丹芍药花品》七卷

  不著名氏。录欧公及仲休等诸家《牡丹谱》、孔常甫《芍药谱》,共为一编。

  △《洛阳贵尚录》一卷

  殿中丞新安丘濬道源撰。专为牡丹作也。其书援引该博而迂怪不经。濬,天圣五年进士,通数知未来,寿八十一,及敛衣空,人以为尸解。《新安志》云尔。

  △《芍药谱》一卷

  中书舍人清江刘攽贡父撰。

  △《芍药图序》一卷

  待制新淦孔武仲常甫撰。

  △《芍药谱》一卷

  知江都县王观通叟撰。三家皆述维扬所产花之盛。

  △《荔枝谱》一卷

  端明殿学士莆田蔡襄君谟撰,且书而刻之,与《牡丹记》并行。闽无佳石,以板刊,岁久地又湿,皆蠢朽,至今犹藏其家,而字多不完,可惜也。

  △《荔枝故事》一卷

  无名氏。

  △《增城荔枝谱》一卷

  亦无名氏。其序言福唐人,熙宁九年承乏增城,多植荔枝,盖非峤南之“火山”,实类吾乡之“晚熟”。搜境内所出得百余种,其初亦得闽中佳种植之,故为是谱。

  △《四时栽接花果图》一卷

  无名氏。

  △《桐谱》一卷

  铜陵逸民陈翥撰。皇祐元年序。

  △《何首乌传》一卷

  初见唐《李翱集》,今后人增广之耳。

  △《海棠记》一卷

  吴人沈立撰。

  △《菊谱》一卷

  彭城刘蒙撰。凡三十五品。

  △《菊谱》一卷

  史正志志道撰。孝庙朝为发运使者也。

  △《范村梅菊谱》二卷

  范成大至能撰。有园在居第之侧,号范村。

  △《橘录》三卷

  知温州延安韩彦直子温撰。世忠长子也。

  △《糖霜谱》一卷

  逐宁王灼晦叔撰。言四方所产,辽宁为冠。灼自号颐堂。

  △《蟹谱》二卷

  称怪山傅肱子翼撰。嘉祐四年序。“怪山”者,越之飞来山也。

  △《蟹略》四卷

  高似孙续古撰。

  ○杂家类

  △《吕氏春秋》二十六卷

  秦相吕不韦撰。后汉高诱注。其书有十二纪、八览、六论。十二纪者,即今《礼记》之《月令》也。

  △《淮南鸿烈解》二十一卷

  汉淮南王安与宾客撰。后汉太尉许慎叔重注。案《唐志》又有高诱注。今本既题许慎记上,而详序文则是高诱,不可晓也。序言自诱之少,从同县卢君受其句读。卢君者,植也。与之同县,则诱乃涿郡人。又言是建安十年辟司空掾,东郡濮阳令,十七年迁监河东。则诱乃汉末人,其出处略可见。

  △《子华子》十卷

  称晋人程本,字子华,与孔子同时。考前世史志及诸家书目,并无此书,盖假讬也。《馆阁书目》辨之当矣。《家语》有孔子遇程子,倾盖赠束帛之事。而《庄子》亦载子华子见昭僖侯一则,此其姓字之所从出。昭僖与孔子不同时也。《庄子》固寓言,而《家语》亦未可考信。班固《古今人表》亦无之。使果有其人,遇合於夫子,班固岂应见遗也?其文不古,然亦有可观者,当出於近世能言之流,为此以玩世尔。

  △《论衡》三十卷

  汉上虞王充仲任撰。肃宗时人。仕为州从事治中。初著书八十五篇,释物类同异,正时俗嫌疑。蔡邕、王朗初传之时,以为不见异人,当得异书。自今观之,亦未见其奇也。

  △《女诫》一卷

  汉曹世叔妻班昭撰。固之妹也。俗号传“《女孝经》”。

  △《潜夫论》十卷

  汉安定王符节信撰。

  △《风俗通义》十卷

  汉泰山太守汝南应劭仲远撰。《唐志》二十卷。今惟存十卷,余略见庾仲容《子钞》。

  △《蒋子万机论》二卷

  魏太尉平河蒋济子通撰。案《馆阁书目》卷五十五篇。今惟十五篇,恐非全书也。

  △《博物志》十卷

  晋司空范阳张华茂先撰。多奇闻异事。华能辨龙鲊,识剑气,其学固然也。

  △《古今注》三卷

  晋太傅丞崔豹正熊撰。

  △《孙子》十卷

  题晋孙绰兴公撰。恐依托。《唐志》及《中兴书目》并无之。余从程文简家借录。

  △《刘子》五卷

  刘书孔昭撰。播州录事参军袁孝政为序。凡五十五篇。案《唐志》十卷,刘勰撰。今序云画伤已不遇,天下陵迟,播迁江表,故作此书。时人莫知,谓为刘勰,或曰刘歆、刘孝标作,孝政之言云尔。终不知画为何代人。其书近出,传记无称,莫详其始末,不知何以知其名画而字孔昭也。

  △《金楼子》十卷

  梁元帝绎世诚为湘东王时所述也。杂记古今闻见。末一卷为自序。

  △《瑞应图》十卷

  不著名氏。案《唐志》有孙柔之《瑞应图记》、熊理《瑞应图谱》各三卷,顾野王《符瑞图》十卷,又《祥瑞图》十卷。今此书名与孙、熊同,而卷数与顾合,意其野王书也。其间亦多援孙氏以为注。《中兴书目》有《符瑞图》二卷,定著为野王。又有《瑞应图》十卷,称不知作者,载天地瑞应诸物,以类分门。今书正尔,未知果野王否?又云或题王昌龄。至李淑《书目》,又直以为孙柔之,其为昌龄或不可知,而此书多引孙氏,则决非柔之矣。又恐李氏书别一家也。

  △《子钞》三十卷

  梁尚书左丞颍川庚仲容子仲撰。所取诸子之书百有五家,其间颇有与今世见行书不同者,而亡者亦多矣。

  △《意林》三卷

  唐大理评事扶风马总会元撰。以庚《钞》增损裁择为此书。总后宦达,尝副裴晋公平淮西者也。

  △《颜氏家训》七卷

  北齐黄门侍郎琅邪颜之推撰。古今家训以此为祖,而其书崇尚释氏,故不列於儒家。

  △《匡谬正俗》八卷

  唐秘书监琅邪颜籀师古撰。其子符玺郎扬庭永徽二年表上之。

  △《刊谬正俗跋》八卷

  莆田郑樵撰。

  △《理道要诀》十卷

  唐宰相杜佑撰。凡三十三篇,皆设问答之辞。末二卷记古今异制,盖於《通典》中撮要,以便人主观览。

  △《造化权舆》六卷

  唐丰王府法曹赵自勔撰。天宝七年表上。陆农师著《埤雅》颇采用之,其孙务观尝两为之跋。余求之久不获,己亥岁从吴门天庆《道藏》中借录。

  △《祝融子两同书》二卷

  不著名氏。《中兴书目》云唐吴筠撰。《唐·艺文志》同,但入小说类。又案《崇文总目》以为罗隐撰,未详。其书采孔、老为内外十篇。祝融者,谓鬻子,为诸子之首也。

  △《刊误》二卷

  唐国子祭酒李涪撰。

  △《资暇集》二卷

  唐李匡文济翁撰。

  △《兼明书》二卷

  唐国子太学博士丘光庭撰。

  △《苏氏演义》十卷

  唐光启进士武功苏鹗德祥撰。此数书者皆考究书传,订正名物,辨证讹谬,有益见闻。尤梁溪以家藏本刻之当涂。

  △《事始》三卷

  唐吴王谘议弘文馆学士南阳刘存撰。

  △《炙穀子》三卷

  唐王睿撰。以《古今注》、《二仪实录》、《乐府解题》等书,删并为一编。△《伸蒙子》三卷唐校书郎长乐林慎思虔中撰。

  △《中华古今注》三卷

  后唐太学博士马缟撰。盖推广崔豹之书也。

  △《格言》五卷

  南唐中书侍郎北海韩熙载权叔言撰。

  △《化书》六卷

  南唐宰相卢陵宋斋邱子嵩撰。

  △《物类相感志》一卷

  僧赞宁撰。国初名释也。

  △《耄智余书》三卷

  太子少保致仕澶渊晁迥德远撰。迥善养生,兼通释、老书,年至八十四,子孙多闻人。

  △《昭德新编》一卷

  晁迥撰。“昭德”者,京师居第坊名也。晁氏子孙皆以为称。

  △《聱隅子》二卷

  蜀人黄晞撰。聱隅,其自号也。本朝仁宗时人。书名《歔欷琐微论》,凡十篇。

  △《宋景文笔记》一卷

  翰林学士安陆宋祁子京撰。

  △《近事会元》五卷

  李上友撰。自唐武德至周显德,杂事细务皆记之。

  △《徽言》三卷

  司马光手钞诸子书,题其末曰:“余此书类举人所钞书,然举人所钞猎其辞,余所钞核其意;举人志科名,余志道德。”其书“迂叟年六十八”,盖公在相位时也。方机务填委,且将属疾,而好学不厌,克勤小物如此。所钞自《国语》而下六书,其目三百一十有二,小楷端重,无一笔不谨,百世之下,使人肃然起敬。真迹藏邵康节家,其诸孙遵守。汉嘉从邵氏借刻,携其板归越,今在其群从述尊古家。

  △《泣岐书》三卷

  蜀人龙昌期撰。称“上昭文相公”。有后序,言求荐进之意。

  △《天保正名论》八卷

  龙昌期撰。其学迂僻,事非周公,妄人也。

  △《事物纪原》二十卷

  不著名氏。《中兴书目》十卷,开封高承撰,元丰中人。凡二百七十事。今此书多十卷且数百事,当是后人广之耳。

  △《孔氏杂说》一卷

  清江孔平仲毅甫撰。

  △《晁氏客语》一卷

  晁说之以道撰。

  △《广川家学》三十卷

  中书舍人董弅令升撰。述其父逌之学。

  △《石林家训》一卷

  叶梦得少蕴撰。

  △《石林过庭录》二十七卷

  叶梦得与诸子讲说者,其中子模编辑之。

  △《程氏广训》六卷

  中书舍人三衢程俱致道撰。

  △《艺苑雌黄》二十卷

  建安严有翼撰。大抵辨正讹谬,故曰“雌黄”。其目:《子史》、《传注》、《诗词》、《时序》、《名数》、《声画》、《器用》、《地理》、《动植》、《神怪》、《杂事》,卷为二十,条凡四百条,砚冈居士唐稷序之。有翼尝分教泉、荆二郡。

  △《缃素杂记》十卷

  建安黄朝英士俊撰。有陈与者为之序,言甲辰六试礼部不利,盖政、宣中士子也。其书亦辨正名物,而学颇迂僻。言《诗》“芍药”“握椒”之义,鄙亵不典。王氏之学,前辈以资戏笑,而朝英以为得诗人深意,其识可见矣。

  △《圣贤眼目》一卷

  曲阿洪兴祖庆善撰。摘取经、子数十条,以己见发明之。

  △《义林》一卷

  眉山程敦厚子山撰。其上世东坡外家也。子山为人凶险,与眉守邵溥有隙,以匹绢为匿名书,诬以罪状,抵帅萧振。振逮溥系狱鞫之。或教溥一切诬服,得不以锻炼死狱。上朝议以匿名不当受,而制司非得旨不应擅逮系郡守,遂两罢之。溥虽得弗问,而终无以自明,愤诉於天。子山之居极壮丽,一夕烬於火。后附秦桧至右史,后复得罪,谲知安远县以没。

  △《弟子职等五书》一卷

  漳州教授张时举以《管子弟子职》篇,班氏《女诫》,吕氏《乡约》、《乡礼》,司马氏《居家杂仪》合为一编。

  △《演蕃露》十四卷、《续》六卷

  程大昌泰之撰。初在馆中见《蕃露》书,以为非,说见春秋类。又引《古今注》“冕旒缀玉下垂如繁露”,然盖与《玉杯》、《竹林》同为讬物名篇,可想见也。今日《演蕃露》,意古之《蕃露》与《尔雅》、《释名》、《广雅》、《刊误正俗》之类云尔。

  △《考古编》十卷、《续编》十卷

  程大昌撰。上自《诗》、《书》,下及史传,世俗杂事有可考见者,皆笔之。△《楚泽丛语》八卷右迪功郎李蓍吉先撰。不知何人作,其书专辟孟子。绍兴中撰进。大意以为王氏之学出於孟氏。然王氏信有罪矣,孟氏何与焉。此论殆得於晁景迂之微意。

  △《容斋随笔》、《续笔》、《三笔》、《四笔》各十六卷、《五笔》十卷

  翰林学士鄱阳洪迈景卢撰。每编皆有小序。《五笔》未成书。

  △《续颜氏家训》八卷

  左朝请大夫李正公撰。皆用颜氏篇目而增广之。

  △《习学记言》五十卷

  宝文阁学士龙泉叶适正则撰。自《六经》、诸史、子以及文鑑皆有论说,大抵务为新奇、无所蹈袭。其文刻削精工,而义理未得为纯明正大也。自孔子之外,古今百家随其浅深,咸有遗论,无得免者。而独於近世所传《子华子》笃信推崇之,以为真与孔子同时,可与《六经》并考,而不悟其为伪也。且既曰其书甚古,而文与今人相近,则亦知之矣。远自《七略》,下及《隋》、《唐》、《国史》诸志、李邯郸诸家书目皆未之有,岂不足以验其非古,出於近世好事能文者之所为,而反谓孟、荀以来无道之者,盖望而弃之也。不亦惑乎!

  △《准斋杂说》一卷

  钱塘吴如愚撰。

  △《灌畦暇语》一卷

  不知作者,杂取史传事,略述己意。

  △《忘筌书》二卷

  潘植子醇撰。新安所刻本凡八十二篇,与《馆阁书目》、《诸儒鸣道集》及余家写本篇数皆不同。本已见儒家,而《馆目》置之杂家者,以其多用释、老之说故也。今亦别录於此。

  △《袁氏世范》三卷

  乐清令三衢袁采君载撰。

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一
○小说家类

  △《神异经》一卷

  称东方朔撰。张茂先传。

  △《十洲记》一卷

  亦称东方朔撰。二书诡诞不经,皆假讬也。《汉书》本传叙朔之辞,末言刘向所录朔书具是矣,世所传他事皆非也。赞又言,朔之谈谐,其事浮浅,行於众庶,而后世好事者,因取奇言怪语附著之朔,故详录焉。史家欲祛妄惑,可谓阴矣。

  △《洞冥记》四卷、《拾遗》一卷

  东汉光禄大夫郭宪子横撰。题《汉武别国洞冥记》,其《别录》又於《御览》中钞出,然则四卷亦非全书也。凡若是者,藏书之家备名数而已,无之不足为损,有之不足为益,况於详略,尤非所计也。《唐志》入神仙家。

  △《拾遗记》十卷

  晋陇西王嘉子年撰。萧绮序录。

  △《名山记》一卷

  亦称王子年,即前之第十卷。大抵皆诡诞。嘉,符秦时人,见《晋书艺术传》。

  △《殷芸小说》十卷

  宋殷芸撰。《邯郸书目》云或题刘餗,非也。今此书首题秦、汉、魏、晋、宋诸帝,注云齐殷芸撰,非刘餗明矣。故其序事止宋初,盖於诸史传记中钞集。或称商芸者,宣祖庙未祧时避讳也。

  △《世说新语》三卷、《叙录》二卷

  宋临川王刘义庆撰,梁刘峻孝标注。《叙录》者,近世学士新安汪藻彦章所为也,首为《考异》,继列人物世谱、姓氏异同,末记所引书目。按《唐志》作八卷,刘孝标续十卷,自余诸家所藏卷第多不同,《叙录》详之。此本董令升刻之严州,以为晏元献公手自校定,删去重复者。

  △《续齐谐记》一卷

  梁奉朝请吴均撰。齐谐志怪,本《庄子》语也。《唐志》又有东阳无疑《齐谐志》,今不传。此书殆续之者欤?

  △《北齐还冤志》二卷

  颜之推撰。

  △《古今同姓名录》一卷

  梁元帝撰。有陆善经者续之至五代时。

  △《朝野佥载》一卷

  唐司门郎中饶阳张鷟文成撰。其书本三十卷。此特其节略尔,别求之未获。鷟自号“浮休子”。

  △《补江总白猿传》一卷

  无名氏。欧阳纥者,询之父也。询貌类狝猿,盖尝与长孙无忌互相嘲谑矣。此传遂因其嘲,广之以实其事,讬言江总,必无名子所为也。

  △《冥报记》二卷

  唐吏部尚书京兆唐临本德撰。

  △《刘餗小说》三卷

  唐右补阙刘余鼎卿撰。

  △《隋唐嘉话》一卷

  刘餗撰。

  △《博异志》一卷

  称谷神子,不知何人。所记初唐及中世事。

  △《辨疑志》三卷

  唐宣武行军司马吴郡陆长源撰。辨里俗流传之妄。

  △《宣室志》十卷

  唐吏部侍郎常山张读圣用撰。“宣室”者,汉文帝间鬼神之处也。

  △《封氏见闻记》二卷

  唐吏部郎中封演撰。前纪典故,末及杂事,颇有可观。

  △《刘公佳话》一卷

  唐江陵少尹韦绚文明撰。刘公,禹锡也。绚,执谊之子。

  △《戎幕闲谈》一卷

  韦绚撰。为西川巡官,记李文饶所谈。

  △《闻奇录》一卷

  不著名氏,当是唐末人。

  △《柳常侍言旨》一卷

  唐柳珵撰。“常侍”者,其世父芳也。凡六章,末有《刘幽求》及《上清传》。

  △《幽闲鼓吹》一卷

  唐张固撰。

  △《知命录》一卷

  唐刘愿撰。凡二十事。

  △《前定录》一卷

  唐崇文馆校书锺辂撰。凡二十二事。别本又有《续录》二十四事。

  △《甘泽谣》一卷

  唐刑部郎中袁郊撰。所记凡九条,咸通戊子自序,以其春雨泽应,故有甘泽成谣之语,遂以名其书。

  △《乾■〈月巽〉子》三卷

  唐温庭筠飞卿撰。序言不爵不觥,非炰非炙,能悦诸心,聊甘众口,庶乎乾■〈月巽〉之义。“■〈月巽〉”与“馔”同字,从肉,见《古礼经》。

  △《尚书故宝》一卷

  唐李绰撰。又各《尚书谈录》。首言宝护尚书河东张公三代相门,谓嘉贞、延赏、弘靖也。弘靖,卢龙失御,贬宾客分司。绰,唐末人,未必及弘靖。弘靖之后文规、次宗、彦远,皆不登入座,未详所谓。《唐志》即以为廷赏,尤不然。

  △《杂纂》一卷

  唐李商隐义山撰。俚俗常谈鄙事,可资戏笑,以类相从。今世所称“杀风景”,盖出於此。又有别本稍多,皆后人附益。

  △《卢氏杂记》一卷

  唐卢言撰。

  △《杜阳杂编》三卷

  唐武功苏鹗德祥撰。

  △《酉阳杂俎》二十卷、续十卷

  唐太常少卿临淄段成式柯古撰。所记故多谲怪,其标目亦奇诡,如《天咫》、《玉格》、《壶史》、《贝编》、《尸穸》之类。成式,文昌之子。

  △《卢陵官下记》二卷

  段成式撰。为吉州刺史时也。

  △《唐阙史》三卷

  唐高彦休撰。自号参寥子,乾符中人。

  △《北里志》一卷

  唐学士孙棨撰。载平康狭邪事。

  △《玉泉笔端》三卷又别一卷

  不著名氏。有序,中和三年作。末有跋云扶风李昭德家藏之书也。即故淮海相公孙。又称黄巢陷洛之明年跋,亦不知何人。别一本号《玉泉子》,比此本少数条,而多五十二条。无序跋,录其所多者为一卷。

  △《云溪友议》十二卷

  唐范摅撰。自称五云溪人,咸通时。《唐志》三卷。

  △《传奇》六卷

  唐裴铏撰。高骈从事也。尹师鲁初见范文正《岳阳楼记》曰:“传奇体尔。”然文体随时,要之理胜为贵,文正岂可与传奇同日语哉!盖一时戏笑之谈耳。《唐志》三卷,今六卷,皆后人以其卷帙多而分之也。

  △《三水小牍》三卷

  唐皇甫牧遵美撰。天祐中人。三水者,安定属邑也。

  △《醉乡日月》三卷

  唐皇甫松子奇撰。唐人饮酒令,此书详载,然今人皆不能晓也。

  △《异闻集》十卷

  唐屯田员外郎陈翰撰。翰,唐末人,见《唐志》。而第七卷所载王魁乃本朝事,当是后人剿入之耳。

  △《卓异记》一卷

  称李翔撰。记当时君臣卓绝盛事。或云长城陈翱。

  △《大唐说纂》四卷

  不著名氏。分门类事若《世说》。止有十二门,恐非全书。

  △《摭言》十五卷

  唐王定保撰。专记进士科名事。定保,光化三年进士,为吴融子华婿,丧乱后入湖南,弃其妻弗顾,士论不齿。

  △《广摭言》十五卷

  乡贡进士何晦撰。其序言太岁癸酉下第於金陵凤台旅舍。癸酉者,开宝六年也。时江南犹未下,晦盖其国人欤?

  △《金华子新编》三卷大理司直刘崇达撰。五代时人。记大中以后杂事。

  △《耳目记》一卷

  无名氏。《邯郸书目》云刘氏撰,未详其名。记唐末以后事。

  △《唐朝新纂》三卷

  融州副使石文德撰。

  △《豪异秘纂》一卷

  无名氏。所录五事,其扶余国王一则,即所谓虬须客者也。

  △《纪闻谭》三卷

  蜀潘远撰。《馆阁书目》按李淑作潘遗。今考《邯郸书目》亦作潘远,其曰“遗”者,本误也。所记隋、唐遗事。

  △《北梦琐言》三十卷

  黄州刺史陵井孙光宪孟文撰。载唐末、五代及诸国杂事。光宪仕荆南高从诲,三世在幕府。“北梦”者,言在梦泽之北也。后随继冲入朝。有荐於太祖者,将用为学士,未及而卒。光宪自号葆光子。

  △《后史补》三卷

  前进士高若拙撰。

  △《野人闲话》五卷

  成都景焕撰。记孟蜀时事,乾德三年序。

  △《续野人闲话》二卷

  不知作者。

  △《开颜集》三卷

  校书郎周文规撰。未知何时人。以《古笑林》多猥俗,乃於书史中钞出可资谈笑者,为此编。

  △《洛阳搢绅旧闻记》五卷

  丞相曹国张斋贤师亮撰。所录张全义治洛事甚详也。

  △《太平广记》五百卷

  太平兴国二年,诏学士李昉、扈蒙等修《御览》,又取野史、传记、故事、小说撰集,明年书成,名《太平广记》。

  △《秘阁闲谈》五卷

  起居舍人吴淑正仪撰。淑,丹阳人。

  △《广卓异记》二十卷

  乐史子正撰。

  △《谈苑》十五卷

  丞相宋庠公序所录杨文公亿言论。初,文公里人黄监从公游,纂其异闻奇说,名《南阳谈薮》。宋公删其重复,分为二十一门,改曰《谈苑》。

  △《文会谈丛》一卷

  题华阳上官融撰。不知何人。天圣五年序。

  △《国老闲谈》二卷

  称夷门君玉撰。不著姓。

  △《洞微志》三卷

  学士钱易希白撰。

  △《乘异记》三卷

  南阳张君房撰。咸平癸卯序,取“晋之《乘》”之义也。君房又有《脞说》,家偶无之。晁公武《读书志》以《脞说》为张唐英君房撰。又言君房《著名臣传》、《蜀梼杌》、《云笈七签》行於世。按君房,祥符、天禧以前人,杨大年改闲忙令所谓“紫微失却张君房”者,即其人也。常为御史属,坐鞫狱贬秩,因编修《七签》得著作佐郎。《七签》序自言君房盖其名,非字也。唐英字次功,熙、丰间人,丞相商英天觉之兄,作《名臣传》、《蜀梼杌》者,与君房了不相涉,不知晁何以合为一人也。其误明矣。

  △《补妒记》八卷

  称京兆王绩编。不知何时人。古有宋虞之《妒记》等,今不传,故补之。自商、周而下,迄於五代,史传所有妒妇皆载之,末及神怪、杂说、文论等,最后有治妒二方,尤可笑也。

  △《祖异志》十卷

  信陵聂田撰。康定元年序。

  △《括异志》十卷、后志十卷

  襄国张师正撰。

  △《郡阁雅言》二卷

  赞善大夫潘若冲撰。

  △《茅亭客话》十卷

  江夏黄休复端本撰。所记多蜀事。别有《成都名画记》。盖蜀人也。

  △《嘉祐杂志》三卷

  修起居注陈留江休复邻几撰。

  △《梦溪笔谈》二十六卷

  沈括存中撰。其序言退居绝过从,所与谈者,惟笔砚而已。

  △《苕川子所记三事》一卷

  不知何人。三事者,勃窣姑、王立、林果毅,皆异事也。未有韩虫儿一事,是欧阳公所记,偶录附此。

  △《东斋记事》十卷

  翰林学士蜀郡范镇景仁撰。

  △《该闻录》十卷

  成都李畋撰。张忠定公客也。熙宁中致仕归,与门人宾客燕谈,衮衮忘倦,门人请编录之。又名《归田录》。

  △《纪闻》一卷

  集贤殿修撰李复圭审言撰。淑之子也。

  △《东坡手泽》三卷

  苏轼撰。今俗本《大全集》中所谓《志林》者也。

  △《艾子》一卷

  相传为东坡作,未必然也。

  △《龙川略志》六卷、《别志》四卷

  苏辙撰。龙川者,循州也。

  △《玉壶清话》十卷

  僧文莹撰。

  △《张芸叟杂说》一卷

  吏部侍郎张舜民芸叟撰。

  △《画墁集》一卷

  张舜民撰。

  △《洛游子》一卷

  题司马光,非也。所称乐全子、齐物子,亦莫知何人。

  △《麈史》三卷

  司农少卿安陆王得臣彦辅撰。嘉祐四年进士。其序称政和乙未,行年八十,自号凤台子。盖王昭素之后,王铚性之之伯父也。《挥麈录》详载。

  △《苏氏谈训》十卷

  朝请大夫苏象先撰。述其祖魏公颂子容遗训。

  △《续世说》三卷

  孔平仲毅父撰。编宋至五代事,以续刘义庆之书也。

  △《孙公谈圃》三卷

  临江刘延世录高邮孙升君孚所谈。升,元祐中书舍人,坐党籍,谪汀州。

  △《渑水燕谈》十卷

  齐国王辟之圣涂撰。渑,齐水名,《春秋传》“有酒如渑”。辟之,治平四年进士。

  △《乌台诗话》十三卷

  蜀人朋九万录东坡下御史狱公案,附以初举发章疏及谪官后表章、书启、诗词等。

  △《碧云騢》一卷

  题梅尧臣撰。以厩马为书名,其说曰:“世以旋毛为丑,此以旋毛为贵,虽贵矣,病可去乎?”其不逊如此,圣俞必不尔也。所记载十余条,公卿多所毁讦,虽范文正亦所不免。或云实魏泰所作,讬之圣俞。王性之辨之甚详,而《邵氏闻见后录》乃不然之。

  △《青箱杂记》十卷

  朝散郎吴处厚撰。知汉阳军,笺注蔡确诗者也。后亦不显。

  △《师友闲谈》一卷

  李廌方叔撰。

  △《剑溪野语》三卷

  延平陈正敏撰。自号遁翁。别有《遁斋闲览》十四卷,未见。

  △《冷斋夜话》十卷

  僧惠共撰。所言多诞妄。

  △《墨客挥犀》十卷、续十卷

  不知名氏。

  △《搜神秘览》三卷

  京兆章炳文叔虎撰。

  △《石林燕语》十卷

  叶梦得少蕴撰。宣和五年所作也。

  △《燕语考异》十卷

  成都宇文绍奕撰。旧闻汪玉山尝辩驳《燕语》之误,而未之见也。

  △《玉涧杂书》十卷

  叶梦得撰。考其中所记,亦当在宣和时所作。玉涧者,石林山居涧水名也。△《严下放言》一卷叶梦得撰。休致后所作。

  △《柏台杂著》一卷

  石公弼撰。杂记典故等事。公弼本名公辅,改赐今名。为御史攻蔡京甚力,竟坐深文谪死。然本传言其议论反覆,非纯正者。

  △《绀珠集》十二卷

  朱胜非钞诸家传记、小说,视曾慥《类说》为略。

  △《类说》五十卷

  太府卿温陵曾慥端伯撰。所编传记小说,古今凡二百六十余种。

  △《春渚纪闻》十卷

  浦城何薳撰。自号寒青老农。东坡所荐为武学博士曰去非者,其父也。

  △《曲洧旧闻》一卷、《杂书》一卷、《骫骳说》一卷

  直秘阁新安朱弁少章撰。弁於晦庵为从父,建炎丁未使金,留十七年,既归而卒。《骫骳说》者,以续晁无咎《词话》,而晁书未见。

  △《南游记旧》一卷

  曾纡公衮撰。

  △《翰墨丛纪》五卷

  枢密睢阳滕康子济撰。

  △《铁围山丛谈》五卷

  蔡绦撰。谪郁林博白时所作。

  △《萍洲可谈》三卷

  吴兴朱彧无或撰。中书舍人服行中之子。宣和元年序。萍洲老圃,其自号也,在黄州,盖其乔寓之地,事见《齐安志》。而“彧”作“或”,字无惑,未详孰是。

  △《砚冈笔志》一卷

  唐稷撰。自号砚冈居士。

  △《泊宅编》十卷

  方勺仁声撰。泊宅在乌程,相传张志和泊舟浮家泛宅之所,勺买田卜筑,号泊宅翁。本严濑人。

  △《却扫编》三卷

  吏部侍郎睢阳徐度敦立撰。

  △《闲燕常谈》三卷

  董弅令升撰。取士相与谈仁义於闲燕之义。

  △《唐语林》八卷

  长安王谠正甫撰。以唐小说五十家,仿《世说》分门三十五,又益十七,为五十二门。《中兴书目》十一卷,而阙《记事》以下十五门;又云一本八卷。今本亦止八卷,而门目皆不阙。

  △《道山青话》一卷

  不知何人。跋语称大父国史在馆阁久,多识前辈,著《馆秘录》、《曝书记》,与此而三,兵火散失。近得此书於会仲存家,末题朝奉大夫暐,亦不著姓。

  △《复斋闲记》四卷

  承议郎历阳龚相圣任撰。待制原之孙,颐正之父也。

  △《鄞川志》五卷

  中书舍人龙舒朱翌新仲撰。寓居四明,故曰鄞川。

  △《窗间纪闻》一卷

  称陈子兼撰,未知何人。杂论诗文经传,亦间述所闻事。

  △《枕中记》一卷

  不著名氏。崇宁中人。所载多国初事。

  △《姚氏残语》一卷

  剡姚宽令威撰。又名《西溪丛话》,已板行。

  △《槁简赘笔》二卷

  承议郎章渊伯深撰。始得此书於程文简氏,不知何人作,文简题其后,以其中称先丞相申公,知其为章子厚子孙也。余又以其书考之,言先祖光禄,元祐三年省试,东坡知举,擢为第一,则又知其为援之孙也。后以问诸章,始得其名字。其人博学有文,以场屋待士薄,如防寇盗,用荫入仕,遂不就举,居长兴,故序称若溪草堂。渊自号惩窒子。序言录为五卷,今此惟分上下卷。

  △《老学庵笔记》十卷

  陆游务观撰。生识前辈,年登耄期,所记见闻,殊可观也。

  △《夷坚志》甲至癸二百卷、支甲至支癸一百卷、三甲至三癸一百卷、四甲四乙二十卷,大凡四百二十卷

  翰林学士鄱阳洪迈景卢撰。稗官小说,昔人固有为之者矣。游戏笔端,资助谈柄,犹贤乎已可也,未有卷帙如此其多者,不亦谬用其心也哉!且天壤间反常反物之事,惟其罕也,是以谓之怪。苟其多至於不胜载,则不得为异矣。世传徐铉喜言怪,宾客之不能自通与失意而见斥绝者,皆诡言以求合。今迈亦然。晚岁急於成书,妄人多取《广记》中旧事,改窜首尾,别为名字以投之,至有数卷者,亦不复删润,径以入录。虽叙事猥酿,属辞鄙俚,不恤也。

  △《睽车志》五卷

  知兴国军历阳郭彖次象撰。取《睽》上六“载鬼一车”之语。

  △《经锄堂杂志》八卷

  倪思正甫撰。

  △《续释常谈》二十卷

  秘书丞龚颐正养正撰。昔有《释常谈》一书,不著名氏,家藏亦缺此书,今故以续称。凡常言俗语,皆注其所出。

  △《北山记事》十二卷

  户部侍郎濡须王遘少愚撰。

  △《云麓漫钞》二十卷、《续钞》二卷

  通判徽州赵彦卫景安撰。续二卷乃《中庸说》及《汉定安公补纪》也。彦卫,绍熙间宰乌程,有能名。

  △《儆告》一卷

  不著名氏。专叙报应。

  △《夷坚志类编》三卷

  四川总领陈昱日华取《夷坚志》中诗文、药方类为一编。

  △《山斋愚见十书》一卷

  称灌圃耐得翁。不知何人。

  △《桯史》十五卷

  岳珂撰。“桯史”者,犹言柱记也。

  △《游宦纪闻》十卷

  鄱阳张士南光叔撰。

  △《鼠璞》一卷

  戴埴撰。

  △《周卢注博物志》十卷、《卢氏注》六卷

  晋张华撰。其书作奇闻异事。华能辨龙鲊,识剑气,其学固然也。

  △《玄怪录》十卷

  唐牛僧孺撰。《唐志》十卷,又言李复言《续录》五卷,《馆阁书目》同。今但有十一卷,而无《续录》。

  △《潇湘录》十卷

  唐校书郎李隐撰,《馆阁书目》尔云。《唐志》作柳详,未知《书目》何据也。

  △《龙城录》一卷

  称柳宗元撰。龙城谓柳州也。罗浮梅花梦事出其中。《唐志》无此书,盖依讬也。或云王铚性之作。

  △《树萱录》一卷

  不著名氏。序称纂尚书荥阳公所谈者,亦不知何人。又云普圣园丘之明年,“普圣”者,僖宗由普王践位也。书虽见《唐志》,今亦未必本真,或云刘焘无言所为也。

  △《云仙散录》一卷

  称唐金城冯贽撰。天复元年叙。冯贽者,不知何人。自言取家世所蓄異书,撮其異说,而所引书名,皆古今所不闻;且其记事造语,如出一手,正如世俗所行东坡《杜诗注》之类。然则所谓冯贽者,及其所蓄书,皆子虚乌有也,亦可谓枉用其心者矣。

  △《葆光录》三卷

  陈纂撰。自号袭明子。所载多吴越事,当是国初人。

  △《稽神录》六卷

  南唐徐铉撰。元本十卷。今无卷第,总作一卷,当是自他书中录出者。

  △《启颜录》八卷

  不知作者。杂记诙谐调笑事。《唐志》有侯白《启颜录》十卷,未必是此书,然亦多有侯白语,但讹谬极多。

  △《清异录》二卷

  称翰林学士陶谷撰。凡天文、地理、花木、饮食、器物,每事皆制为異名新说。其为书殆似《云仙散录》,而语不类国初人,盖假讬也。

  △《归田录》二卷

  欧阳修撰。或言公为此录,未传而序先出,裕陵索之,其中本载时事及所经历见闻,不敢以进,旋为此本,而初本竟不复出,未知信否?公自为序,略曰:“《归田录》者,朝廷之遗事,史官之所不记,与夫士大夫谈笑之余而可录者,录之以备闲居之览也。”又曰:“唐李肇《国史补》序云,言报应、叙鬼神、述梦卜、近怪異,悉去之;记事实、探物理、辨疑惑、示劝戒、采风俗、助谈笑,则书之。余之所录,大抵以肇为法,而小異於肇者,不书人之过恶,以为职非史官,而掩恶扬善,君子之志也。览者详之。”

  △《归田后录》十卷

  朝请郎卢江朱定国兴仲撰。熙丰间人。窃取欧公旧录之名,实不相关也。

  △《清夜录》一卷

  沈括撰。

  △《续清夜录》一卷

  王铚性之撰。

  △《王原叔谈录》一卷

  翰林学士南京王洙之子录其父所言。

  △《廷漏录》一卷

  不著名氏。其间称伯父郇公,知其为章得象之姪也。后题此书,疑章望之作,然未敢必。望之者,字表民,用郇公荫入官,欧阳公为作《字说》者也。以宰相嫌,遂不仕。录中又记皇祐中与滕元发同试,滕首冠而己被黜,藉令非望之,亦当时场屋有声者。章氏隽才固多也。

  △《清虚居士随手杂录》一卷

  王巩定国撰。待制素子,张安道之婿。

  △《石渠录》十一卷

  校书郎昭武黄伯思长睿撰。

  △《避暑录话》二卷

  叶梦得绍兴五年所作。

  △《台省因话录》一卷

  兵部尚书新昌石公弼国佐撰。

  △《思远笔录》一卷

  翰林学士九江王寓撰。寓以靖康元年七月,以礼部尚书入翰苑,杂记当时闻见,凡二十七条。寓父易简以布衣召为说书,遂显用。寓后拜左辖,使金辞行,谪散官岭表,父子俱南下,没於盗。

  △《秀水闲居录》三

  卷丞相汝南朱胜非藏一撰。寓居宜春时作。秀水者,袁州水名也。

  △《闻见后录》二十卷

  邵某撰。

  △《侍儿小名录》一卷、《续》一卷

  序题朋谿居士而不著名氏。始洪炎玉父集为此书,王铚性之、温豫彦几续补。今又因三家而增益之,且为分类,其中多用古字。或云董彦远家子弟所为也。

  △《纪谈录》十五卷

  称传密居士,不著名氏。盖晁公迈伯咎也。

  △《贤異录》一卷

  亦无名氏。所记四事,其一曰鬼传者,言王?家子弟所遇,与世传王子高事大同小異,当是一事耳。

  △《能改斋漫录》十三卷

  太常寺主簿临川吴曾虎臣撰。

  △《挥麈录》三卷、《后录》十一卷、《第三录》三卷、《余话》一卷

  朝请大夫汝阴王明清仲言撰。明清,铚之子,曾纡公衮之外孙。故家传闻、前言往行多所忆。《后录》,跋称六卷,今多五卷。

  △《投辖录》一卷

  王明清撰。所记奇闻异事,客所乐听,不待投辖而留也。

  △《吴船录》一卷

  范成大至能撰。自蜀帅东归纪游,取“门泊东吴万里船”之语。

  △《琐碎录》二十卷、《后录》二十卷

  温革撰。陈昱增广之。《后录》者,书坊增益也。

  △《监诫别录》三卷

  卢陡欧阳邦基寿卿撰。周益公、洪景卢有序跋。

  △《乐善录》十卷

  蜀人李昌龄伯崇撰。以《南中劝戒录》增广之,多因果报应之事。

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二
○神仙类

  △《列仙传》二卷

  汉刘向撰。凡七十二人。每传有赞,似非向木书,西汉人文章不尔也。《馆合书目》三卷六十二人。《崇文总目》作二卷七十二人,与此合。

  △《周易参同契》三卷

  后汉上虞魏伯阳撰。其书因《易》以言养生。后世言修炼者祖之。

  △《参同契分章通真义》三卷、《明镜图诀》一卷

  真一子彭晓秀川撰。蜀永康人也。序称广政丁未以《参同契》分十九章而为之注,且为图八环,谓之《明镜图》。曩在麻姑山传录。其末有秀川传。汪纲会稽所刻本,其前题祠部员外郎彭晓,盖据秘阁本云尔。麻姑本附传亦言仕蜀为此官。

  △《参同契考異》一卷

  朱熹撰。以其词韵皆古奥雅难通,读者浅闻,妄辄更改,比他书尤多舛误,合诸本更相雠正,其诸同異,皆并存之。

  △《金碧古文龙虎上经》一卷

  不著名氏。麻姑所录本无“金碧”字。

  △《黄庭内景经》一卷、《外景经》一卷

  务成子注。是南岳魏夫人所受者,魏舒之女也。

  △《真诰》十卷

  梁华阳隐居陶弘景撰。述扬羲、许迈、许玉斧遇仙真传受经文等事。

  △《参同契解》一卷

  题紫阳先生。不知何人。

  △《内景中黄经》一卷

  题九仙君撰,中黄真人注。亦名《胎藏论》。

  △《灵枢金镜神景内经》十卷

  称扁鹊注。

  △《上清天地宫府图经》二卷

  唐司马子微撰。

  △《中诫经》一卷

  称黄帝、赤松子问答。盖假托也。

  △《幽传福善论》一卷

  唐孙思邈撰。

  △《玄纲论》一卷

  唐中岳道士吴筠撰。

  △《续仙传》三卷

  唐溧水令沈汾撰。或作“玢”。

  △《道教灵验记》二十卷

  蜀道士杜光庭撰。

  △《王氏神仙传》一卷

  杜光庭撰。当王氏有国时,为此书以媚之。谓光庭有道,吾不信也。

  △《西山群仙会真记》五卷

  九江施肩吾希圣撰。唐有施肩吾,能诗,元和中进士也。而曾慥《集仙传》称吕严之后有施肩吾者,撰《会真记》,盖别是一人也。

  △《锺吕传道记》三卷

  施肩吾撰。叙锺离权云房、吕严洞宾传授论议。

  △《养生真诀》一卷

  虞部员外郎耿肱撰。大中祥符时人。

  △《云笈七签》一百二十四卷

  集贤校理张君房撰。凡经法、符箓、修养、服食以及传记,无不毕录。祥符中,君房贬官,会推崇圣祖,朝廷以秘阁道书付杭州,俾戚纶等校正。王钦若荐君房专其事,铨次为此书。顷於莆中传录,才二册,盖略本也。后於平江《天庆道藏》得其全,录之。

  △《灵枢道言发微》二卷

  朝议大夫致仕傅燮撰进。专言火候。

  △《金液还丹图论》一卷

  不著名氏。自称元真,盖宣和中道流也。

  △《悟真篇集注》五卷

  天台张伯端平叔撰。一名用成。熙宁中遇异人於成都,所著五七言诗及《西江月》百篇,末卷为禅宗歌颂,以谓学道之人不通性理,独修金丹,则性命之道未全。有叶士表、袁公辅者,各为之注。

  △《还丹复命篇》一卷

  毗陵僧道光撰。亦拟《悟真》诗篇。靖康丙午序。

  △《道枢》二十卷

  曾慥端伯撰。慥自号至游子,采诸家金丹、大药、修炼、般运之术,为百二十二篇。初无所发明,独黜采御之法,以为残生害道云。

  △《集仙传》十二卷

  曾慥撰。自岑道愿而下一百六十二人。

  △《肘后三成篇》一卷

  称纯阳子,谓吕洞宾也。其言《小成》七、《中成》六、《大成》五,皆导引、吐纳,修炼之事。

  △《日月玄枢篇》一卷

  称刘知古。唐明皇时绵州昌明县令。

  △《太白还丹篇》一卷

  称清虚子太白山人。唐贞元时人。

  △《太清养生上下篇》二卷

  称赤松子甯先生。

  △《上清金碧篇》一卷

  称烟萝子。

  △《金虎铅汞篇》一卷

  称元君。

  △《铅汞五行篇》一卷

  称探玄子。已上七种共为一集。

  △《王芝书》三卷

  朝元子陈举撰。上卷论五篇,中为诗八十一首,下为赋九道。

  △《纯阳真人金丹诀》一卷

  即前所谓《三成篇》,微不同。

  △《华阳真人秘诀》一卷

  称施肩吾。

  △《吕真人血脉论》一卷

  称傅娄景先生。

  △《远山崔公人药镜》三卷

  不知何人。

  △《四象论》一卷

  称老子。

  △《真仙传道集》一卷

  △《参同契》三卷

  即魏伯阳书。题九华子编。

  △《巨胜歌》一卷

  道士柳冲用撰。

  △《逍遥子通玄书》三卷

  不知姓名,但曰逍遥子。

  △《百章集》一卷称魏伯阳。

  △《许先生十二时歌》一卷

  不知其名。

  △《黄帝丹诀玉函秘文》一卷

  文林郎蒲庚进。

  △《吕公窑头坯歌》一卷

  以陶器为喻也。

  △《太上金碧经》一卷

  题魏伯阳注。

  △《金镜九真玉书》一卷

  无名氏。

  △《龙虎金液还丹通玄论》一卷

  称罗浮山苏真人撰。

  △《金碧上经古文龙虎传》

  长白山人元阳子注。皆莫知何人。已上十八种共为一集,其中有《龙牙颂》及《天隐子》,各已见释氏、道家类。

  △《群仙珠玉集》一卷

  其序曰:“西华真人以金丹、刀圭之诀传张平叔,作《悟真篇》,以传石得之、薛遗光、陈泥丸,至白玉蟾。”玉蟾者,葛其姓,福之闽清人。尝得罪亡命,盖奸妄流也。余宰南城,有寓公称其人云:“近尝过此,识之否?”余言:“不识也。此辈何可使及吾门!”李士宁、张怀素之徒,皆殷监也,是以君子恶異端。

  ○释氏类

  △《金刚般若经》一卷

  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

  △《石本金刚经》一卷

  南唐保大五年寿春所刻。乾道中刘岑季高再刻於建昌军。不分三十二分,相传以为最善。

  △《六译金刚经》一卷

  此经前后六译,各有异同,有弘农杨皡者集为此本。太和中,中贵人杨永和集右军书,刻之兴唐寺。

  △《圆觉了义经》十卷

  唐罽宾佛陀多罗译。

  △《华严经》八十一卷

  唐于阗实叉难陀译。

  △《万行首楞严经》十卷

  唐天竺般刺密谛、乌长国弥迦释迦译语,宰相房融笔受。所谓译经润文者也。

  △《维摩诘所说经》一卷

  鸠摩罗什译。

  △《维摩经》一卷

  苏辙所书。

  △《楞伽经》四卷

  有宋、魏、唐三译。宋译四卷,唐译七卷。正平张戒集注。盖以三译参校研究,得旧注本,莫知谁氏,颇有偷理,亦多可取,句读遂明白。其八卷者,分上下也。

  △《四十二章经》一卷

  后汉竺法兰译。佛书到中国,此其首也,所谓“经来白马寺者”。其后千经万论,一大藏教乘,要不出於此。中国之士,往往取老、庄之遗说以附益之者多矣。

  △《遗教经》一卷

  佛涅槃时所说。唐碑本。以下三种同。

  △《阿弥陁经》一卷

  唐陈仁稜所书。刻於襄阳。

  △《金刚经》一卷

  唐武敏之所书。在长安。

  △《金刚经》一卷

  唐邬彤所书。在吴兴墨妙亭。

  △《罗汉因果识见颂》一卷

  天竺阇那多迦译。首有范仲淹序,言宣抚河东,得於传舍,《藏经》所末录者。十六罗汉为比丘摩挐罗等说。

  △《六祖坛经》一卷

  僧法海集。

  △《宗门统要》十卷

  建溪僧宗永集。

  △《法藏碎金》十卷

  太子少傅晁迥撰。

  △《景祐天竺字源》七卷

  僧惟净等集进。以华梵封翻,有十二转声、三十四字母,各有齿、牙、舌、喉、唇五音。仁宗御制序,镂板颁行。吴郡虎丘寺有赐本如新,己亥借录。

  △《金园集》三卷

  钱唐天竺僧遵式撰。

  △《天竺别集》三卷

  遵式撰。世所谓“式忏主”者也。

  △《华严合论法相撮要》一卷

  青谷真际禅师以唐李长者《通玄合论》,撮其要义,手稿为图。

  △《僧宝传》三十卷

  僧惠洪撰。

  △《林闲录》十四卷

  惠洪撰。

  △《道院集要》三卷

  户部尚书三槐王右敏仲撰。以晁迥《法藏碎金》、《耄智余书》删重集粹,别为此编。

  △《禅宗颂古联珠集》一卷

  僧法应编。

  △《嘉泰普灯录》三十卷

  僧正受编。三《录》大抵与《传灯》相出入,接续机缘语句前后一律,先儒所谓遁辞也。然本初自谓直指人心,不立文字。今四《灯》总一百二十卷,数千万言,乃正不离文字耳。

  △《雪峰广录》二卷

  唐真觉大师义存语。丞相王随序之。随及杨大年皆号参禅有得者也。

  △《龙牙和尚颂》一卷

  △《释书品次录》一卷

  △《大慧语录》四卷

  僧宗杲语。其徒道谦所录,张魏公序之。

  ○兵书类

  △《六韬》六卷

  武王、太公问答。其辞鄙俚,世俗依托也。

  △《司马法》一卷

  齐司马穰苴撰。

  △《孙子》三卷

  吴孙武撰。《汉志》八十一篇。魏武帝削其繁冗,定为十三篇。世之言兵者,祖孙氏。然孙武事吴阖卢而不见於《左氏传》,未知其果何时人也。

  △《吴子》三卷

  魏吴起撰。

  △《尉缭子》五卷

  六国时人。案:《汉志》杂家有二十九篇,兵形势家又有三十一篇。今书二十三篇,未知果当时木书否。

  △《黄石公三略》三卷

  世传张子房受书圯上老人,曰:“济北谷城山下得黄石即我也。”故遂以黄石为圯上老人。然皆傅会依托也。

  △《黄石公素书》一卷

  亦依托也。

  △《李卫公问对》三卷

  唐李靖对太宗。亦假讬也。文辞浅鄙尤甚。今武举以七书试士,谓之《武经》。其间《孙》、《吴》、《司马法》或是古书,《三略》、《尉缭子》亦有可疑,《六韬》、《问封》伪妄明白,而立之学官,置师弟子伏而读之,未有言其非者,何也?何薳《春渚纪闻》言,其父去非为武学博士,受诏校七书,以《六韬》、《问封》为疑,白司业朱服。服言:“此书行之已久,未易遽废。”遂止。后为徐州教授,与陈师道为代,师道言闻之东坡,世所传王通《元经》、关子明《易传》及李靖《问对》皆阮逸伪撰,逸尝以草示奉常公云。奉常公者,老苏也。

  △《注孙子》二卷

  唐中书舍人杜牧之撰。

  △《阃外春秋》十卷

  唐少室山布衣李筌撰。起周武王胜殷,止唐太宗擒窦建德,明君良将、战争攻取之事。天宝二年上之。

  △《风后握奇经》一卷

  永嘉薛士龙季宣校定。自晋马隆三百八十四字,《绩图》三百十五字,合标题七百字。又有马隆讚、述,多所发明,并写陈图於后。马隆本“奇”作“机”。

  △《三略素书解》一卷

  吕惠卿吉甫撰。

  △《三朝经武圣略》十五卷

  天章阁侍讲王洙撰。宝元中上进。凡十七门。后五卷为奏议。《中兴书目》云十卷,李淑《书目》十五卷。今本与《邯郸》卷数同。

  △《武经总要》四十卷

  天章阁待制曾公亮等撰。《制度》、《故事》各十五卷,《边防》、《占候》各五卷。昭陵御制序,庆历四年也。

  △《百将传》十卷

  清河张预集进。凡百人。每传必以《孙子兵法》断之。

  △《熙宁收复熙河阵法》三卷

  观文殿学士九江王韶子纯撰。

  △《武经龟鉴》二十卷

  保平军节度使王彦撰。隆兴御制序。其书以《孙子》十三篇为主,而用历代事证之。

  △《渭南秘缺》一卷

  昭武谢渊得之於泸州。盖武侯八阵图法也。为之注释,而传於世。

  △《补汉兵制》一卷

  钱文子撰。

  △《阴符玄机》一卷

  即《阴符经》也。监察御史新安朱安国注。此书本出於李筌,云得於骊山老姥,旧志皆列於道家。安国以为兵书之祖。要之非古书也。

  △《两英兵制》一卷

  建安王珨器之撰。

  △《制胜方略》三十卷

  修武郎杨肃德钦撰。白《左氏传》而下迄於陈、隋用兵事迹。庆元丁巳序。

  △《汉兵编》二卷、《辨疑》—卷

  姑苏潘梦旂天锡撰。

  ○历象类

  △《周髀算经》二卷、《音义》一卷

  题赵君卿注、甄鸾重述、李淳风等注释。《周髀》者,盖天之书也。称周公受之商高而以句股为术,故曰《周髀》。《唐志》有赵婴、甄鸾《注》各一卷,李淳风《释》二卷。今日君卿者,岂婴之字耶?《中兴书目》又云君卿名爽,盖本《崇文总目》。然皆莫详时代。甄鸾者,后周司隶也。《音义》者,假承务郎李籍撰。

  △《星簿讚历》一卷

  《唐志》称《石氏星经簿讚》。《馆阁书目》以其有徐、颍、婺、台等州名,疑后人附益。今此书明言依甘、石、巫咸氏,则非专石申书也。

  △《乙巳占》十卷

  唐太史令岐阳李淳风撰。起算上元乙已,故以名焉。

  △《玉历通考经》三卷

  李淳风撰。亦天文占也。《唐志》无之。

  △《乾坤变异录》一卷

  不著名氏。杂占变異。凡十七篇。

  △《古今通占》三十卷

  唐嵩高潜夫沛国武密撰。纂集黄帝、巫咸而下诸家及隋以前诸史《天文志》为此书。《景祐乾象新书》间取其说,《中兴馆阁书目》作《古今通占镜》,本《唐志》云尔。

  △《景祐乾象新书》三十卷

  司天春官正杨惟德等撰。

  △《大宋天文书》十五卷

  不著名氏。《馆阁书目》亦无之。意其为太史局见今施用之书,盖供报占验,大抵出此。

  △《天经》十九卷

  同州进士王及甫撰进。

  △《天象法要》二卷

  丞相温陵苏颂子容撰。元祐三年新造浑天成,记其法要而图其形象进之。

  △《历代星史》一卷

  不著名氏。钞集诸史《天文志》。

  △《天文考异》二十五卷

  昭武布衣邹淮撰。大抵袭《景祐新书》之旧。淮后入太史局。

  △《二十四气中星日月宿度》一卷

  此书传之程文简家,云得於荆判局。荆名大声,太史局官也。

  △《天象义府》九卷

  宜黄布衣应垕撰。其书考究精详,论议新奇,而多穿凿傅会。象垂於天,其曰某星主某事者,人實名之也。开辟之初,神圣在御,地天之通未绝,其必有得於仰观俯察之妙者,故曰“天垂象,圣人则之”,夫天岂谆谆然命之乎?如必一切巧为之说,而以为天意實然,则几於矫诬矣。

  △《官历刻漏图》一卷、《莲花漏图》一卷

  太常博士王普伯照撰。

  △《唐大衍历议》十卷

  唐僧一行作新历,草成而卒。诏张说与历官陈元景等次为《历术》七篇、《略例》一篇、《历议》十篇,《新史志》略见之。“十议”者,一《历本》、二《日度》、三《中气》、四《合朔》、五《卦候》、六《九道》、七《日晷》、八《分野》、九《五星》、十《日食》。大抵皆以考正古今得失也。《历志》略取其要,著於篇者十有二,曰《历本》,曰《中气》,曰《合朔》,曰《卦候》,曰《卦议》,曰《日度》,曰《九道》,曰《日食》,曰《五星》。盖《历议》之八篇,而分《卦候》为二,故共为九条。其《没灭盈缩》、《晷漏》、《中星》三条,则皆取之《略例》,余《历议日暑》,《分野》二篇,则具之《天文志》。嘉定辛末,辞科用为序题,有刘澹如者,尝得其书,白诡必在选中。而考官但据史文,初不知此书尚存於世也。以其篇次与史文不合,黜之。要之,史官因此书以述《志》,考官因《史志》以命题,当以此书为本而参考《志》之所载,乃为全善。

  郭雍撰集《古历通议》,论诸家历云:“一行作历,上自刘洪之斗分、下及淳风之总法,前后五百余年,诸家所得历术精微之法,集其大成,以作《开元历》。此其所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可谓尽善尽美矣。是以自宝应之后以迄於今,几五百年皆宗之,而不能易。语以上古圣人之术则又有问矣。

  △《崇天历》一卷

  司天夏官正权判监宋行古等撰。天圣二年上。学士晏殊序。国初有建隆《应天历》,次有《乾元历》、《仪天历》,详见《三朝史志》。太祖建隆《应天》,太宗太平兴国《乾元》,真宗咸平《仪天》,仁宗天圣《崇天》。

  △《纪元历》三卷、《立成》一卷

  姚舜辅撰。崇宁五年成。自《崇天》之后,有《明天历》、熙宁《奉元历》、元祐《观天历》。至崇宁三年,舜辅造新历,曰《占天》。未几,蔡京又令舜辅更造,用帝受命之年、即位之日,元起庚辰、日命己卯。上亲制序,颁之天下,赐名《纪元》。本朝承平,诸历略具正史志,不见全书。此二历近得之蜀人秦九韶道古,故存之。英宗治平《明天》,熙宁元年复《崇天》,熙宁七年《奉元》,哲宗元祐《观天》,徽宗崇宁《纪元》。

  △《统元历》一卷

  常州布衣陈得一更造,秘书少监朱震监视,绍兴五年上。历家不以为工。高宗绍兴《统元》、二十二年以后用《纪元》。

  △《会元历》一卷

  夏官正刘孝荣造,礼部尚书李瓛序。绍熙元年也。孝荣判太史局,凡造三厉,此其最后者,胜前远矣。孝宗《乾道历》、《淳熙历》,光宗绍熙《会元历》。

  △《统天历》一卷

  冬官正杨忠辅撰,承相京镗表进。其《历议》甚详,至於星度,明言不曾测验,无候簿可以立术,最为不欺。绍熙五年也。其末有《神杀》一篇,流於阴阳拘忌,则为俚俗。宁宗庆元《统天》。

  △《开禧历》三卷、《立成》一卷

  大理评事鲍澣之撰进,时开禧三年。诏附《统天历》推算。至今颁历,用《统天》之名,而实用此历。当时缘金人闰月与本朝不同,故於此历加五刻。天道有常,而造术以就之,非也。大抵中兴以来,虽屡改历,而日官浅鄙,不知历象之本,但模袭前历,而於气朔,皆一时迁就尔。

  △《金大明历》一卷

  金大定十三年所为也。其术疏浅,无足取。积年三亿以上,其拙可知。然《统天》、《开禧》改历,皆缘朝论以北历得天为疑,贵耳贱目,由来久矣,實不然也。

  △《数术大略》九卷

  鲁郡秦九韶道古撰。前世算术,自《汉志》皆属厉谱家。要之数居六艺之一,故今《解题》列之杂艺类,惟《周髀经》为盖天遗书,以为历象之冠。此书本名《数术》,而前二卷《大衍》、《天时》二类于治历测天为详,故亦置之於此。秦博学多能,尤邃历法,凡近世诸历,皆傅於秦。所言得失,亦悉著其语云。

  ○阴阳家类

  自司马氏论九流,其后刘歆《七略》、班固《艺文志》,皆著阴阳家。而“天文”、“厉诸”、“五行”、“卜筮”“形法”之属,别为《数术略》。其论阴阳家者流,盖出於羲和之官,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拘者为之,则牵於禁忌,泥於小数。至其论数术,则又以为羲和卜史之流。而所谓《司星子韦》三篇,不列於天文,而著之阴阳家之首。然则阴阳之与数术,亦未有以大異也。不知当时何以别之。岂此论其理,彼具其术耶?今《志》所载二十一家之书皆不存,无所考究,而《隋》、《唐》以来子部,遂阙阴阳一家。至董逌《藏书志》,始以“星占”、“五行”书为阴阳类。今稍增损之,以“时日”、“禄命”、“遁甲”等备阴阳一家之阙,而其他数术,各自为类。

  △《景祐遁甲玉函符应经》二卷

  司天春官正杨惟德撰。御制序。

  △《景祐太一福应集要》十卷

  杨惟德撰。御制序。末题绍兴元年嵩阳潜士魏郡刘箕。其积算自建炎三年己酉推之者,其所附益也。《九宫》、《八门》,与《遁甲》相表里。字多讹,未有他本可校。

  △《阴阳二遁图局》一卷并《杂诀》

  △《三元立成图局》二卷

  △《遁甲八门机要》一卷

  △《太一淘金歌》一卷

  以上四种皆无名氏,得之盱江吴炎。

  △《遁甲选时图》二卷

  绍兴府所刻本,亦无名氏。

  △《广济阴阳百忌历》二卷

  称唐吕才撰。有序。案:才序阴阳书,其三篇见於本传,曰《禄命》,曰《卜宅》,曰《葬》,尽扫世俗拘滞之论,安得复有此厉?本初固已假讬,后人附益,尤不经。

  △《三历会同》十卷

  不知作者。集《百忌》、《总圣》、《集正》三书。

  △《万历会同》三卷

  陈从古撰。以前书推广之。书坊售利之具也。

  △《弹冠必用》一卷

  周渭撰。专为宦游择日设。

  △《三历撮要》一卷

  无名氏。又一本名《择日撮要历》,大略皆同。建安徐清叟宜翁云,其尊人尚书公应龙所辑,不欲著名。

  △《阴阳备用》十二卷

  通判舒州新安胡舜申汝嘉撰。此书本为地理形法,而诸家选时日法要皆在焉,故附於此。

  △《珞琭子》一卷

  此书禄命家以为本经。其言鄙俚,闾巷卖卜之所为也。

  △《壶中赋》一卷

  称紫云溪壶中子。莫知何人。

  △《源髓歌》六卷、《后集》三卷

  唐沈芝撰。《后集》妄也。

  △《太一命诀》一卷

  称袁天纲。妄人假讬。

  △《五星命书》一卷

  不著名氏。歌诀颇详,然未必验也。

  △《五星三命指南》十四卷

  亦不知名氏。大抵书坊售利,求俗师为之。

  △《聿斯歌》一卷

  青罗山布衣王希明撰。不知何人。

  △《灵台三十六歌》一卷

  称武平先生。亦不知何人。

  △《五星六曜约法》一卷

  △《洞微歌》一卷

  △《紫宙经》一卷

  以上三种皆无名氏。

  △《四门经》一卷

  唐待诏陈周辅撰。

  △《青罗立成历》一卷

  司天监朱奉奏。据其历,“起贞元十年甲戌入历,至今乾宁四年丁巳”,则是唐末人。

  △《罗计二隐曜立成历》一卷

  称大中大夫曹士蒍。亦莫知何人。但云起元和元年入历。

  △《诸家五星书》一卷

  杂录五星禄命之说。前数家亦多在焉。

  △《遁甲八门命诀》一卷

  不知名氏。

  △《信斋百中经》一卷

  不著名氏。安庆府本。术士言最善。

  △《怡斋百中经》一卷

  东阳术士曹东野。自言今世言五星者,皆用唐《显庆历》历法,更本朝,前后无虑十余变;而《百中经》犹守旧历,安得不差?於是用见行历法推算。其说如此,未之能质也。

  △《五行精纪》三十四卷

  清江乡贡进士廖中撰。周益公为之序。集诸家三命说。

  △《三辰通载》三十四卷

  嘉禾钱如璧编。集五星命术。

  ○卜筮类

  △《易林》十六卷

  汉小黄令梁焦延寿赣撰。又名《大易通变》。唐会昌丙寅越五云溪王俞序。凡四千九十六卦,其辞假出於经史,其意雅通於神祇。盖一卦可以变六十四也。旧见沙随程迥所记,南渡诸人以《易林》筮国事,多奇验。求之累年,宝庆丁亥始得之莆田。皆韵语古雅,颇类《左氏》所载《繇辞》。或时援引古事,间尝筮之,亦验。颇恨多脱误。嘉熙庚子从湖守王寺丞侑借本两相校,十得八九。其中亦多重复,或诸卦数爻共一繇,莫可考也。

  △《易传积算法维占条例》一卷

  汉京房撰。详已见《易》类。世所传京氏遗学不过如此而已。今世卜者“世应”、“飞伏”、“纳甲”之类,皆出京氏。

  △《周易版词》—卷

  不知名氏。当是汉魏以前人所为。其间官名,皆东京制也。

  △《周易玄悟》一卷

  题李淳风撰。

  △《火珠林》一卷

  无名氏。今卖卜者掷钱占卦,尽用此书。

  △《揲蓍古法》一卷

  开封郑克武子撰。

  △《蓍卦辨疑序》三卷

  郭雍撰。自序略言:学者相传,谓九为老阳,七为少阳,六为老阴,八为少阴。及观乾爻称九、坤爻称六,则九、六为阴阳,盖无疑也。而六子皆称九、六,不言七、八,则少阴少阳未有所据。及考乾坤之策,曰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六之一,则乾爻得三十六,坤爻得二十四,是则老阴老阳之数也。又考二篇之策,阳爻百九十有二,以三十六乘之,积六千九百十有二,阴爻百九十有二,以二十四乘之,积四千六百八,合之为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则二篇之策,亦皆老阴老阳之数也。而少阴少阳之数又无所见。再置阳爻百九十有二,以少阳二十八乘之,积五千三百七十六;再置阴爻百九十有二,以少阴三十二乘之,积六千一百四十四,合之亦为万有一千五百二十,以是知少阴少阳之数隐於老阴老阳之中。如是则七、九皆为阳,六、八皆为阴,其画为奇为耦皆同。圣人画卦,初未必以阴、阳、老、少为异,然卜史之家欲取动爻之后卦,故分别老少之象,与圣人画卦之道已不同矣。然七、九为阳,六、八为阴,盖谓阴阳各有二道,与《说卦》言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其义皆同。是道也,以圣人不明,载之《系辞》。后世纷纷,互相矛盾,至有大失圣人之意者。大率多主卜史之论,不知所谓策数,遂妄为臆说也。

  △《六壬翠羽歌》一卷

  后唐长兴中僧令岑撰。错误极多,未有他本可校。

  △《京氏参同契律历志》一卷

  虞翻注。专言占象而不可尽通。字亦多误,未有别本校。

  △《京氏易式》一卷

  晁说之以道撰。

  △《六壬洞微赋》一卷

  不知名氏。瞽卜刘松年所传。

  ○形法类

  △《八五经》一卷

  序称大将军记室郭璞。后序言:“余受郭公囊书数篇,此居一,公戒以秘之。丞相王公尽索余书,余以公言告之,得免。”末称太兴元年六月,盖晋元帝时。王公,谓导也。然皆依托尔。其书为相墓。作“八五”者,其五行八卦之谓欤。

  △《狐首经》一卷

  不著名氏。称郭景纯序。亦依托也。胡汝嘉始序而传之。其文亦雅驯,言颇有理。《阴阳备用》中全载。

  △《缤葬书》一卷

  称郭景纯。鄙俗依托。

  △《地理小》(原本缺)一卷

  称李淳风。亦未必然。

  △《洞林照胆》一卷

  范越凤撰。又名《洞林别诀》。相传为缙云人,家於将乐。

  △《地理口诀》一卷

  不知何人所集。曰杨筠松、曾杨乙、黄禅师、左仙、朱仙桃、范越凤、刘公、赖太素、张师姑、王吉,凡十家。

  △《杨公遗诀曜金歌》并《三十六象图》一卷

  锡即筠松也。人号杨救贫。

  △《神龙鬼砂》一卷

  △《罗星妙论》一卷

  皆不知作者。

  △《九星赋》一卷

  题范公。

  △《龙髓经》一卷

  △《疑龙经》一卷

  △《辨龙经》一卷

  △《龙髓别旨》一卷

  △《九星祖局图》一卷

  △《五星龙祖》一卷

  △《二十八禽星图》一卷

  以上七种皆无名氏。并前诸家,多吴炎录以见遗。江西有风水之学,往往人能道之。

  △《杂相书》一卷

  凡二十三种。

  △《成和子观妙经》一卷

  不著名氏。

  △《希夷先生风鉴》一卷

  逸人亳社陈搏图南撰,刘康国注。《馆阁书目》作《人偷风鉴》。

  △《诸家相书》五卷

  知莆田县昭武黄唐毅夫撰集。

  △《玉管神照》—卷

  无名氏。

  △《集马相书》一卷

  光禄少卿孙珪撰。

  △《相鹤经》一卷

  称浮邱公撰。

  △《相贝经》一卷

  不知作者。

  △《师旷禽经》一卷

  称张华注。

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三
○医书类

  △《黄帝内经素问》二十四卷

  黄帝与歧伯问答。《三坟》之书无传,尚矣,此固出於后世依讬,要是医书之祖也。唐太仆令王砯注,自号启元予。案:《汉志》但有《黄帝内》、《外经》,至《隋志》乃有《素问》之名,又有全元起《素问注》八卷。嘉祐中光禄卿林亿、国子博士高保衡承诏校定、补注,亦颇采元起之说附见其中,其为篇八十有一。王砯者,宝应中人也。

  △《难经》二卷

  渤海秦越人撰,济阳丁德用补注。《汉志》亦但有《扁鹊内》、《外经》而已。《隋志》始有《难经》,《唐志》遂题云秦越人,皆不可考。德用者,乃嘉祐中人也。序言太医令吕广重编此经,而杨元操复为之注,览者难明,故为补之,且间为之图。八十一难,分为十三篇,而首篇为《诊候》,最详,凡二十四难。盖脉学自扁鹊始也。“难”当作去声读。

  △《脉诀机要》三卷

  晋太医令高平王叔和撰。通真子注并序,不著名氏,熙宁以后人也。

  △《脉要新括》一卷

  通真子撰。以叔和《脉诀》有臲卼鄙俗处,疑非叔和作,以其不类故也。乃作歌百篇,案经为注。又自言尝为《伤寒括要》六十篇,其书未之见。

  △《伤寒论》十卷

  汉长沙太守南阳张机仲景撰。建安中人。其文辞简古奥雅。又名《伤寒卒病论》。凡一百一十二方。古今治伤寒者,未有能出其外也。

  △《金匮要略》三卷

  张仲景撰,王叔和集,林亿等校正。此书王洙于馆阁蠹简中得之,曰《金匮玉函要略方》。上卷论伤寒,中论杂病,下载其方,并疗妇人,乃录而传之。今书以逐方次於证侯之下,以便检用。所论伤寒,文多节略,故但取《杂病》以下,止《服食禁忌》二十五篇二百六十二方,而仍其旧名。

  △《中藏经》一卷

  汉谯郡华陀元化撰。其序称应灵洞主少室山邓处中,自言为华先生外孙,莫可考也。

  △《巢氏病源论》五十卷

  隋太医博士巢元方等撰。大业六年也。惟论病证,不载方药。今案《千金方》诸论,多本此书,业医者可以参考。

  △《圣济经》十卷

  政和御制。辟廱学生昭武吴禔注。

  △《医门玉髓》一卷

  不知作者。皆为歌诀。论五脏六腑相传之理。

  △《医经正本书》一卷

  知进贸县沙随程迥可久撰。专论伤寒无传染,以救薄俗骨肉相弃绝之敝。

  △《医说》十卷

  新安张杲季明撰。

  △《食治通说》一卷

  东虢娄居中撰。临安药肆“金药臼”者,有子登第,以恩得初品官。赵忠定丞相跋其后。书凡六篇。大要以为食治则身治,此上工医未病之一术也。

  △《治病须知》一卷

  不知名氏。事论外证,以用药之次第为不能脉者设也。

  △《五运指掌赋图》一卷

  叶玠撰。

  △《大观本草》三十一卷

  唐慎微撰。不知何人。仁和县尉艾晟作序,名曰《经史证类本草》。案:《本草》之名,始见《汉书平帝纪》、《楼护传》。旧经止一卷,药三百六十五种。陶隐居增《名医别录》,亦三百六十五种,因注释为七卷。唐显庆又增一百十四种,广为二十卷,谓之《唐本草》。开宝中又益一百三十三种。蜀孟昶又尝增益,谓之《蜀本草》。及嘉祐中掌禹锡、林亿等重加校正,更为补注,以朱墨书为之别,凡新旧药一千八十二种,盖亦备矣。今慎微颇复有所增益,而以墨盖其名物之上,然亦殊不多也。

  △《本草衍义》十卷

  通直郎寇宗奭撰。援引辨证,颇可观采。

  △《绍兴校定本草》二十二卷

  医官王继先等奉诏撰。绍兴二十九年上之,刻板修内司。每药为数语辨说,浅俚无高论。

  △《本草节要》三卷、《明堂针灸经》二卷、《膏肓灸法》二卷

  清源庄绰季裕集。

  △《肘后百一方》三卷

  晋葛洪撰。梁陶隐居增补。本名《肘后救卒方》,率多易得之药,凡八十六首,陶并七首,加二十二首,共为一百一首。取佛书“人有四大,一大辄有一百一病”之义名之。

  △《千金方》三十卷

  唐处士京兆孙思邈撰。自为之序,名曰《千金备急要方》。以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於此。其前类例数十条,林亿等新纂。

  △《千金翼方》三十卷

  孙思邈撰《千余方》既成,恐其或遗也,又为此以翼之。亦自为序。其末兼及禁术。用之亦多验。

  △《外台秘要方》四十卷

  唐邺郡太守王焘撰。自为序,天宝十一载也。其书博采诸家方论,如《肘后》、《千金》,世尚多有之;至於《小品》,深师崔氏、许仁则、张文仲之类,今无传者,犹间见於此书。大凡医书之行於世,皆仁庙朝所校定也。按《会要》:嘉祐二年,置校正医书局于编修院,以直集贤院掌禹锡、林亿校理,张洞校勘,苏颂等并为校正、后又命孙奇、高保衡、孙兆同校正。每一书毕,即奏上,亿等皆为之序,下国子监板行。并补注《本草》、修《图经》,《千金翼方》、《金匮要略》、《伤寒论》,悉从摹印。天下皆知学古方书。呜呼!圣朝仁民之意溥矣。

  △《太平圣惠方》一百卷

  太平兴国七年,诏医官使尚药奉御王怀隐等编集。御制序文。淳化三年书成。

  △《王氏博济方》三卷

  太原王衮撰。庆历七年序。

  △《药准》一卷

  潞公文彦博宽夫撰。所集方才四十首。以为依《本草》而用药则有准,故以此四十方为处方用药之准也。

  △《孙氏传家秘宝方》三卷

  尚药奉御太医令孙用和集。其子殿中丞兆,父子皆以医名,自昭陵时迄於熙丰,无能出其右者。元丰八年,兆弟宰为河东漕,属吕惠卿帅并,从宰得其书,序而刻之。兆自言为思邈之后。晁氏《读书志》作《孙尚秘宝方》,凡十卷。

  △《灵苑方》二十卷

  沈括存中撰。

  △《苏沈良方》十卷

  苏者东坡,沈即存中也。不知何人所录。其间“辨鸡舌香”一段,言《灵苑》所辨,犹有未尽者。《馆阁书目》别有《沈氏良方》十卷、《苏沈良方》十五卷,而无《灵苑方》。

  △《正俗方》一卷

  知虔州长乐刘彝执中撰。以虔俗信巫,无医药,集此方以教之。

  △《奉亲养老书》一卷

  泰州兴化令陈直撰。元丰中人。

  △《养生必用书》三卷

  灵泉山初虞世和甫撰。绍圣丁丑序。

  △《尊生要诀》二卷

  即初虞世《四时常用要方》。有卢山陈淮者,复附益焉。

  △《宠氏家藏秘宝方》五卷

  蕲水庞安时安常撰。安时以医名世,所著书传於世者,惟《伤寒论》而已。此书南城吴炎晦父录以见遗。

  △《伤寒微旨论》二卷

  不著作者。序言元祐丙寅,必当时名医也。其书颇有发明。

  △《钱氏小儿药证真诀》三卷

  太医丞东平钱乙仲阳撰。宣教郎大梁阎季忠集。上卷言证,中卷叙尝所治病,下卷为方。季忠亦颇附以己说,且以刘斯立所作仲阳传附於末,宣和元年也。

  △《小儿班疹论》一卷

  东平董汲及之撰。钱乙元祐癸酉题其末。

  △《脚气治法》一卷

  董汲撰。

  △《指迷方》三卷

  考城王贶子亨撰。吴丞相敏为之序。贶为南京名医宋毅叔之婿。宣和中以医得幸,至朝请大夫。

  △《伤寒救俗方》一卷

  宁海罗适正之尉桐城,民俗惑巫,不信药。虽以药施人,多愈,遂以方书召医参校刻石,以救迷俗。绍兴中有王世臣彦辅者,序之以传。

  △《南阳活人书》十八卷

  朝奉郎直秘阁吴兴朱肱翼中撰。以张仲景《伤寒方论》,各以类聚,为之问答。本号《无求子伤寒百问方》,有武夷张藏作序,易此名。仲景,南阳人,而“活人”者,本华陀语也。肱,秘丞临之子,中书舍人服之弟,亦登进士科。

  △《九籥卫生方》三卷

  宣和宗室忠州防御使士纡撰。

  △《治风方》一卷

  张耒文潜所传。凡三十二方。

  △《小儿医方妙选》三卷

  成安大夫惠州团练使张涣撰。凡四百二十方。涣五世为小儿医,未尝改科。靖康元年自为之序。

  △《鸡峰备急方》一卷

  太医局教授张锐撰。绍兴三年为序。太抵皆单方也。

  △《产育保庆集》一卷

  濮阳李师圣得《产论》二十一篇,有其说而无其书。医学教授郭稽中以方附论诸之末,遂为全书。近时括苍陈言尝评其得失於《三因方》,婺医杜者又附益之,颇为详备。

  △《本事方》十卷

  维扬许叔微知可撰。绍兴三年进士第六人。以药饵阴功见於梦寐,事载《夷坚志》晚岁,取平生已试验之方,并记其事实,以为此书,取“《本事诗诃》”之例以名之。

  △《伤寒歌》三卷

  许叔微撰。凡百篇,皆本仲景法。又有《治法》八十一篇,及《仲景脉法三十六图》,《翼伤寒论》二卷,《辨类》五卷,皆未见。

  △《指南方》二卷

  蜀人史堪载之撰。凡三十一门,各有论。

  △《杨氏方》二十卷

  枢密杨倓子靖以家藏方一千一百十有一首刻之当涂,世多用之。

  △《本草单方》三十五卷

  工部侍郎宛丘王俣硕父撰,取《本草》诸药条下所载单方,以门类编之,凡四千二百有六方。

  △《何氏方》二卷

  太常博士括苍何偁德扬撰。

  △《洪氏方》一卷

  鄱阳洪氏。

  △《莫氏方》一卷

  刑部郎中吴兴莫伯虚致道刻《博济方》於永嘉,而以其家藏《经验方》附於后。

  △《备急总效方》四十卷

  知平江府溧阳李朝正撰。大抵皆单方也。

  △《是斋百一选方》三十卷

  山阴王璆孟玉撰。“百一”者,言其选之精也。

  △《三因极一方》六卷

  括苍陈言无择撰。“三因”者,内因、外因、不内外因。其说出《金匮要略》。其所述方论,往往皆古书也。

  △《小儿保生方》三卷

  左司郎姑孰李柽与几撰。

  △《伤寒要旨》二卷

  李柽撰。列方於前而类证於后,皆不外仲景。

  △《汉东王氏小儿方》三卷

  不著名。

  △《幼幼新书》五十卷

  直龙图阁知潭州刘昉方明撰。集刊未毕而死,除璹寿卿以漕蹑郡,趣成之。

  △《大衍方》十二卷

  朝散大夫孙绍远稽仲撰。凡药当豫备者四十九种,故名“大衍”。所在易得者不与焉。诸方附於后。

  △《海上方》一卷

  不著名氏。括苍刻木。《馆阁书目》有此方,云乾道中知处州钱竽编。

  △《集效方》一卷

  南康守李观民集。

  △《胎产经验方》一卷

  陆子正撰集。

  △《叶氏方》三卷

  太社令延平叶大廉撰。

  △《胡氏方》一卷

  不著名。

  △《传信适用方》二卷

  称拙庵吴彦夔。淳熙庚子。

  △《陈氏手集方》一卷

  建安陈抃。

  △《选奇方》十卷、《后集》十卷

  青田余纲尧举撰。

  △《伤寒泻痢要方》一卷

  直龙图阁长乐陈孔硕肤仲撰。

  △《汤氏婴孩妙诀》二卷

  东阳汤衡撰。衡之祖民望,精小儿医。有子曰麟,登科。衡,麟之子,尤邃祖业,为此书九十九篇。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六卷

  库部郎中陈师文等校正。凡二十一门、二百九十七方,其后时有增补。

  △《诸家名方》二卷

  福建提举司所刊市肆常货而局方所未收者。

  △《易简方》一卷

  永嘉王硕德肤撰。增损方三十首,■〈口父〉咀药三十品,市肆常货圆子药十种,以为仓卒应用之备。其书盛行於世。

  △《四时治要方》一卷

  永嘉屠鹏时举撰。专为时疾疟痢、吐泻、伤寒之类,杂病不与焉。

  △《治奇疾方》一卷

  夏子益撰。凡三十八道,皆奇形怪证,世间所未见者。

  △《伤寒证类要略》二卷、《玉鉴新书》二卷

  汴人平尧卿撰。专为伤寒而作。皆仲景之旧也,亦别未有发明。

  △《疮疹证治》一卷

  金华谢天锡撰。

  △《产宝诸方》一卷

  不著名氏。集诸家方,而以《十二月产圆》冠之。

  △《纂要备急诸方》一卷

  不知何人集。皆仓卒危急所须乐及杂术也。

  △《摘要方》一卷

  《伤寒十劝》及《危证十病》,末载《托里十补散方》。

  △《刘涓子神仙遗论》十卷

  东蜀刺史李頔录。按《中兴书目》引《崇文总目》云宋龚庆宣撰。刘涓子者,晋末人,於丹阳县得《鬼遗方》一卷,皆治痈疽之法,庆宣得而次第之。今按:《唐志》有龚庆宣《刘涓子男方》十卷,未知即此书否?卷或一板,或止数行。名为十卷,实不多也。

  △《卫济宝书》一卷

  称东轩居士,不著名氏。治痈疽方也。

  △《外科保安方》三卷

  知兴化军亳社张允蹈家藏方。龚参政茂良、刘太史夙为之序、跋。

  △《五发方论》一卷

  不知名氏。亦吴晦父所录。

  △《李氏集验背疽方》一卷

  泉江李迅嗣立撰。凡五十二条,其论议详尽曲当。

直斋书录解题·卷十四
○音乐类

  刘歆、班固虽以《礼》、《乐》著之六艺略,要皆非孔氏之旧也,然《三礼》至今行于世,犹是先秦旧传。而所谓《乐》六家者,影响不复存矣。窦公之《大司乐章》既已见于《周礼》,河间献王之《乐记》亦已录于《小戴》,则古乐已不复有书。而前志相承,乃取乐府、教坊、琵琶、羯鼓之类,以充乐类,与圣经并列,不亦悖乎!晚得郑子敬氏《书目》独不然,其为说曰:仪注、编年,各自为类,不得附于《礼》、《春秋》,则后之乐书,固不得列于六艺。今从之,而著于子录杂艺之前。

  △《乐府维录》一卷

  唐国子司业段安节撰。

  △《琴说》一卷

  唐工部尚书李勉撰。

  △《琴书》三卷

  唐待诏赵惟暕撰。称前进士滁州全椒尉。

  △《琴经》一卷

  讬名诸葛亮。浅俚之甚。

  △《琴说》一卷

  唐待诏薛易简撰。衡州耒阳尉。

  △《琴义》一卷

  称野人刘籍撰。

  △《琴三诀》一卷

  称天台白云先生。

  △《指诀》一卷

  唐道士赵邪利撰。一名《弹琴古手法》。

  △《琴操》一卷

  不著名氏。《中兴书目》云:晋广陵守孔衍以琴调《周诗》五篇、古操、引共五十篇,述所以命题之意。今《周诗》篇同而操、引财二十一篇,似非全书也。

  △《琴曲词》一卷

  不知作者。凡十一曲。辞皆鄙俚。

  △《琴史》六卷

  吴郡朱长文伯原撰。唐、虞以来迄于本朝,琴之人与事备矣。

  △《制瑟法》一卷

  不知何人撰。

  △《大胡笳十九拍》一卷

  题陇西董庭兰撰,连刘商辞。又云祝家声、沈家谱,不可晓也。

  △《琴谱》八卷

  鄞学魏邸旧书有之,己卯分教传录,亦益以他所得谱。

  △《琴操谱》十五卷、调谱四卷

  参政历阳张严肖翁以善鼓琴闻一时,余从其子佖得此谱。

  △《琴谱》十六卷

  新昌石孝隆君大所录。

  △《羯鼓录》一卷

  唐婺州刺史南卓撰。

  △《琵琶故事》一卷

  段安节撰。

  △《景祐乐府奏议》一卷

  殿中丞致仕胡瑗翼之撰。

  △《皇祐乐府奏议》一卷

  胡瑗撰。

  △《三圣乐书》一卷

  宋祁子京撰。

  △《景祐广乐记》八十卷

  翰林院侍讲学士冯元等撰。阙八卷。景祐元年,判太常寺燕肃建言锺律不调,欲以王朴《律准》更加考详。诏宋祁与集贤校理李照共领其事,照言朴律太高,比之古乐,约高五律,遂欲改定大乐,制管铸锺,并引校理聂冠卿为检讨官,又诏元等修撰乐书,为一代之典。三年七月,书成。然未几,照乐废不用。

  △《皇祐新乐图记》三卷

  (屯)田员外郎阮逸、光禄寺丞胡瑗撰。凡十二篇,首载诏旨,次及律度量衡、锺磬、鼓鼎、鸾刀,图其形制,刊板颁之天下。虎丘寺有本,当时所颁藏之名山者也。其末志颁降岁月,实皇祐五年十二月二十一日,用苏州观察使印,长贰押字。余平生每见承平故物,未尝不起敬,因录藏之,一切依元本摹写,不少异。

  △《大乐演义》三卷

  成都房审权撰。皇祐中宋祁、田况荐益州进士房庶晓音律,上其《乐书补亡》三卷。庶自言得古本《汉书》,云“度起于黄锺之长,以子谷秬黍中者,一黍之起,积一千二百黍之广,度之九十分,黄锺之长,一为一分”。今本脱“之起,积一千二百黍”八字。故前世累黍为尺,以制律。是律生于尺,非尺生于律也。且“一为一分”者,盖九十分之一也,后世误以一黍为一分,非是。当以秬黍中者一千二百实管中,黍尽得九十分,为黄锺之长九寸,加一,以为尺,则律定矣。惟范镇是之。时胡瑷、阮逸制乐,已有定议,遂格不行,详见《国史律历志》。审权,庶之子也,元丰四年为此书,以述父之意。其后元祐初,范蜀公老矣,自为新乐奏之于朝,盖用其说云。

  △《乐书》二百卷

  秘书省正字三山陈阳晋之撰。建中靖国元年进之。为《礼书》陈祥道者,其兄也。其书雅、俗、胡部音器、歌舞,下及优伶、杂戏,无不备载。博则博矣,未免于芜秽也。赐绍圣元年制科,终礼部侍郎。

  △《大晟乐书》二十卷

  大中大夫开封刘炳子蒙撰。“大晟”者,本方士魏汉津妄出新意,以祐陵指节定尺律,傅会身为度之说。炳为大司乐,精为缘饰。又有《图谱》一卷。

  △《隆韶导和集》一卷

  保义郎大晟府案协律姚公立撰。以律吕、节气、阴阳为说,凡四十九条。

  ○杂艺类

  △《九镜射经》一卷

  唐检校太子詹事韦韩撰。《制弓矢法》三篇,《射法》九篇。

  △《射诀》一卷

  韦韩撰。叙其学射之初,有张宗者授之诀,辽著于篇。

  △《射评要略》一卷

  称李广撰。固依托也,而亦鄙浅亡奇。

  △《射训》一卷

  监察御史张仲殷撰。《中兴书目》云本朝人,果也,不应名犯庙讳。

  △《射议》一卷

  元城王越石仲宝撰。凡七条。

  △《增广射谱》七卷

  淳熙中诏进士习射,书坊为此以射利。末二卷为卢宗迈《射法》,亦简要可观。

  △《书品》七卷

  梁度支尚书庾肩吾撰。

  △《书评》一卷

  梁侍中袁昂撰。

  △《药石论》一卷

  唐昇州司马张怀瓘撰。

  △《六体论》一卷

  △《书断》三卷

  △《书估》一卷

  △《论书》一卷

  以上四种亦皆张怀瓘撰。

  △《翰林禁书》三卷

  无名氏。

  △《书后品》一卷

  唐御史中丞李嗣真撰。

  △《墨薮》一卷

  不知何人所集。凡十八篇。又一本二十一篇。

  △《古今法书苑》十卷

  主客郎中临淄周越撰。越与兄起皆有书名。起书未见,越书间有之,俗甚。

  △《金壶记》一卷

  僧适之撰。集书家故事。以二字为题,而注所出于其下。凡三百余条。

  △《书史》一卷

  礼部员外郎米芾元章撰。

  △《秘阁法帖跋》一卷

  米芾撰。

  △《翰墨志》一卷

  高宗皇帝御制。

  △《法帖刊误》二卷

  黄伯思长睿撰。《淳化法帖》出于待诏王著去取。时秘府墨迹真赝杂居,著不能辨也,但欲备晋、宋间名迹,遂至以江南人一手伪帖,窜入其间,鄙恶之甚。米南宫辨之,十已得七八,至长睿,益精详矣。

  △《籀史》二卷

  翟耆年伯寿撰。裒诸家钟鼎图说为一编,颇有考究。

  △《续书谱》一卷

  鄱阳姜夔尧章撰。

  △《绛帖评》一卷

  姜夔撰。

  △《法帖要录》十卷

  唐大理卿河东张彦远爱宾撰。彦远,宏靖之孙。三世相门。其父文规尝刺湖州,著《吴兴杂录》。

  △《飞白叙录》一卷

  钱惟演希圣撰。天圣四年序进。

  △《兰亭博议》十五卷

  淮海桑世昌泽卿撰。世昌居天台,放翁陆氏诸甥也,博雅能诗。又尝为《西湖纪逸》,考林逋遗事甚详。

  △《兰亭考》十二卷

  即前书。浙东庾司所刻,视初本颇有删改。初十五篇,今存十三篇,去其《集字篇》后人集《兰亭》字作书帖、诗铭之类者,又《附见篇》兼及右军他书迹,于《乐毅论》尤详。其书始成,本名《博议》,高内翰文虎炳如为之序。及其刊也,其子似孙,主为删改,去此二篇固当,而其他务从省文,多失事实,或戾本意。其最甚者,序文本亦条达可观,亦窜改无完篇,首末阙漏,文理断续,于其父犹然,深可怪也。此书累十余卷,不过为晋人一遗帖,自是作无益,玩物丧志,本无足云。其中所录诸家跋语,有昭然伪妄而不能辨者,未暇疏举。

  △《法书撮要》十卷

  吴兴蔡耑山父撰。以书家事实,分门条类,亦无所发明。淳熙中人,云绍圣御史之孙,吾乡不闻有此人也,当考。然其名耑而字山父,“耑”者,物之初生,从“屮”,不从“山”也。偏旁之未审,何取其为法书?余于小学家黜书法于杂艺,有以也。

  △《武冈法帖释文》二十卷

  刘次庄元祐中为《官帖释文》,刻石于临江。而武冈又尝传刻绛州民潘氏帖。嘉定中,汪立中取刘本分入二十卷中。《官帖》所无者,增附之。

  △《书苑菁华》二十卷

  临安书肆陈思者集。

  △《齐梁画目录》一卷

  唐窦蒙子泉录。

  △《古今画人名》一卷

  唐李嗣真录。

  △《唐朝画断》一卷

  唐翰林学士朱景玄撰。一名《唐朝名画录。》前有目录,后有天圣三年商宗儒后序,与《画断》大同小异。

  △《唐朝名画录》一卷

  即《画断》也。前有目录,后有天圣三年商宗儒后序,与前本大同小异。

  △《历代名画记》十卷

  唐张彦远撰。彦远家世藏法书、名画,收藏鉴识,自谓有一日之长。既作《法书要录》,又为此《记》,且曰:“有好事者传余二书,书画之事毕矣。”

  △《五代名画记》

  大梁刘道醇撰。嘉祐四年陈洵直序。

  △《圣朝名画评》一卷

  刘道醇撰。

  △《益州名画录》三卷

  黄休复撰。中兴书目以为李略撰,而谓休复书今亡。

  △《山水受笔法》一卷

  唐沁水荆浩浩然撰。

  △《图画见闻志》六卷

  太原郭若虚撰。元丰中自序,称大父司徒公,未知何人。郭氏在国初无显人,但有郭承祐耳。其书欲继张彦远之后。

  △《画史》一卷

  米芾撰。

  △《德隅堂画品》一卷

  李廌方叔撰。赵令时德麟官襄阳,行橐中诸画,方叔皆为评品之。元符元年也。

  △《林泉高致集》一卷

  直徽猷阁待制河阳郭思撰。其父熙,字淳夫,善画。思,元丰五年进士。既贵,追述其父遗迹、事实。待制许光疑为之序。曰《画训》、《画意》、《画题》、《画诀》。而序又称《诗歌》、《赞记》、《诏诰》、《铭誌》,今本阙。

  △《广川画跋》五卷

  董逌撰。

  △《画继》十卷

  邓椿公寿撰。以继郭若虚之后。张彦远《记》止会昌元年,若虚《志》止熙宁七年,今书止乾道三年。

  △《文房四谱》五卷

  参政梓潼苏易简太简撰。

  △《歙砚图谱》一卷

  太子中舍知婺源县唐积撰。治平丙午岁。

  △《歙砚说》一卷、又《辨歙石说》一卷

  皆不著名氏。

  △《墨苑》三卷

  赵郡李孝美伯扬撰。曰《图》,曰《式》,曰《法》。元符中马涓、李元膺为之序。

  △《砚史》一卷

  米芾撰。

  △《北海公砚录》一卷

  唐询彦猷撰。专以青州红丝石为贵。

  △《闲堂杂记》四卷

  不著名氏。述《文房四谱》,而首载唐氏《砚录》。

  △《砚笺》一卷

  高似孙撰。

  △《续文房四谱》五卷

  司农卿李洪秀颖撰。

  △《算经》三卷

  夏侯阳撰。大抵乘除法。《隋志》二卷;《唐志》一卷,甄鸾注。今本无注,元丰京监本。

  △《算经》三卷

  张丘建撰。有序,首言:“算者不患乘除之为难,而患分之为难,是以序列诸分之本原,宣明约通之要法。”

  △《应用算法》一卷

  夷门叟郭京元丰三年序。称平阳奇士蒋舜元撰。凡八篇,曰:《释数》、《田亩》、《粟米》、《端匹》、《斤秤》、《修筑》、《差分》、《杂法》,总为百五十七门。前《志》在历算类。

  △《香谱》一卷

  不知名氏。

  △《萱堂香谱》一卷

  称侯氏萱堂,而不著名。

  △《香严三昧》一卷

  不知名氏。

  △《南蕃香录》一卷

  知泉州叶廷珪撰。

  △《茶经》一卷

  唐陆羽鸿渐撰。羽自号竟陵子,又号桑苎翁。

  △《煎茶水记》一卷

  唐涪州刺史张又新撰。本刑部侍郎刘伯刍称水之与茶,宜者凡七等。又新复言得李季卿所笔录陆鸿渐《水品》,凡二十。欧公《大明水记》尝辨之,今亦载卷末。余足迹所至不广,于《水品》仅尝三四,若惠山泉甘美,置之第二不忝,特未知康王谷水何如尔。其次,吴淞第四桥水亦不恶。虎丘剑池殊未佳,而在第四,已不可晓。至于雪水,清甘绝佳,而居其末,尤不可晓也。大抵水活而后宜茶,活而不清洁犹不宜,故乳泉、石池、漫流者为上,为其活且洁也。若夫天一生水,烝为云雨,水之活且洁者,何以过此?余尝用净器承雨水,试以烹煎,不减雪水。故知又新之说妄也。

  △《茶谱》一卷

  后蜀毛文锡撰。

  △《北苑茶录》三卷

  三司户部判官丁谓谓之撰。咸平中进。

  △《茶录》二卷

  右正言修起居注莆田蔡襄君谟撰。皇祐中进。

  △《北苑拾遗》一卷

  刘昇撰。庆历元年序。

  △《补茶经》一卷

  知建州周绛撰。当大中祥符间。

  △《东溪试茶录》一卷

  宋子安撰。

  △《北苑总录》十二卷

  兴化军判官曾伉录《茶经》诸书,而益以诗歌二首。

  △《茶山节对》一卷

  摄衢州长史蔡宗颜撰。

  △《宣和北苑贡茶录》一卷

  建阳熊蕃叔茂撰。其子克又益写其形制而传之。

  △《北苑别录》一卷

  赵汝砺撰。

  △《品茶要录》一卷

  建安黄儒道父撰。元祐中东坡尝跋其后。

  △《酒谱》一卷

  汶上窦苹叔野撰。其人即著《唐书音训》者。

  △《北山酒经》三卷

  大隐翁撰。

  △《鼎录》一卷

  梁中书侍郎虞荔纂。

  △《古今刀剑录》一卷

  粱陶弘景撰。

  △《泉志》十五卷

  洪遵景伯撰。记历代钱货。

  △《浸铜要略》一卷

  张甲撰。称德兴草泽绍圣元年序。盖胆水浸铁成铜之始。甲,参政子公之祖。

  △《冶金录》一卷

  泉司吏所为也。

  △《弹棋经》一卷

  题张柬之撰。

  △《五木经》一卷并图例

  唐李翱撰,元革注。盖古樗蒱之戏也。

  △《三象戏图》一卷

  汲阳成师仲编。

  △《打马格局》一卷

  无名氏。

  △《打马图式》一卷

  郑寅子敬撰。用五十马。

  △《打马赋》一卷

  易安李氏撰。用二十马。以上三者,各不同。今世打马,大约与古之樗蒱相类。

  △《谱双》十卷

  洪遵集。此戏今人不复为。

  △《进士采选》一卷

  赵明远景昭撰。此元丰未改官制时迁转格例也。

  △《希古集》一卷

  括苍何宗姚取投壶新旧式及冯氏《射法》为一编。

  △《忘忧清乐集》一卷

  棋待诏李逸民撰集。

  △《通远集》一卷

  无名氏。视《清乐》为略。

  △《象棋神机集》一卷

  称于阳叶茂卿撰。

  △《约鳌图》一卷

  △《采珠格局》一卷

  △《劝酒玉烛诗》一卷

  皆无名氏。

  △《捉卧瓮人事数》一卷

  李庭中撰。以上四种皆酒边雅戏。

  ○类书类

  △《语丽》十卷

  梁湘东王功曹参军朱澹远撰。采摭书语之丽者,为四十门。

  △《修文殿御览》三百六十卷

  北齐尚书左仆射范阳祖珽孝徵等撰。案《唐志》类书,在前者有《皇览》、《类苑》、《华林遍略》等六家,今皆不存。则此书当为古今类书之首。珽之行事,奸贪凶险,盗贼小人之尤无良者,言之则汙口舌。而其所编集,乃独至今传于世。然珽尝以他人所卖《遍略》质钱受杖。又尝盗官《遍略》一部,坐狱论罪。今书毋乃亦盗《遍略》之旧,以为己功耶?《遍略》者,梁徐僧权所为也。又案《隋志》作《圣寿堂御览》,卷数同。圣寿者,实齐后主所居。

  △《北堂书钞》一百六十卷

  唐秘书监余姚虞世南伯施撰。其书成于隋世。

  △《艺文类聚》一百卷

  唐弘文馆学士长沙欧阳询信本撰。

  △《初学记》三十卷

  唐集贤院学士长城徐坚元固撰。

  △《六帖》三十卷

  唐太子少傅太原白居易撰。《唐志》作《白氏经史事类》,一名《六帖》。《醉吟先生墓志》云:又著《事类集要》三十部,时人目为《白氏六帖》。

  △《金钥》二卷

  唐太学博士河内李商隐义山撰。分四部,曰《帝室》、《职官》、《岁时》、《州府》。大略为笺启应用之备。

  △《玉屑》十五卷

  无名氏。

  △《蒙求》三卷

  唐李翰撰。本无义例,信手肆意杂袭成章,取其韵语易于训诵而已。遂至举世诵之,以为小学发蒙之首,事有甚不可晓者。余家诸子在褓,未尝令诵此也。△《戚苑纂要》十卷唐刘扬名撰。皆集内外宗族姻亲故事。

  △《戚苑英华》十卷

  唐仙居令袁悦撰。唐志云重修,盖因扬名之旧而广之。

  △《太平御览》一千卷

  翰林学士李昉、扈蒙等撰。以前代《修文御览》、《艺文类聚》、《文思博要》及诸书参详条次修纂。本号《太平总类》,太平兴国二年受诏,八年书成,改名《御览》。或言,国初古书多未亡,以《御览》所引用书名故也,其实不然,特因前诸家类书之旧尔。以《三朝国史》考之,馆阁及禁中书总三万六千余卷,而《御览》所引书多不著录,盖可见矣。

  △《鹿门家钞诗咏》五十卷

  鸿胪少卿襄阳皮文璨撰。以群书分类事为诗而注释之。其祖旧休,有书名《鹿门家钞》,故今述其名。

  △《册府元龟》一千卷

  景德二年命资政殿学士王钦若、知制诰杨忆修历代君臣事迹,八年而成。总五十部,部有总序,一千一百四门,门有小序。赐名制序。所采正经史之外,惟取《战国策》、《国语》、《韩诗外传》、《吕氏春秋》、《管》、《晏》、《韩子》、《孟子》、《淮南子》及《修文殿御览》。每门具进,上亲览,摘其舛误,多出手书,或诏对,揩示商略。

  △《天和殿御览》四十卷

  侍读学士临川晏殊等天圣中受诏,取《册府元龟》,掇其要者,分类为二百十五门。

  △《类要》七十六卷

  晏殊撰。曾巩为序。

  △《事类赋》三十卷

  校理丹阳吴淑正仪撰进并注。

  △《韵类题选》一百卷

  朝奉大夫知处州鄞袁毂容直撰。以韵类事纂集,颇精要。世所行《书林韵会》,盖依倣而附益之者也。毂,嘉祐六年进士。东坡守杭时为倅,“风月平分”之词,为毂作也。其后累世登科。絜斋燮,其四世孙也。

  △《本朝蒙求》三卷

  端明殿学士成都范镇景仁撰。

  △《十七史蒙求》一卷

  题王先生。不著名氏。或云王令也。

  △《书叙指南》二十卷

  任广撰。崇宁中人。皆经传四字语,备尺牍应用者也。

  △《实宾录》三十卷、《后集》三十卷

  高邮马永易明叟撰,蜀人句龙材校正,文彪增广。其三十卷者,本书也。义取“名者实之宾”为名。

  △《史韵》四十九卷

  嘉禾钱讽正初撰。附韵类事,颇便检阅。

  △《后六帖》三十卷

  知抚州孔传世文撰。以续白氏之后也。传袭封衍圣公。

  △《海录碎事》三十三卷

  知泉州建安叶廷珪撰。

  △《皇朝事实类苑》二十六卷

  知吉州江少虞撰。绍兴中人。其书亦可入小说类。

  △《两汉蒙求》十卷

  枢密吴兴刘珏希范撰。绍圣中所序。

  △《补注蒙求》八卷

  徐子光撰。以李翰《蒙求》句为之注。本句之外,兼及其人他事。

  △《群书类句》十四卷

  三山叶凤撰。以《群书新语》增广。自五字以至九字,为七百五十一门,各以平仄声为偶对。

  △《书林韵会》一百卷

  无名氏。蜀书坊所刻,规模《韵类题选》而加详焉。

  △《幼学须知》五卷

  余姚孙应符仲潜撰次。此书本书坊所为,以教小学。应符从而增广之。

  △《两汉博闻》二十卷

  无名氏。或云杨侃。

  △《班左诲蒙》三卷

  程俱致道撰。

  △《左氏摘奇》十三卷

  给事中吴郡胡元质长文撰。

  △《诸史提要》十五卷

  参政吴越钱端礼处和撰。泛然钞录,无义类。

  △《汉隽》十卷

  括苍林越撰。以《西汉书》,分类为十五篇。皆句字之古雅者。“隽”者,取隽永之义也。

  △《文选双字类要》三卷

  苏易简撰。摘取双字,以类编集。

  △《选腴》五卷

  天台王若撰。以五声韵编集《文选》中字。淳熙元年序。

  △《晋史属辞》三卷

  永嘉戴迅简之撰。用《蒙求》体,以类晋事。元祐癸酉岁也。

  △《观史类编》六卷

  吕祖谦撰。初辑此篇为六门,曰“择善”、曰“儆戒”、曰“阃范”、曰“治体”、曰“论议”、曰“处事”。而“阃范”最先成,既别行,今惟五门,而“论议”分上、下卷。

  △《帝王经世图谱》十卷

  著作佐郎金华唐仲友与正撰。凡天文、地理、礼乐、刑政、阴阳、度数、兵农、王霸,本之经典,兼采传注,类聚群分。凡百二十二篇。

  △《经子法语》二十四卷

  △《左传法语》六卷

  △《史记法语》十八卷

  △《西汉法语》二十卷

  △《后汉精语》十六卷

  △《三国精语》六卷

  △《晋书精语》五卷

  △《南史精语》十卷

  洪迈撰。自《博闻》、《诲蒙》、《汉隽》、《摘奇》、《提要》及此《法语》诸书,皆所以备遗忘。而洪氏多取句法,《汉隽》类例有伦,余皆随笔信意钞录者也。

  △《迁史删改古书异辞》十二卷

上一章回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