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八


  (斑疹麻痘)凡十六门

  [卷第十八] 疮疹论第一

  《圣惠》论∶婴孩患疹痘、疮子者,皆是积热在于脏腑,蒸郁热毒散于四肢。小儿皮肉嫩弱,多成此疾。凡食乳婴孩,汤药不可与童儿同。同疗则药过剂,必有损也。盖由饮啜热乳在于脏腑,热极方成此疾。腑热生于细疹,脏热生于痘疮。若用汤药,宜疗于乳母也。又绝乳婴孩患者,由积热伏在于脾肺之间,而不早以汤药疗于病源,养热行于四肢荣卫之中,渐透皮表成疹痘,而乃出于脓水也。婴儿之性,自然阳盛而阴微也。脏腑阴阳气逆,大小便多秘不通也。才觉是此疾,即可便与疏利,即轻患也。若疹痘已出,即不可疏转。若疹痘出定,却宜利大小肠。按扁鹊及仓公论云∶疗于婴孩,服以汤散,性有可饵之者,不可饵之者。宜先和节阴阳,调治荣卫,方利脏腑,即热气渐解也。凡绝乳婴孩生于疹痘,或未出以前,是此疾候。按扁鹊论云∶可先以油剂服之(方见疮疹初出门中)行解。四肢热极,或疹痘已出,不可以油,可服平和汤药疗于肝脏,解于败热。虑毒攻肝,后冲于眼目,生于障翳,今睹时医及疾患之家,疹痘未出以前多是误认疾候,皆以他药解之。其间或饵以燥药,或饵以冷药,不无夭伤。时医用药,直候疮疹子出,病家方觉,患者住饵,医者拱手。已患之后,俗多禁饵,致大小便不通,不能调于汤药,和于脏腑,遂停败热在于脏腑之间,攻于肝脏,疹痘才愈,致令冲于眼目,成于障翳。不过医治,瞳人眼目遂损,因兹无所见也。

  《养生必用》论治疮疹曰∶阳明主肌肉,疮疹毒瓦斯泄于肌肉,始觉必以利药利之,宣其毒也。又其始难知,盖与伤寒和类,不可不审也。小儿身热、耳冷、尻冷、咳嗽、疮疹候也。又一岁之中,疮疹大小相类,此疫气也。当作疫气治之。伤寒至阳明经亦用利药,须是未见是疮疹。疑贰之间乃可利;及见是疮疹,不可利也。

  钱乙论疮疹候∶面燥腮赤,目胞亦赤,呵欠顿闷,乍凉乍热,咳嗽嚏喷,手足稍冷,夜卧惊悸、多睡,并疮疹证。此天行之病也,惟用温凉药治之,不可妄下及妄攻发。受风冷,五脏各有一证∶肝脏水;肺脏脓;心脏斑;脾脏疹;归肾变黑。惟斑疹病后或发痫,余疮难发痫矣。木胜脾,木归心故也。若凉惊,用凉丸。温惊,用粉红丸。(方并见一切惊门中。)钱乙论∶小儿在胎十月,食五脏血秽,生下则其毒当出。故疮疹之状,皆五脏之液。肝主泪,肺主涕,心主血,脾为裹血。其疮出有五名∶肝为水,以泪出如水,其色青小;肺为脓,以涕稠浊、色白而大;心为斑,主心血,色赤而小,次于水;脾为疹,小次斑疮,其主裹血,故色亦黄浅也。涕泪出多,故脓水皆大。血营于内,所出不多,故斑疹皆小也。病者,涕泪俱少,譬胞中容水,水去则瘦故也。始发潮热,三日以上,热运入皮肤,即发疮疹而不甚多者,热留肤腠之间故也。潮热随脏出,如早食潮热不已,为水之类也。

  疮疹如出之时,五脏证见,惟肾无候,但见平证耳。kt凉、耳凉是也。kt、耳俱属于肾,其居北方,主冷也。

  若疮黑陷,而耳、kt反热者,为逆也。若用百祥丸、牛李膏各三服不愈者,死病也。凡疮疹若出,辨视轻重。

  若一发便出尽者,必重也。疮夹疹者,半轻半重也。出稀者,轻;里外肥红者,轻。外黑里赤者,微重也;外白里黑者,大重也。疮端里黑点如针孔者,势剧也。青干紫陷、昏睡汗出不止,烦躁热渴,腹胀啼喘,大小便不通者,困也。凡疮疹,当乳母慎口,不可令饥及受风冷,必归肾而变黑难治也。有大热者,当利小便;有小热者,宜解毒。若黑紫干陷者,百祥丸下之。(方见疮疹倒门中。)不黑者,慎勿下。更看时月轻重,大抵疮疹属阳,出则为顺,故春夏病为顺,秋冬病为逆。冬月肾王,又盛寒,病多归肾变黑,又当辨。春脓,夏黑陷,秋斑子,冬疹子,亦不顺也。虽重病犹十活四五,黑者无问何时,十难救一。其候或寒战、噤牙;或身黄肿紫,宜急以百祥丸下之。复恶寒不已,身冷出汗、耳kt反热者,死病也。何以然?肾气大王,脾虚不能制故也。下后身热气温、欲饮水者,可治。以脾土胜肾,寒去而温热也。治之宜解毒,不可妄下。妄下则内虚,多归于肾。

  若能食而痂头焦起,或未焦而喘实者,可下之。身热烦渴、腹胀而喘、大小便涩、面赤、闷乱大吐,此当利小便,不瘥者,宣风散下之(方见慢惊风门中)。若五七日痂不焦,是内发热,气蒸于皮中,故疮不得焦痂也。宜宣风散导之,用生犀磨汁解之,使热不生,必着痂矣。疮疹由内相胜也。惟斑疹能作搐,疹为脾所生,脾虚而肝王乘之。

  木来胜土,热气相击,动于心神。心喜为热,神气不安,因搐成痫。斑子为心所主,心生热,热则生风,风属于肝、二脏相搏,风火相争,故发搐也。治之当泻心肝,补其母,栝蒌汤主之。(方见慢惊风门中。)疮黑而忽泻,便脓血并痂皮者顺,水谷不消者逆。何以然?且疮黑属肾,脾气本强,或旧服补脾药,脾气得实。肾虽用事,脾可制之。

  今疮入腹为脓血及连痂皮得出,是脾强肾退,即病出而安也。米谷及泻乳不化者,是脾虚不能制肾,故自泄也,此必难治。

  钱乙论疮疹标本云∶睦亲宫十太尉病疮疹,众医治之。王曰∶疹未出,属何脏腑?一医言∶胃大热。一医言∶伤寒不退。一医言∶在母腹中有毒。钱氏曰∶若言胃热,何以乍凉乍热?若言母腹中毒发,属何脏也?医曰∶在脾胃。钱曰∶既在脾胃,何以惊悸?医无对。钱曰∶夫胎在腹中,月至六七则已成形,食母秽液入儿五脏,食至十月,满胃管中,至生之时,口有不洁,产母以手拭净,则无疾病。俗以黄连汁压之,云下脐粪及涎秽也。此亦母之不洁,余气入儿脏中,本先因微寒入而成。疮疹未出,五脏皆见病证。内一脏受秽多者,乃出疮疹。初欲病时,先呵欠、顿闷、惊悸、乍凉乍热、手足冷、面腮燥赤、咳嗽时嚏、此五脏证具也。呵欠顿闷,肝也;时发惊悸,心也;乍凉乍热、手足冷、脾也;面目腮颊赤、嗽嚏,肺也。惟肾无候,以在腑下,不能食秽故也。凡疮疹,乃五脏毒,若出归一证,则肝水,肺脓,心斑,脾疹,惟肾不食毒秽而无诸证。疮黑者属肾,由不慎风冷而不饱,内虚也。又用抱龙丸数服愈。(方见风热门中。)以其别无他候,故未发出,则见五脏证;已出,则归一脏也。

  钱乙论热传疮疹云∶四大王宫五太尉,因坠秋千发惊搐,医以发热药治之,不愈。钱氏曰∶本急惊,后生大热,当先退其热。以大黄丸、玉露散、惺惺丸加以牛黄、龙、麝解之,不愈,至三日,肌肤尚热。钱曰∶更二日不愈,必发斑疮,盖热不能出也。他医初用药发散,发散入表,表热即斑生。本初惊时,当用利惊药下之,今发散乃逆也。后二日,果斑出。以必胜膏治之,(方见疮疹倒门中。)七日愈。

  钱乙论疮疹有误云∶睦亲宅一大王病疮疹,始用一李医,又召钱氏。钱留抱龙丸三服,李以药下之,其疹稠密。钱见大惊曰∶若非转下则为逆病!王言∶李已用药下之。钱曰∶疮疹始出,未有他证,不可下也。但当用平和药,频与乳食,不受风冷可也。如疮疹三日不出,或出不快,即微发之,微发不出,即加药;不出,即大发之。如大发后不多,及脉平无证者,即疮本稀,不可更发也。有大热者,当利小便;小热者,当解毒。若出快,勿发勿下。故止用抱龙丸治之(方见同前),疮痂若起,能食者,大黄丸下之(方未见,)一二行即止。今先下一日,疮疹未能出尽而稠密甚,则难治,此误也。纵得安,其病有三∶一者,疥;二者,痈;三者,目赤。李不能治。

  经三日黑陷,复召钱氏,曰∶幸不发寒而病未困也。遂用百祥丸为药(方见同前,)以牛李膏为助(方见疮疹倒门中,)各一大服。至五日间,疮复红活,七日而愈。盖黑者,归肾也。肾王胜脾,土不克水,故脾虚寒战,则难治。所用百祥丸者,以泻膀胱之腑,腑若不实,脏自不盛也。何以不泻肾?曰∶肾主虚,不受泻,若二服不效,即加寒而死。

  钱乙论伤寒疮疹同异云∶伤寒,男体重,面黄;女面赤,喘急,增寒;各口中气热,呵欠、顿闷、项急也。

  疮疹则腮赤燥,多喷嚏,悸动,昏倦,四肢冷。伤寒常发散之。治疮疹行温平;有大热者,解毒。余见前说。

  钱乙附方论小儿耳冷、kt冷,手足乍冷乍热,面赤,时嗽时嚏,惊悸,此疮疹欲发也。未能辨认间,服升麻葛根汤(方见单伤寒门中)、消毒散(方见疮疹攻咽痛门),已发未发皆宜服。仍用胡荽酒(方见疮疹初出门)、黄柏膏(见疮疹护面目门,《圣惠方》同。)暑月烦躁,食后与白虎汤(方见实热门、)玉露散(方见惊热门中。)热盛与紫雪(方见疮疹攻咽痛门),咽痛或生疮,与甘桔汤(方见实热门)甘露饮子。(方见疮疹攻咽痛门。)余根据钱氏说。大人同。

  张涣论∶小儿疮疹之疾与大人伤寒病相似,虽治疗不同,盖或愈或危,皆六七日之间。小儿往往多有此疾,岂不慎哉!且疮疹皆由积热在于脏腑,蒸郁热毒发于四肢。小儿皮肉嫩弱,多成此疾。邪热在脏,即生痘疮。

  盖脏属阴,大体难治。若邪热在腑,则生细疹,腑属阳,大体易治。且如乳下婴儿,周已里至二三岁宜少服药。量其轻重,将汤药与乳母服之,其乳母切宜诸般忌慎。若汤药与儿,多服则反为累也。若五六岁至十岁已外童儿,则方可施为汤药。然邪气热多在脾肺间,若不求其本,早以汤药治之,养热气行于四肢,即利害甚多。

  盖童男长大,则肌肤稍实,毒瓦斯难出。若方觉似疮疹,便早疏利,即热轻易疗。盖小儿疮疹未出以前,或热乘于心,心神易动,即发惊痫。若医者汤药不相投,即危殆矣。若疹痘已出长快,自不可动利,正如大人伤寒下之早也。且如古之名医,不出仓公、扁鹊、孙思邈、巢元方辈。论小儿疾症,汤药有可服者,有不可服者,宜先服顺阴阳、调荣卫后方利脏腑,即热渐除。又扁鹊论曰∶小儿疮疹未出以前,多是误认,以他药解之,或以燥药,或以冷药,不无夭伤,深戒。时医及病家慎之!至时拱手无及。又疮疹欲出,切宜护目。若热冲于眼目,致损瞳人。世间小儿疮疹多入眼目,遂生障翳。凡小儿稍大,六岁至十四岁,皆属童男。初觉头痛壮热,腰背疼重。热甚则手足厥冷,却似挟寒,全在详察脉理疾状。脉但多洪数,甚大不定。若小便多赤,大便多秘,此证正宜先疏利也。应疮疹早出,若才出,皆不可转利也。涣顷时禁中供应汤药,屡尝调治,此证皆获宁愈。在外治过尤多,盖不敢越古人之论。

  《疹痘论》∶夫疹痘疮者,因热积脏腑,蒸郁毒瓦斯而生。若腑间伏热,则生细疹、赤疮,俗呼为麻子是也。

  若脏间伏热,则生痘疮,形如豌豆者是也。其始也,热毒积于脾肺之间,治之不早,流注四肢荣卫之中而成其疾。初觉受病,多似伤寒,而身色与四肢俱赤,壮热头痛,腰脊疼,只鼻耳尖冷,足指冷,兼咳嗽,眼青黄色也。小便、大便秘,两手脉洪数者,乃是疹痘之症也。其有冬月天气温暖,仍感乖候之气,未即发动,至春又被积寒所折,毒瓦斯不得泄,至夏初得热,其春寒方解,冬温毒瓦斯始发者;及有不因冬温,四时自天行者;又有小儿热毒之气,伤天令不时之气而发者;有感寒邪伏热毒真元之气,被热毒邪气浑杂而发者。近世医流议者云∶痘疮始于魏晋,香港脚肇于晋末,或云∶建武中于南阳征虏得之,仍呼为虏疮。或言∶永徽四年,此疾自东域流于海内。且人之有生,脏腑受寒热邪气而为病,凡感之者则受。若言今有古无,岂可同草木之类所产有方,而苗裔留传于天下哉?巢氏又呼为发疮及呼为胞疮、麸疮,此皆分阴阳所受。人凡觉冬有非节之暖,当疮未发而预防之,先急下其毒。凡春冬之间,未尝无此疾。夭枉者,十有五六,而因医死者大半。盖证候形色所发不同,致有误认。其候有∶三五日遍身粟生,时作咳嗽、耳尖冷、毛寒肌慢、眼涩不开、作寒欲以温暖覆之者。

  初觉之时,当用薄荷散微微发汗,次进调中散,(二方见疮疹已出未出门。)疮即自愈。服薄荷散汗未出者,亦服调中散,即汗出渐渐解。若作寒热其脉反迟者,进脱齿散。(方见疮疹出不快门。)或患者寒热不定,目涩、耳鼻冷,此邪毒不传诸脏便攻皮肤而作。或出迟者,亦服脱齿散。凡有三五日鼻中壅,喉咽不利,咳嗽目赤、毛焦、肌肤紧,脉洪大而数,此应疹痘之候。顺者宜煎薄荷散发汗,则疮毒自出。或鼻中壅,咽喉不利,目赤额红,脉不甚洪大者,亦是疮疹之候,皆宜服脱齿散。疮如出白珠子,或出红小疮子者,乃是解也。或鼻壅、唇焦,脉细,面色痿黄时变青色,皮肤慢、吐清涎者,亦是疹子之候。此皆因医人误下凉药太多,致令疮难发。凡疮毒血气顺、脾温则易发,若服凉药过多,则血涩气弱、脾冷,则疮毒难泄,遂变恶候。此候亦服薄荷散并脱齿散。若面青气粗,大小便不通,疮毒未发,宜进滑石散(方见疮疹出不快门中。)如大小便不通利,则服脱齿散,次观色候调治。或有面色赤者,亦是疮疹候。若先赤而后青,为逆候也。或患数日,面色青或痿黄,四肢微冷,上喘不涎,手足搐缩,以三焦气壅,血脉凝滞,气不得相荣,当用薄荷散发泄疮毒。小儿初得病,便惊狂、身热、汗出。问之,身不憎寒,并不恶风、脉洪数者,皆当下之。觉得有此证,疹痘未发之前,当服当归散(方见疮疹未见乃可疏利门。)或有先头疼,口鼻出热气,憎寒壮热,胸膈痞噎,生涎,心逆,作渴不止,足指冷,口作臭气,两手脉弦而或微,脾脉弦数者,此因失饥、伤邪热,当发赤疹。及有患头疼,身不大热,口鼻有热气,咽喉干痛,口颊生疮,两目如火热,耳尖、手足稍冷,两手脉洪大,后三二日必作渴、面赤,时作憎寒,心逆,口作臭气,目忽如朱色,亦是伏疮疹之候。亦先当去邪毒,药须用大黄汤荡之。不可用巴豆、水银、轻粉,此等则无去热毒之理,反伤于脏也。或觉已结于皮毛之间,微微似出,慎不可利,或误利之,则疮毒反没,蓄伏心间,邪入肺中,疮毒内坏而死。若疮疹既出太盛,窦脓水者,却当以大黄药微利除毒。如未发毒疹以前,曾经利者,即不用大黄药。但以解热药除其败毒。多有愚俗禁服药饵,只望巫祝,不以药泄利疮毒,致令大小便不通,停热毒于脏腑,攻冲眼鼻,咽喉肿塞,口舌坏烂,束手受死。及有疹症,口进凉药或调气药,恣其所措。既疹痘已出之后,又复猛利,用药既失,疾势已坏,虽扁鹊无门救疗,所以时人不能尽其天年。又按扁鹊活疹痘之法∶觉有疹痘之症,先用油麻剂(方见疮疹初出门)解四肢极热,如服药了,良久就卧,少时,服至三五服,大小便利,四肢热退,邪毒渐解,疹痘既出亦轻。若曾服大黄散利者,亦不必服此。婴儿服此颇有益。或有未经解利而疮毒已发者,服解毒必圣散,或升麻散发散。(二方见疮疹已出未出门。《博济》、《养生必用》方同。)若疮毒在肌肤,三四日隐隐不发者,则急用紫草饮子(方见疮疹初出门,与《圣惠》同,)至数服则疮疹出。凡疮疹未发前,当用黄柏膏(见疮疹爱护面目门,《圣惠方》同)涂儿面颊眼目之间,仍续用胡荽酒(方见疮疹初出门)喷背上、四肢,令速发出也。若疮未出,及虽出躁渴者,宜服甘草散(方见疮疹太盛门中)以少解利,热毒即住。若疮出迟,亦当服紫草饮子。大人针两腕砚子骨间,或灸一壮,亦助发出疹痘毒瓦斯。若已发,则不必用之。如疮候未作脓,心膈躁、睡不安者,服青黛散、黑豆汁(二方见疮疹未见乃可疏利门。)若疮毒出尽后,宜服黄芩散以解余毒。若呕吐服此,呕吐自定。若赤口有疮,下部亦有疮,自下利者,服黄连散。或疮疹出后烦喘、小便不利者,宜进灯心汤。(二方并见疮疹后解余毒门中。)若疮疹烦喘甚者,即用麻黄汤(方见疮疹太盛门中。)或咽喉痛并嗽,则加入麝香。其有服冷药太过,咳嗽、手足冷、脉迟者,煎炮干姜、炙甘草各四钱,水一升二合,取四合服之。其或下痢赤黄,脓血及浑身热,当与薤白汤(方见疮疹便脓血门中)解去恶积便瘥。有疹痘安、便攻动、眼生翳膜肿胀者,皆因肝脏败热停留所致。切忌用点者药,惟宜利脾肺,解肝热毒,仍于眼边上下贴药以散毒瓦斯,当服蕤仁散。

  若生翳障重者,兼密蒙花散,量力服食,(二方并见疮疹入眼门中。)翳膜退则止。凡有时气天行疮痘者,则急预服豆汤,则不发疮。(方见如前黑豆汁是。)或发疮而因天行热气,疮自疼、壮热,则当以桂枝及去节麻黄、黄芩各半两为末,量大小一二钱,暖水调下,覆令汗出,又以葛根散解肌出汗(方见疮疹已出未出门中。)凡身疼、壮热、头痛,若不与小汗,无由表散,大便久秘,毒瓦斯藏伏,心腹胀满,不与微利,无由释去邪毒,切在消息。若痘疮已出者,不可发表,更增疮烂。若发脓痛甚者,即用干净黄土罗细为末敷之,仍数数食蜜。若疮势稍轻者,则用川芒硝以猪胆汁调涂疮上,勿令动着,直候疮痂落。有大段疮发、不通卧席者,用麦麸簟卧将息。如痘疮作浆戴白脓者,其毒轻;或紫黑色隐隐在肌肉里者,其毒重;甚者,五脏、咽喉内皆有疮。其大便涩、出血。疮黑靥不出脓者,死。舌黑,鼻有黑气者,死。其或疹痘未出以前,热毒内逼,目睽上窜惊叫、有如惊风者,此乃疮欲出之候。若误认为惊风调治,毒瓦斯内蓄,邪热不泄,乃死。或有恶疮既出,谵语不止,此是恶候,更以冷药解利,则使声喑,疮疹反没,乃死。或用燥药太过,咽喉肿痛,猛发鼻血、喘嗽而死。或疮作白,忽然蓄入脏腑,渐作紫黑、无脓、日夜烦闷者,服化毒散(方见疮疹倒门中,)其毒瓦斯当从手足心出,乃瘥,此五死一生之候。若便血、疮坏无脓者,十死不治候。大热疮毒顺出,然后根据证调理。有患瘟毒豆疮不出者,一法以地黄、雄黄令饮。然不可太多,太多则反有所损。或饮啜食热乳积于腑脏者,当兼用药疗乳母。婴儿、孩童之性,阳盛而阴微,脏腑阴阳气稍差逆,大小便多不顺利。自扁鹊、太仓公论疗婴孩药性有可饵者,皆先知节气阴阳治之,利脏腑,则病势渐解也。

  张仲景论∶孩儿初生下时,宜进地黄汁,点在孩儿口中,退下黑屎,至壮年不患疮疹。及小儿生下未满一百日以来,如遇天气和暖、无恶风之时,抱于日中,使皮肤紧密,常奈风日。若只在房室之间,或常于温暖之处,忽乍见风日,使寒邪之气伏积脏腑,若遇天气不调,多作疮疹之候。若疮疹出,方得寒邪散、毒瓦斯消也。

  若孩儿患疮子,父母即不得行房。若有触犯,使疮疹不出,毒瓦斯入心,闷乱而死。若已出之候,触之则令其疮黑烂痛极,如刀割尔;设或疮疹得安,其瘢经年黑色。仲景谓疮疹未生之间,宜于房室烧赤术、猪甲二物,辟恶气。父母常戒其色欲,亦令人守房室门,勿令外人入房,恐有触犯,令小儿疮疹难出。或得上喘、面青黄色者,犹良。若因此犯而死者,不可胜数。又有疹痘安后,疮痂虽落,其瘢犹,肌肉或凹凹,再作疮疹,此因安后不解利毒瓦斯,留滞败热后肌肉之间也。余历究诸古今方目,汉魏以前,疮疹之说经方不载,惟扁鹊有油剂,仲景有数方,悉已修录。昔宋之秦承祖,晋中书令王,各有一方,亦见于后。自后巢元方乃论疹痘之症,《太平圣惠》稍编其方,诸家方书亦少有载者。今所习诸方,皆世良工经用调理得效,秘而不传者。愚不忍坐视其人之亡,故叙其传变脉证、病候及药,以广其传,庶使患者免罹夭伤之苦矣。

  《活人书》论∶小儿疮疹与伤寒相类,头疼、身热、足冷、脉数,疑似之间,只与升麻汤。(方见伤寒发斑门。)缘升麻汤解肌,兼治疮子,已发未发皆可服。但不可疏转,此为大戒。伤寒身热固不可下,疮疹发热在表,尤不可转。

  世人不学,乃云初觉以药利之,宣其毒也,误矣。又云疮痘已出,不可疏转,出得已定,或脓血太盛,却用疏利,亦非也。大抵疮疹首尾皆不可下。小儿身热,耳冷、尻冷,咳嗽,辄用利药,即毒瓦斯入里杀人。但与化毒汤、紫草木通汤(二方并见疮疹已出未出门、)鼠粘子汤(方见疮疹攻咽痛门,)出得太盛,即用犀角地黄汤解之(方见疮疹太盛门中。)若疮痘出不快,烦躁不得眠者,水解散(方见时气门中。)麻黄黄芩汤、(方见伤寒门中。)升麻黄芩汤、(方见伤寒门中。)活血散主之。(方见疮疹出不快门。)黑疮倒,猪尾无比散、龙脑膏子、无不验也。(三方并见疮疹倒门中。)若热毒攻咽,喉痛,如圣汤。(方见疮疹攻咽痛门。)疮痘入眼,决明散、拨云散、密蒙花散、通圣散、蛤粉散主之。(五方并见疮疹入眼门。)治疮疹之法,无出此矣。

  《全生指迷》论曰∶疮疹之疾,见《巢氏病源》及《千金要方》所载。或附于时行热病之后,亦无专论的确。

  主疗之法,或出于俗传俚语,执以为法。今初得此疾,往往以胡荽酒、葡萄酒及投以诸温热药。咸云∶发之使快,或出之未快,隐隐在皮肤间,则以火人齿,酒调服之。又云∶始得此疾,不可投之凉药,恐胃冷致疮不能发出,多以为疮疹宜温。余自历事以来,尝见执此论者,致使病患耳目口鼻悉平,咽中闭塞,大便坚秘,小便皆血,如此死者,几三十余人。又或见疮,其头黑色凹而不起者,则谓之倒。亦由始得之,失于调解,更增暖温汤药。孤阳无阴,郁毒不散,热无从出,反攻腑脏,其气俱绝,故使凹而不起。又加温药以发之,其毙者不可胜数。余尝究此疾,大抵亦时气之一端。有如瘾疹麸片状者;有赤热如斑状者;有如豌豆之状者;或大小不等皆出脓水者,亦谓之脓庖。盖毒瓦斯有浅深,故发之有异状。其先风邪外客于皮肤,热不得发泄者,则为瘾疹之状,但皮肤痒瘙,而其疾亦轻。其先热蕴于内,外与风邪相连,客搏于血则为赤斑之状,其毒瓦斯深蕴伏于脏腑,闭于经络,内外相合,热蓄血聚,壅过不行,结而成脓,则为疮。大抵其疾始发,令人掏去痂,令血出则定无瘢子。若从他至干,定隐一瘢子也。(刘洙并无方诀,内所引方与众人方同。)董汲《斑疹总论》曰∶夫生民之道,自微而着,由小而大,此物理灼然,不待经史证据可知。然小儿气禀微弱,故《短剧方》云∶人生六岁以上为小,六岁以下,经不全载。所以乳下婴儿有疾难治者,皆为无所根据。

  至如小儿斑疹一候,不惟脉理难辨,而治疗最比他病尤重。始觉证与伤寒、阴痫相近。通都辅郡名医辈出,则犹能辨其一二。远地左邑视病不精,失于详审,投药暴妄,加之小儿脏腑娇嫩,易为伤动。斑疹未出,往往疑为伤风,即以麻黄等药,重发其汗,遂使表虚里实。若为阴痫治之,便用温惊药品,则热势愈盛。直至三四日。

  证候已定,方得以斑疮药治之,则所失多矣。大率世俗医者,斑疹欲出,多以热药发之,遂使胃中热极。其初作时,即斑疹见于皮下,其已出者,变黑色而如陷。既见不快,又用热药熏蒸其疾,斑疹得热则出,愈难转生。

  热证大小中间,且与少惺惺散。唯候一二日。若身上无赤点,必是伤风。须候他五六日,必自安。若是伤食热,一二日决自安。若是一二日身上有赤点,大便二三日不通,须用少药动。若是大便如常,切不可与他药吃,恐冰住不出。若是患到四五六日却泄泻,须与他理中丸及温中药吃,其泻便止。若到四五日不大便,疮子又盛出,却喘粗气急、腹胀、小便赤涩,须用四顺散通之。(甘草、大黄、芍药、当归。)若得通气不喘,腹不胀,便休与药吃,渐次安愈。若初觉有赤点子,大便如常,小便赤,须用药通过大便,要出快也。若出得色红而快,更不须通也。世人言∶小儿疮已出,更不得下。设若疮子半出半不出,或盛出却大便不通,小便赤涩,喘粗腹胀,齿唇干、口燥引渴、谵语,急当下也,不下则不可。若半出半不出,或盛时却下利支厥,呕逆腹胀、吃噫,须急与理中、四逆、姜附汤之类,不须疑,已试甚良。疮子发如脓窠、不肯者,但调沙糖水与吃。疮子将欲干时,须得儿头痛发热,皮毛洒淅如寒,手足耳鼻时冷,胸中烦躁,如以针刺其皮中,时或瘙痒甚者。至于昏睡谵语,其脉或大小不定,其应指必疾,甚者至于六七至,非必日数深而后见,亦有始得之便发此证者,慎无惶惑,乱作别治。故将往者为可鉴,及取近世已验之法条次于下∶其疾始觉头痛发热微寒,烦躁咽痛者,则以四味升麻汤(方见疮疹已出未出门,《养生必用》同。)若瘙痒成瘾疹者,则以荆芥汤。时呕者,宜小柴胡汤。

  不恶寒,但烦躁、小便赤涩、多渴,成赤斑点者,则以竹叶汤、犀角饮子(四方并是疮疹已出未出门中。)大便不通者,则以四顺饮子。(葛氏四味饮同,方见温壮门中。)若昏甚谵言、大便不通,则与大承气汤。(方见疮疹大小便不通门。)若大便自利黑黄色,此毒瓦斯亦有所出,亦不必广于汤剂,恐重增他病。其大便已利,不得以温药助之,则其疮亦希少而自快利。但只以升麻汤、荆芥汤最佳。(方见同前。)刘洙小儿疮子诀∶若小儿觉身热,或者疮痛,又恐是伤风、伤寒,又恐是伤食。未辨明,便不通,更以巴豆取积药下之,则使儿脏腑内虚,热又不除,邪气益深,变为喘满,便血,或为痈,身体裂破,遂使百年之寿一旦为俗医所误者,可不痛哉!大抵斑疹之候,始觉多咳嗽,身体温壮,面色与四肢俱赤,头痛腰疼,眼睛黄色,多睡,睡中螈,手足厥,耳尖及尻冷,小便赤、大便秘,三部脉洪数、绝大不定,是其候也。其乳下儿可兼令乳母服药。其证候未全或未明者,但可与升麻散解之;其已明者,即可用大黄青黛散等凉药下之,次即与白虎汤。(升麻、白虎二方并见疮疹已出未出门。)如秋冬及春寒未用白虎汤之时,但加枣煎服,不必拘于常法。仲景云∶四月后天气大热,即可服白虎汤,(方同前。)特言其梗概耳。大率疹未出,即可下;已出,即不可下;出定,即宜利大小便。其已出未快者,可与紫草散(方见疮疹出不快门、)救生散、玳瑁散之类。其重者,以牛李膏散之。(二方并见疮疹倒门。)或毒攻咽喉者,可与少紫雪及如圣汤,无不效也。(二方并见疮疹攻咽痛门。)其余热不解,身热烦渴及病疹儿乳母,俱可与甘露饮。(方见疮疹后解余毒。)或便血者,以牛黄散治之,(方见疮疹便脓血门。)兼宜常平肝脏,解其败热。虑热毒攻肝,即冲于目,内生障翳,不急医治,瞳人遂损,尤宜慎之。然已出未平,切忌见杂人,恐劳力之人及狐臭熏触故也。

  未愈不可当风,当风即成疮疥。如脓出,可烧黑丑粪灰随疮贴之,则患愈而无瘢也。及左右不可缺胡荽,盖能御汗气、恶气故也。如儿能食物,可时更少与葡萄,盖能利小便及取如穗、出快之义也。小儿斑疹本以胎中积热,及将养温浓,偶胃中热,故乘时而作。《外台》方云∶胃烂即发斑,微者,赤斑出;极者,黑斑出。赤斑出,五死一生。黑斑出,十死一生。其腑热即为疹,盖热浅也。脏热即为,盖热深也。故《证色论》云∶大者属阴,小者属阳。汲总角而来,以多病之故,因而业医。近年累出诸处治病。当壬申岁,冬无大雪,天气盛温,逮春初,见小儿多病斑疹,医者类如前说,如投以白虎汤之类,即窃笑云∶白虎汤本治大人,盖不知孙真人所论大人、小儿为治不殊,但用药痢有多少为异耳,则是未知用药之法,故多失误。今传选诸家及亲经用有效者,备录为书。

  《刘氏家传》∶初虞世以涎比山泽之气,非也。山泽气蒸润而已,故虽山石,气亦能到。譬如,釜上甑蒸气亦蒸润内外,渗漉涎则浓浊滞碍,非山泽之气可比,中风人涎如鳔胶挽不断,又岂能入关节?初虞世所着《必用方》大有益于世。虽是谓中风不可吐;又谓小儿疮疹当转泻。此二说误人甚多。小儿疮疹转泻则虚,毒瓦斯内攻,百无一生。

  《张氏家传》惺惺散,出和剂方,小儿伤寒壮热,当先服此药,极验。次服人参羌活散。如壮热未退,切不可与通利大便及凉药,恐是疮疹。如吃凉药,误矣。

  [卷第十八] 疮疹候第二

  《巢氏病源》伤寒发痘疮候∶伤寒热毒瓦斯盛,多发疮。其疮色白或赤,发于皮肤。头作瘭浆戴白脓者,其毒则轻;有紫黑色,作根隐隐在肌肉里,其毒重。则甚者,五内七窍皆有疮,形如发痘,故以名焉。

  茅先生∶小儿生下有麻痘候,各有所说。痘候,早晨浑身微微地热,日午后大热,眼白加黄色,两胁下吸吸动,更发甚如惊风,遍身大热,手足逆冷,此病属脏。所治者只用独胜散与发痘,(方见疮疹已出未出门。)慎不得泻,恐水入大肠,痘子不出,泻下如赤豆汁及朝出暮。或出如掌大,赤色及痘口内有臭气,唇黑色,死候。大凡痘只得用独胜散散发出痘,将息安乐后,可用青金丹取下余积。(方见积聚门中。)后用匀气散补之。(方见胃气不和门中。)常服朱砂膏(方见惊积门中)即愈。第一先莫吐泻,恐水入大肠成恶候。

  茅先生小儿麻候∶浑身微热,午后大热,眼不白不黄,微加赤色,手足冷,吐逆,此候属腑。所治者亦根据痘候调理,恶候一同。

  《婴童宝鉴》∶小儿疹痘为脏腑积热发于皮肤为之。其热在腑,发之即疹也,腑属阳。其发之微热在脏,发之即痘也,脏属阴。发之甚、未发,同一治。未出,可下,解热而退;既出,慎勿下之及冷药逼之!其病不出,在内害人也。

  《婴童宝鉴》斑痘死候∶斑痘出后热不去,大泻而渴。有此疾,皆因已出后服冷药,逼在肺中也。烦躁,迷闷不食,大小便难。

  《五关贯真珠囊》小儿痘疮所主候∶凡小儿痘疮,疮外应之候。若壮热汗不流,先躁而出者,主心也;先嗽而出如砂子形者,主肺也;先肚痛而出疹子者,主脾也;先如疟而发渴,后为水或有黯血者,主肾也;先目赤如珠,暗流羞明,出疮子或有硬脓而不破者,主肝也。

  茅先生麻痘不通治恶候歌∶斑疮出后热难除,冷药先冰在腹居。渴甚泻多便溺涩,不餐躁发命须臾。

  《玉诀》小儿斑疹候歌∶伤寒胃热作斑疮,倒因风气受伤。太过损肝多紫黑,大为阴盛小为阳。

  此患未出,多不辨之。只作伤寒调治,多误。如太过者,解之。

  《玉诀》小儿斑疹候歌∶目涩语声短,发热有时凉。手耳如冰冷,三关洪又长。

  (又一《玉诀》斑疹候歌与此同。但第一句云∶气喘声多促,余三句并同。又云∶宜发散)《石壁经》三十六种内疮子候歌(《凤体经》以此候为伤寒变麻子,歌括一同∶)小儿疮子候偏多,咳嗽涎潮作久。发热发寒(发寒一云发惊)如怕物,看灯停目眼光多(四十八候此句云∶惊如羊眼白相过。)喉中自响如,吐后常添气不和。梦里发来如急搐,唇红脸赤脉交多。渴水心烦多躁热,耳冰足冷发温和。

  舌上有疮如粟子,定知三日热来多。此病变成麻子候,草将凉药与相过。认取证形为妙手,只须平药病消磨。

  此因温热毒瓦斯在人,至春,人感寒邪,阴阳相错,在腑作细赤疮疹,在脏则为痘疮。虽有前候,切看手足稍冷,尻阴冷,腹中痛硬,是疮疹候。若误投惊药则反受毒邪内攻,其疮不出;更服热药,则使疮陷而受死矣。但服调气升发散药,必愈。

  [卷第十八] 疮疹未见乃可疏利第三

  《圣惠》∶凡断乳婴孩、童子患疹痘疾候,初觉多似伤寒。面色与四肢俱赤,壮热头痛,腰背疼,足多厥冷,眼睛黄色。脉息但多洪数、绝大不定,小便赤少,大便多秘。才觉四肢色候及脉息虽是疹痘疾,未攻皮毛穴出者,便可以服饵。匀和脏腑,疏利遂下。若疹已结在皮毛穴处微微似出,即不可疏泄也。或疹出太盛、痘穴脓水者,却可疏利也。

  《王氏手集》∶世之论疮疹者,莫不以古书之说,才觉便与疏利为非。以钱氏之说,治以温凉之药,不可妄下为是。遂以谓近世小儿疮疹之出得无横夭者,皆钱氏之功也。盖小儿肠胃娇嫩,若妄取转,便见内虚,热气反入,必能杀人。故以疮疹倒而死者,皆取转之罪也。此说诚是。然而不考其言,遂失其意。殊不知古书所谓疏利者,乃云先和节阴阳,调治荣卫,方利脏腑,即热气渐解。又曰∶婴儿之性,自然阳胜而阴微也。脏腑阴阳气逆,大小便多秘不通也。才觉是此疾,即可便与疏利,即轻患也。若疹痘已出,即不可疏利,又曷尝使人疮疹之出,便即取转耶?况疏利与取转相去辽远。疏利者必以轻凉之药,微利动之,如青黛、黄连之类是也;取转者,以峻快之药极转下之,如巴豆、芒硝之类是也;不可同日而语。愚医不详古意,辄以疏利便为取转,得不误耶?况取转之际,曾先和节阴阳,调治荣卫乎?小儿已大小便不通乎?才觉之说,即是疮疹未见。医者取转之时,知疮疹之已出未出乎?又曾知疹痘出,即不可疏转之语乎?盖庸医往往见是疮疹便与取转,云使疮疹出快,所以多误也。钱氏之说云此天行之病,唯用温凉药治之,不可妄下及妄攻发。亦曷尝有此证不得疏利之语乎?妄下非疏利之比。至如初虞世犹具误解其意,乃以疮疹比伤寒,至阳明亦用利药,殊不知伤寒至阳明则宜下。既庸医不晓古意,又使善医者以此印证其说不疑为非,故特为辨。其疮疹之初,果有此证,则宜与疏利,特不可取转耳。

  《圣惠》治小儿热毒盛,发疹痘疮,初发早觉者,宜服此方。

  上用黄连一两,去须,捣、筛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量儿大小分减温服。

  《圣惠》又方上用波斯青黛如枣核大,以水调服之。(《疹痘论》同,用温磨刀水调下。)《疹痘论》

  当归散方

  川当归(一两)甘草(一分)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中盏,豆豉十粒,同煎至六分,去滓。量儿大小服,以利动为度,逐日冷吃甘草汁。三岁以下一岁以上加减服。

  《疹痘论》∶如疮候未作脓,心膈燥,睡不安者方。

  上用黑豆煮汁温,徐徐服之亦解。

  《疹痘论》又∶凡有时气天行疮痘者,则急预之豆汤。

  小豆黑豆绿豆(各半升)甘草(一两,炙)上用水九升煮,候豆熟为度。逐日空心,任意饮。七日后,疮必发快。

  [卷第十八] 疮疹初出第四

  《圣惠》∶小儿未与疏转,急服

  紫草饮子方

  。

  上用紫草二两,细锉,以百沸汤一大盏沃,便以物合定,勿令紫草气出。量儿大小,温温服半合至一合。

  服此药疮子虽出,亦当轻尔。(诸方书莫不以服紫草为先。)《圣惠》治小儿疹痘欲令速出。宜用胡荽酒方。(《疹痘论》、《万全方》、董汲法同。)上用胡荽三两,细切,以酒二大盏,煎令沸,沃胡荽,便以物合定,不令气出,候冷去滓。微微从顶以下喷背膂及两脚、胸腹令遍,勿喷于面。钱乙用好酒二盏,煎一二沸,入胡荽四两,再煎。又云∶病患左右常令有胡荽,即能辟去汗气,疮疹出快。疮疹忌外人及秽浊之物,虽不可受风冷,然亦不可拥遏,常令衣服得中,并虚凉处坐卧。

  《圣惠》治小儿脏腑伏于热毒,未成疹痘疾候。四肢微觉有热,食物似减,头发干立,或时额多微热。宜服生油方。《疹痘论》及《万全方》同。

  上用生油一小盏,以人体熟水一小盏,旋旋倾熟水入油盏内,不住手以杖子打搅,(《疹痘论》云∶以杨柳枝搅。)直候入熟水尽,更打令匀如蜜即止。夜卧时,三岁前至百日及一内,每服二蚬壳。五岁至七岁,每服三蚬壳。

  十五岁以前,每服三大蚬壳至半合。直至大人,每服一合至二合。量大小增减与服之。服后良久,令卧少时。

  服三、五服,大小便利,四肢热退,疹痘不生也。《万全方》云∶扁鹊论可先以油剂服之,行解;四肢热极或疹痘已出,不可以油。可服平和汤药疗于肝脏,解于败热,虑热毒太盛。

  [卷第十八] 疮疹已出未出第五

  宋秦

  承祖方

  治疮疹渐作,身热似伤寒候,只耳尖脚稍冷,或腹痛者,是疮疹。

  上用蝉蜕二十一个,洗去泥,为末。用水一盏,慢火煎至七分,去滓,量大小温服。如觉疮疹已出,便根据前服三、五次。若冷服,即有疮痕。若不是疮疹候,误服无害。

  晋中书令王治伤寒时气热毒。

  豌豆疮方

  上用桦皮木锉,煎汁温服取安。

  《千金》治发豌豆疮方。

  上以小儿着取月水汁和水浴之。

  《仙人水鉴》治豌豆疮方。

  干漆人中白尾松灰(各少许)牙硝(一分)上同研令细。空心冷浆水调下半钱,以吐为度,再服一钱,得利三两行,其疮自除。神效。

  《仙人水鉴》∶小儿患豌豆疮,众医不瘥,服者神妙。

  天麻甘草(各一寸)发灰黄丹(熬。各一分)马牙硝(三分)五色豆(各七粒)黄盐(一分。陶隐居云∶北海黄盐,草粒粗,以作鱼及咸菹)上一十一味捣为散。空心取一钱,冷水调服。利下,疮隙瘥。

  《子母秘录》治小儿斑疮、豌豆疮。

  上用发灰饮汁服三钱匕。

  《药性论》∶去小儿豌豆疮方。

  上用腊月兔肉作酱食。

  《药性论》又方上用腊月兔毛煎汤,洗豌豆疮,及以毛敷,甚良。

  《圣惠》治小儿疹痘疮出后,咳逆胁痛,吃食不下。

  赤茯苓散方

  赤茯苓甘草(炙微赤,锉)大青川升麻枳壳(麸炒微黄、去瓤。各半两)栀子仁(一分)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入苦竹叶一七片,豉三十粒,煎至五分,去滓。分为三服,日三、四服。看儿大小以意加减。

  《圣惠》治小儿疹痘疮及赤疮子。

  犀角散方

  犀角川大黄(锉碎,微炒)桑根白皮(锉)钧藤甘草(炙微赤,锉)麻黄(去根节。各一分)龙胆(去芦头,半分)石膏栝蒌瓤黄(锉。各半两)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水一中盏,煎至三分,去滓,分温三服。量儿大小加减服。疮子退后,浓磨犀角水涂之更良。钱乙附方同治疮疹太盛,令不入眼,名调肝散。

  《博济方》∶治疮将出,未能匀遍,透肌解毒。

  必胜散

  上以牛蒡子不限多少,炒令熟,杵为细末。每服一钱,入荆芥二穗,水一盏,同煎至七分,放温与服。如疮疹已出,更与服,亦妙。(《疹痘论》必胜散同。)《灵苑》治时行豌豆疮及赤疮、疹子。未发令内消,已发者解利毒瓦斯,令不太盛。

  玳瑁汤方

  生玳瑁生犀(各以冷水磨浓汁二合)上同搅令匀。每服半合,微温服,一日四、五服为佳。

  《养生必用》∶小儿疮疹始作与伤寒相类,头痛憎寒壮热。疑似之间,先与解肌汤。已发未发皆可服。

  又名

  升麻汤

  升麻白芍药干葛甘草(炙。各等分)上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日三,甚即连夜服。贫家缓急亦可汤点眼。身心烦热,即温服。寒多即热服(《必用方》、《疹痘论》、《活人书》、《全生指迷论》、董汲方皆同。)茅先生∶小儿发疹痘。独胜散牛蒡子(半两)白僵蚕(一分)上为末。每服一大钱,水六分盏,紫草二七寸同煎四分。连进三服,其痘便出。妙。

  茅先生∶小儿麻痘方。

  上用荆芥少许,烂研。以新井水,将布帛裂过,入一滴许麻油,打匀,令饮之,便不乱闷。麻痘已出,用黄蜡煎青胶水,饮即安。(青胶乃牛皮胶是也。)张涣

  安斑散

  调理疮疹方。

  川升麻赤茯苓羌活绵黄(锉。各一两)人参(去芦须)枳壳(麸炒,去瓤)桔梗甘草(炙。各半两)上件捣,罗为细末。每服一钱,水一盏,入紫草、薄荷各少许,煎五分,去滓,放温服。量儿大小加减。

  张涣

  红子汤

  平调疮疹方。

  红花子紫草茸(各一两)麻黄(去根节)川升麻(各半两)上件捣,罗为细末。每服半钱,煎薄荷汤,入酒一滴,同调下。

  张涣

  快斑散

  平调疮疹方。

  贯众(拣净,洗,焙干)赤芍药(各一两)甘草(炮)川升麻枳壳(麸炒,去瓤。各半两)上件捣,罗为细末。每服一钱,水一小盏,入竹叶七片,煎至五分,去滓温服。量儿大小加减。

  张涣疮疹初出,急服紫草如圣汤方。吃乳婴儿与乳母兼服之。四、五岁以外只令儿服。

  紫草(拣净,二两)陈橘皮(去白,烤干,一两)上件捣,罗为细末。每服一大钱,水一盏,入葱白三寸,煎至六分,去滓温服。量儿大小加减。

  《疹痘论》

  薄荷散方

  家薄荷叶(一两)麻黄(去节)甘草(炙。各半两)上件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中盏,枣二枚,姜三片,同煎至六分,去滓,放温服。日三、四次服。

  《疹痘论》

  调中散方

  白茯苓人参紫河车甘草(炙)上件各等分,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姜三片,枣二枚,煎六分,温温作三、两次服。

  《疹痘论》∶天行热气,欲发痘疮,作热疼者。宜服解肌出汗

  葛根散方

  干葛麻黄(各一两)石膏(二两)黄芩芍药桂枝甘草(各半两)上为锉散。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温服。取少时出汗,若先自出汗者,即去麻黄。

  《全生指迷》

  荆芥汤方

  荆芥穗薄荷叶牛蒡子(炒)甘草(炙。各一两)上为末。每服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不以时。

  《全生指迷》

  小柴胡汤方

  柴胡(八两)人参黄芩甘草(炙。各三两)半夏(二两半)上为粗末。每服五钱,水二盏,姜二片,枣子一个,煎至一盏,去滓温服。如嗽者,加五味子二两。

  《全生指迷》

  竹叶汤方

  石膏(四两)知母(二两)麦门冬(去心)甘草(炙。各一两)上为粗末。每服五钱,水二盏,竹叶一握,煎至七分,去滓温服。

  《全生指迷》

  犀角饮子

  犀角(镑)甘草(炙。各半两)防风(二两)黄芩(一两)上为粗末。每服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

  谭氏疗小儿豌豆疮方。

  上用肉烂者,取汁洗之。干脯亦得。

  《活人书》

  化毒汤

  治小儿疮痘。已出未出,并可服之。

  紫草(嫩者)升麻甘草(炙。各半两)上锉如麻豆大。以水二盏,糯米五十粒,煎至一盏,去滓温温分服。《刘氏家传》云∶麸痘疮欲出,浑身壮热,不思饮食,若服此一盏即内消。已有一两颗出,即解其半;若全出,即当日头焦,只三服,瘥。

  《活人书》

  紫草木通汤

  治小儿疮疹。

  木通紫草人参茯苓糯米(各等分)甘草(炙,半分)上锉如麻豆大。每服四钱匕,以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温服。

  《万全方》治小儿发豌豆疮。

  上用猪胆和朴硝涂之。

  董汲治小儿一切风热、中暑,惊悸,疮疹欲出,多睡咳嗽,涎盛面赤,手足冷、发温壮,睡中惊,搐搦不宁,脉洪数;头痛呕吐,小便赤黄。

  抱龙丸

  天南星(锉开里白者,生为末,腊月内取黄牛胆汁和为剂,却入胆内阴干再为末,半斤)天竺黄(二两)朱砂(二钱,研,水飞)雄黄(半两,水飞)麝香(好者,一钱)牛黄(一字)上同研极细。滴水和丸鸡头大。每二岁儿,竹叶或薄荷汤化下一丸,不拘时候。

  董汲白虎汤

  治小儿痘、麸疹、斑疮赤黑、出不快及疹毒余热,并温热病、中暑气烦躁热渴方石膏(四两)知母(一两半)甘草(炙,三分)人参(半两)上为散。每服二钱,水一盏,入粳米二十粒、同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以时候。小儿减半服。春冬秋寒有证亦服,但加枣煎,并乳母亦令服之。

  《玉诀》

  牛蒡散

  凉风解毒。

  上用牛蒡,不以多少,炒为末。水煎一钱服。

  《惠眼观证》

  天麻散

  治伤寒及疹痘。一名红绵散。

  天麻荆芥穗(各一分)甘草(炙,二钱)麻黄(去节,半两)干蝎(全者,七个)上为末,令匀。每服一钱,水半盏,薄荷二、三叶,酒四、五滴,煎至二、三沸,带热服。如疹子未出,再进一服,相次又服。若得是伤风,服亦不妨。

  《刘氏家传》

  消毒犀角饮子

  治大人、小儿内蕴邪热,咽膈不利,痰涎壅嗽,眼赤,脸腮项结核,痈肿毒聚,遍身风疹,瘅毒赤;及疮疹已出未出,不能快透,并皆治疗。

  每服三钱,水一盏,煎七分,去滓。小儿疹痘欲出及已出,热未解,急进此药三四服,快透肌消毒,应手神效。(方见攻咽痛门中《活人书》鼠粘子汤同。

  《张氏家传》小儿斑疮一出,

  控心散

  全蝎(二十四个)雄黄麻黄(去节。各一分)上件为细末,用园荽以酒煎,令温调下。

  《张氏家传》小儿风壅作疮子,解热散毒。

  羌活散

  羌活独活川芎桔梗蝉壳地骨皮前胡甘草(炙)柴胡(去芦)栝蒌根天麻(炙)荆芥防风(以上净洗。等分)上为细末。每服一钱,水三分,薄荷二叶,盏子内煎二分,通口服。大小加减药水。

  《张氏家传》

  夺命散

  治孩儿、小儿疮麻已发未发,并宜服之。

  升麻糯米紫草甘草(以上各半两)木通(二钱半)上件锉为散。每服一大钱,水七分,煎四分,去滓温服。六岁、五岁以下,量大小加减服之。

  长沙医者郑愈传治小儿热退疮疹。

  黄散方

  黄柴胡干葛甘草(炙。各一钱半)上为末。每服一钱,薄荷三叶,水五分,煎至三分,约三呷,空心服。

  长沙医者郑愈传治小儿麻痘已出未出,便服此药即稀。

  牛蒡子(一两,用麦麸炒令黄色,去麸)甘草(一钱,炮)上为末。每服一字或二字,用园荽煎汤下。

  [卷第十八] 疮疹出不快第六

  《养生必用》治疮子出不快、倒方。

  紫草茸木通(锉)甘草(炙)枳壳(麸炒去瓤。各等分)上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日二服,小儿斟量与。

  钱乙紫草散

  发斑疹。

  钩藤钩子紫草茸(各等分)上为细末。每服一字或半钱、一钱,温酒调下。无时。

  张涣云∶小儿疮疹,气匀即出快,盖血与气相随。若内有邪热,即血妄行,使气不匀。大体疮疹气快自匀,宜

  快毒丹

  。应疮疹出,皆宜服之方牵牛子木香(各一分)肉豆蔻(半两,去皮)青橘皮(一两,半两炒,半两生)上件捣,罗为细末,滴水和丸如黍米大。每服七粒至十粒,浓煎紫草、葱白汤下,乳前。量儿大小加减。

  张涣

  红粉丹

  治腑热疮疹不匀。

  龙脑(细研,一钱)南星(腊日酿牛胆中,百日内阴干者,取末一两)朱砂(细研,水飞)坯子染胭脂天竺黄(末。各一两)上五味再研匀,炼蜜和丸如鸡头大。每服一粒,人参汤化下。

  《疹痘论》

  滑石散方

  滑石甘草(炙。各半两)上件为末。每服一钱半,鸡子清、酒少许调下。

  《疹痘论》

  脱齿散方

  上以人牙齿脱落者、不拘多少,于瓷瓶内固济,大火令通赤,候冷取出为末。用薄荷酒调下半钱,良久脉平和。毒瓦斯散,疮如粟米。

  《疹痘论》小儿瘟毒、痘疮不出方。

  生地黄(四两)淡豆豉(四两)上以猪脂一斤和匀,露一宿,煎至六分,候冷,三分减去一分,去滓;下雄黄末一钱,麝香半钱,搅匀,量大小饮。若太多,反有所损。

  《活人书》

  活血散

  治疹子或出不快。

  上用白芍药末一钱,酒调,如欲止痛,只用温热水调下。

  《九卫生》

  紫金散

  疗小儿疮疹不快,倒。

  紫草蛇蜕皮(炒焦)牛李子(炒。各半两)上同为粗末。每服一钱,水七分,煎至四五分,去滓温服。

  《九卫生》

  如圣散

  疗小儿斑疮不快,欲倒黑凹者。

  上用赤芍药,不以多少,杵为细末。每服半钱,煎葡萄酒,冷调下。

  张锐《鸡峰方》∶治小儿斑疮出不快。

  上用开花萝卜煎汁,时时与饮之。

  张锐《鸡峰方》∶治疮疹熏发不快,咽喉不利。(方见疮疹攻咽痛门中,钱乙附方消毒散同。)董汲

  紫草散

  治小儿伏热,热在胃经,暴发痘、疮疹一切恶候,出不快,小便赤涩,心腹胀满。(方见疮疹倒门,钱乙四圣散同。)《玉诀》

  酒调散

  治发疮疹不出。

  牛蒡子(五钱,炒)紫草麻黄(去节。各五钱)臭椿子(去皮为末,一钱)当门子(五粒,末一字)上以温酒调下一字、半钱。

  《三十六种》内疮子候有

  紫草汤

  麻黄(去节)人参(各一分)杏仁(七粒,去皮)上为粗末。都用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却分为三四服,温下。分作二日服,未可用诸药。

  《刘氏家传》小儿发斑疮。

  大蝉蜕(二十一个,去足,洗)甘草(一钱半)上用水半碗,煎至一盏,旋于服尽,效。已用验。

  《庄氏家传》治小儿痘疮出不快,并伤寒不语。

  干野人粪(炭火为灰)脑麝(各少许)上为末。每服一二钱,新蜜水调下。

  《王氏手集》透肌散,治脏腑蕴热,毒瓦斯熏发肌肉,身生疹痘,喉舌生疮,毒瓦斯未快,懊闷气喘,烦渴多睡,精神昏塞。(方见已发未发门中。《活人书》化毒汤同。)《王氏手集》治小儿斑疮不发方。

  上以乳香研细,用猪心血为丸,樱桃大,水磨下一丸。

  《吴氏家传》小儿疮疹不透。

  上旋取猪心血调麝香少许,两手心中涂之,并涂些小口唇上,即出。极妙。

  《赵氏家传》

  至圣木星饮子

  治小儿疮子不出及不快方。

  朱砂(一分)郁金(半两)上为细末。每用一字或二字,量儿大小入龙脑少许,以新汲水、茶脚少许,同调匀。然后刺猪尾,血滴三点子入药汁中,令服。不过一二时辰,疮子出便红活,儿无他病,神妙。

  长沙医者郑愈传治麻痘不快,

  紫草膏方

  紫草白附子(各一钱)麻黄(去节)甘草(炙。各二钱)全蝎(十个)僵蚕(炒,二个)上件为末。用蜜一两,酒半盏,入紫草煎数沸后,令旋施;同和前药,丸如皂角子大。每服一粒,用紫草汤化下,续用黄散调治。(方见疮疹后解余毒门中。)

  [卷第十八] 疮疹倒第七

  《灵苑》治时疾发豌豆及赤疮子未透,心烦狂躁、气喘妄语,或见鬼神。

  龙脑子方

  上用龙脑一钱细研,旋滴猪心血和丸如鸡头肉大。每服一丸,紫草汤化下。少时心神便定,得睡,疮疹发透。根据常将息取安也。《活人书》既与此方同,又与《鸡峰方》、钱乙方同。仍于小猪尾尖取血三五点,研入生脑子少许、新水调下,名猪尾膏。钱乙附方用猪心血和脑子,用新汲水化下。未省,以温酒化下。

  《谭氏殊圣》治小儿疮疹,毒瓦斯不散、出不快;及触犯黑色。

  夺命膏方

  上用黑熟牛李子,七日八日内采于盆内。研汁,生绢裂去滓,用银器盛。慢火熬成膏,瓷器内收,常令透风。每服一皂大,煎杏胶化下。如人行二十里,更进一服,其疮疹自然红色,毒瓦斯慢,此药神妙不可说。一切疮疹出不快,并可服。钱乙方同,名牛李膏,又名必胜膏。云至秋结实黑丸成穗,或无生者,市肆中买干者为末,水熬代用。董汲治小儿疮疹,痘恶候见于皮肤下不出,或出而不长及黑紫内陷,亦用此药。仍云∶汲小年病此,危恶殆极。父母不忍视,遇钱乙,下此药得安。因恳求得真方,遂传于世。惟于收时不知早晚,故无全效,今并收时载之。九日后收取,研滤成膏,每膏二两,研入好麝香半钱,收贮不津器中。《九卫生》方同。但用桃胶半两,牛李子一两,炒为粗末,每服一钱,水七分,煎至四五分,去滓温服,治疗亦同。

  钱乙

  百祥丸

  治疮疹倒黑陷。一名南阳丸上用红牙大戟,不以多少,阴干。浆水煮软,去骨,日中曝干。复内汁中煮,汁尽,焙干为末,水丸如粟米大。每服一、二十丸,研赤脂麻汤下。吐利止,无时。

  钱乙又方蓝根散

  板蓝根(一两)甘草(锉,炒,三分)上同为细末。每服半钱或一钱,取雄鸡冠血三二点,同温酒少许,食后同调下。此二方,若无此证勿服。

  钱乙附方

  治疮疹出不快及倒,

  四圣散

  紫草茸木通(锉)枳壳(麸炒,去瓤秤)黄(切,焙。各等分)上同为粗末。每服一钱,水一中盏,煎至八分。温服,无时。

  钱乙附方

  治疮疹倒黑陷。

  上用人牙烧存性,研入麝香少许。每服三钱,温酒少许调下,无时。

  张涣

  神通散

  治疮疹毒瓦斯少,大小便利,倒伏不出。

  生干地黄(炒干)地龙(紧确者去土,微炒。各一两)以上捣,罗为细末。次用好朱砂。(一两,细研,水飞)上件同拌匀。每服一字,煎胡荽酒少许,同温汤调下。

  张涣

  山栀汤方

  治麸疹及斑毒,状如蚊蚤所啮。若毒盛色黑者,兼宜服后方宣毒膏。

  山栀子仁白藓皮赤芍药川升麻(各一两)寒水石甘草(炙。各半两)上件捣,罗为细末。每服一钱,水八分一盏,入紫草、薄荷各少许,煎五分。去滓,放温服。

  张涣

  宣毒膏方

  治毒瓦斯盛,疮疹已出不快、倒,急服此药,曾经大效。

  猪(腊八日取尾后一刺血一升,先用新泥盆盛)好朱砂(细研,水飞)拣乳香(细研。各一两)甘草(末)马牙硝(各半两)脑麝(各细研,一分)上件一处同猪血拌调细匀,用一宽旧竹筒一个,底留一节,都入诸药在筒内,用蜜纸数重,系垂于大粪坑屋梁上。至清明日取出曝干,更入脑、麝各一钱,研细匀,滴水和丸如皂大,煎人参汤化下。若毒盛、疮黑倒服之者,疮疹红活再长。神妙。

  《疹痘论》

  化毒散方

  郁金(一枚)甘草(炙,一分)上用水半碗,同煎令水干。去甘草,将郁金切作片子,令干为末。入生脑子半钱,研令匀。用生猪血研成稀膏子,煎薄荷汤化下一钱。不过二服,其毒瓦斯从手足心出,乃瘥。此五死一生之候。若便血、疮坏无脓者,十死不治。一法可用蝉蜕末半钱,好脑子一皂子大,猪心血三皂子大,和作膏子,用热酒浸紫草令温化下。

  服移时,身上发大热,疮毒顿出,然后根据证调治。

  《良方》疗疮疹欲发及已发而陷伏者,皆宜速治。不尔,毒入脏必致困,宜服此。(与《灵苑》有加减。)上取腊月猪血,瓶盛,挂风中令干。用半枣大加龙脑大豆许,温酒调下。沈医加绿豆英粉半枣大,同研,病微者即消,甚则疮发愈。余家小女子病伤寒,但腹痛甚,昼夜号呼,手足厥冷数日,渐加昏困,形证极恶。

  是时,例发疮子,余疑其为医以药伏之,先不蓄此药,急就屠家买少许生猪血,时盛暑,血至已败恶,无可奈何,多以龙脑香和灌之。一服,遂得少睡。须臾,一身皆疮点,然遂安。不尔,几至不救。

  《活人书》

  无比散

  治疮疹恶候不快及黑疮子,应一切恶候。

  朱砂(一两,先研如粉)牛黄脑麝腻粉(各一分,研细)上同研细。如有患者,小儿一字,大人半钱,水银少许同小猪尾上血三二滴、新汲水少许调服。先宁稳得睡,然后取转。下如烂鱼肠、葡萄穗之类臭涎恶物,便安。小儿用奶汁滴,尤妙。

  《九卫生》

  倍金散

  疗小儿疮疹倒黑色。

  穷贼子(炒,二两)神曲(炒,半两)减杖花山果子(和核。各一两)上同为粗末。每服一钱,水八分,入荆芥七穗,紫草十根,煎至四分。去滓温服。

  《聚宝方》

  定命朱砂散

  治小儿疮子毒瓦斯不出,或出后干黑色,服此药发出毒瓦斯,疮子细红而出。

  朱砂(半两)生龙脑滴乳香马牙硝(四味各研)甘草(为末。各一钱)上五味研匀。用十二月新猪血半升同研匀。取青竹筒长二尺,留两头节,开一头作窍子,注药在内,黄蜡塞定,以油绢紧裹封。勿令透气;埋地坑中,至一百五日取出,水洗挂风中。四十九日劈开取药,研为细末。每服半钱,新水调下。

  《聚宝方》

  抵圣丸

  治小儿斑疮不出反入方。

  上取十二月老鸦左翅,不计多少,风中令干,辰日烧为灰,用中等猪嘴上刺血为丸如鸡头大。每服一丸,取猪尾上血少许,温水同化下。未效,三二时间更一服。

  董汲

  救生散

  治小儿疮疹脓,恶候危困,陷下黑色方。

  猪血(腊月内以新泥罐子内盛,挂于屋东山阴干,取末)马牙硝(研。各一两)硼砂朱砂牛黄脑麝(各一钱)上同研极细。每二岁儿取一钱,新汲水调下。大便下恶物,疮庖红色为度。不过再服,神验无比。

  董汲

  玳瑁散

  治小儿疮疹,热毒内攻,紫黑色出不快方。

  上用生玳瑁水磨浓汁取一合,猪心一个,取中血一皂子大,同研。以紫草浓煎汤调,都作一服。

  《张氏家传》

  胃爱散

  调理小儿脾虚吐泻。如斑疮不出,医人不识形候,便将冷药冰却疮子,致令内伏不出,将此胃爱散调理。如身体汗,即不用控心散发也。如无汗出,即用控心散发之,后下羌活散与胃爱散。(羌活散、控心散方见疮疹已出未出门中。)糯米(一两)干淡木瓜(三分)甘草(一分)丁香(二十五粒,以上四味,一处同炒焦黄为度)藿香菜紫苏叶(各一分)上件药同一处,令干,碾为细末。每服一钱、半钱,煎粟米枣子汤调下。

  《张氏家传》

  脱壳散

  上以鸡抱出壳子于新瓦上焙干去膜,取壳捣研如粉。遇小儿斑疮倒不出,或脏腑粪血粪黑,头疮,昏睡不醒,用酒调一字涂儿唇上,令儿舐;或以酒调涂风池,背上、心前。此名脱壳散。或热汤调一字吃之。

  《张氏家传》又方

  化斑散

  石膏(火,或用湿纸裹,炮令透,为末,或用泥团烧之,取出、去火毒、为细末)知母(片切、焙干,为细末)上对等分。用熟水调一字服之,或调涂唇上。去头疼除昏,发泄疮子,此名高母化斑散。治小儿斑疮。此二方极妙。然后方恐太凉。

  《张氏家传》

  紫草汤

  治小儿疹痘欲黑。(方见疮疹出不快门中。《养生必用方》同。)《庄氏家传》∶小儿疮疹倒不出者。

  人齿(一枚,烧灰研细)赤小豆(七粒,为末)上同作一服,薄荷温酒调下。

  《庄氏家传》∶小儿斑疮倒并黑色者,谓之鬼疮子。

  上用人齿不拘多少,炭火烧灰研细,猪尾血调下二钱,移时再服。

  《庄氏家传》又方赤马粪(干者)白矾(各一两)上入甘锅子内,以矾在下用泥固济牢固。用炭火三斤,以火尽为度,候冷取出细研,入脑、麝各一字,再研匀。十岁以下半钱匕,十岁以上一钱匕,芫荽酒调下。更看疾势加减。

  《庄氏家传》治疮子倒方。

  上用腊月中大粪烧灰为末,入生龙脑少许,细研,每服半钱,新汲水下。

  《王氏手集》治痘疮倒不出方。

  牛蒡子(半两,炒)紫草(一分)上为末。每服一钱,入麝香少许,温酒调下。不过三服立愈。

  《王氏手集》治大人、小儿疮子倒搐方。

  白花蛇(连骨一两,慢火炙令干、勿焦)大丁香(二十一粒)上为末。大人每服一大钱,小儿半钱,以水解淡酒调下。如黑搐者,服之移时,重红生如圣。

  《王氏手集》治疮子倒方。

  上用橄榄子核,中截断,水磨少许,服立发。

  《赵氏家传》

  麻黄汤

  治斑疮倒。

  上用麻黄三十寸,去节,蜜拌,炒令香,紫色为度。水一盏。煎六分服。余得此方,后往知滚州仙源县,值工笔李用之子斑疮倒,已至危困,投此药一服,疮子便出,其应如神。未至胃烂便血者,皆可治。

  长沙医者郑愈治疮子倒。

  上用湿生虫,不计多少,焙干为末,酒调下一字。

  [卷第十八] 疮疹太盛第八

  (烦喘躁渴附)《活人书》

  犀角地黄汤

  治伤寒及温病应发汗而不发汗,内有瘀血者;及鼻衄、吐血不尽,内有余瘀血,面黄大便黑者。此方主消化瘀血,兼治疮疹出得太盛,以此方解之。

  犀角(屑,一两,如无以升麻代之)生地黄(半斤)芍药(三分)牡丹(去心,一两)上锉如麻豆大。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煮取一盏。有热如狂者,加黄芩二两;其人脉大来迟,腹不满自言满者,为无热,不用黄芩。

  《疹痘论》

  甘草散方

  若疮未出及虽出燥渴者,宜服。

  上用大甘草,不以多少,炙过,为细末。每服一钱或二钱,水一盏,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呷之。

  以少解利热毒即住。若疮出迟,当服紫草饮子(方见疮疹初出门,与《圣惠》同。)大人当针两腕砚子骨间,男左女右取之。或灸一壮,亦助发出。疹痘毒瓦斯已发,不必用之。

  《疹痘论》疮疹若烦喘甚者,即用

  麻黄汤

  主之方麻黄杏仁桑白皮甘草(炙。各一分)上件为锉散。每药一两,用水七合,煎至四分放温服。若脉数有热未退,入竹沥一半代水煎。或咽喉痛并嗽,入麝香少许。

  [卷第十八] 疮疹爱护面目第九

  《圣惠》治小儿疹痘出后,即须爱护面目,勿令沾染。欲用胡荽酒喷时,先用此方涂面上,然后方可喷四肢,大人、婴孩有此疾,悉宜用

  黄柏膏

  方。

  黄柏(一两)绿豆(一两半)甘草(四两,生用)上件药捣,罗为末。再研令细,后以生麻油调如薄膏。从耳前、眼、唇并浓涂,日三五遍。上涂面后,可用胡荽酒喷也。早用此方涂于面上,令不生疹痘也。如用此方涂迟,纵出疹痘亦少。诸家方爱护面目者,皆以此方治疗。分两用法皆同,惟《疹痘论》一料用绿豆粉三两半。

  《庄氏家传》小儿患疮疹,令不入眼方。

  上用白芥子为末,水调,敷脚心。

  《王氏手集》∶小儿疹痘初发,便令煎油渫子之类,令儿看之。每哺儿切忌酱醋五味,马、牛、鸡、鹅、野味等物。止令食淡熟猪肉,淡粥饭、饼饵之类。不能久食淡,入少盐无害。又于浸晨人未起时,抱儿于井上,令自投绿豆七粒于井中,云使儿斑疮不入眼。又小儿疮疹,若食熟鸡鸭等卵,未有不损眼目者。虽疮疹已可,尚宜数月勿食。

  [卷第十八] 疮疹攻咽痛第十

  钱乙附方甘露饮子

  治心胃热、咽痛,口舌生疮,并疮疹已发未发,并可服。又治热气上攻,牙断肿,牙齿动摇。

  甘草(锉,炒)山茵陈叶石斛(去苗)枇杷叶(去毛)枳壳(麸炒,去瓤)黄芩(去心)生熟干地黄(焙,秤)天门冬麦门冬(各去心,焙,秤)上各等分为粗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至八分,食后温服。牙齿动摇,牙齿肿热,含嗽渫并服。

  钱乙附方

  消毒散

  治疮疹未出,或已出未能匀遍。又治一切疮。凉膈去痰,治咽痛。

  牛蒡子(二两,炒)甘草(半两,锉,炒)荆芥穗(一分)上同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至一盏,温服,不拘时。

  《活人书》

  如圣汤

  治小儿疮疹毒攻,咽喉肿痛。

  桔梗甘草(生)牛蒡子(炒。各一两)麦门冬(去心,半两)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沸汤点,细细呷服。入竹叶煎尤妙。董汲方同。以牛蒡子为恶实,盖异名也。

  《活人书》

  鼠粘子汤

  治疹痘未出,未能得透皮肤,热气攻咽喉,眼赤心烦。

  鼠粘子(四两,炒香)荆芥穗(二两)甘草(炙)防风(各一两)上捣罗为末。每服二钱,沸汤点服。食后临卧,逐日三服。大利咽膈,化痰涎、止嗽。若春冬间常服,免生疮疖。老幼皆宜服。

  《九卫生》

  紫河车散

  疗小儿斑疮毒瓦斯不解、攻咽喉,音声不出,舌颊生疮,渴逆烦闷,潮热面赤。

  紫河车茜草根贯众(各一两)芍药甘草(炙。各半两)上用粗末。每服一钱,水七分,生姜二片,煎四分,去滓温服。一方加牛蒡子一两。

  董汲

  神仙紫雪

  治大人、小儿一切热毒、胃热发斑。消痘、麸疹,及伤寒热入发斑,并小儿惊痫涎厥,走马急疳、热疳黄瘦,喉痹肿痛及疮疹毒攻咽喉,水浆不下方。

  黄金(一百两)寒水石石膏(各三斤)犀角羚羊角(各十两,屑)元参(一个)沉香木香丁香(各五两)甘草(半斤)升麻(六两。皆咀)上以水五斗煮金,至三斗去金不用。入诸药再煎至一斗,滤去滓。投上好芒硝二斤半,微火煎。以柳木篦搅,勿停手,候欲凝,入盆中,更下研朱砂、真麝香各三两搅匀。候冷贮于密器中,勿令见风。每服一钱,温水化下。小儿半钱、一字,咽喉危急,捻少许干咽之。

  [卷第十八] 疮疹大小便不通第十一

  (赤涩附)张涣

  川黄散方

  治麸疮及斑疮、大便不通。

  川大黄(锉碎,微炒)川芎(各一两)甘草(炙)黄芩(微炒)枳壳(麸炒,去瓤。各半两)上件捣罗为末。每服一钱,水一小盏,入紫草少许,煎五分,去滓温服。

  张涣

  败毒牛黄丹方

  治疮疹出定,大便不通,疮出脓汁不干。

  真牛黄川大黄(末。各一两)粉霜真珠(末。各一分)上件同研匀。炼蜜和丸如黍米大。每服十粒,煎人参汤下。量儿大小加减。

  《全生指迷》

  大承气汤方

  浓朴(八两)大黄(四两)枳实(麸炒,一两)上为粗末。每服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入芒硝一钱,去滓温服。

  董汲

  利毒丸

  治小儿疮疹欲出,胃热发温壮,气粗腹满,大小便赤涩,睡中惊,烦渴、口舌干,手足微冷,多睡,时嗽,涎实,脉沉大滑数,便宜服之方。

  大黄(半两)腻粉(炒,一钱)大青(一钱)龙脑朱砂(各半钱)槟榔生牵牛(取末。各一钱半)黄芩青黛(各一钱)上件研为细末。面糊为丸如黄米大。每一岁儿服八丸,生姜蜜水下。不动,再服。量儿大小、虚实加减。

  《刘氏家传》治婴孩小儿斑疮水痘,心燥发渴及小便赤色,口舌生疮,通心经。

  通关散方

  山栀子(一分半,炒)大黄(一钱,炒)木通(炒)甘草(炙)瞿麦(去粗粳)茯苓人参滑石车前子(炒。各一分)地蓄(半两,用嫩枝叶烙)上为细末。每服婴孩一字,二三岁半钱,四五岁一钱。以水一药注或半银盏,入灯心同煎十数沸,温服。

  [卷第十八] 疮疹便脓血第十二

  《疹痘论》小儿疮疹,其或下痢赤黄脓血及浑身热,当服

  薤白汤。

  薤白(半盏,切)豆豉(一盏)山栀子(十枚)上用水五盏同煎,薤白烂为度,去滓。量大小服之,解去恶积。

  董汲治小儿疮疹阳毒,入胃便血、日夜无节度,腹痛啼哭。

  牛黄散方

  牛黄(一钱)郁金(一两)上研为末。每二岁儿服半钱,以浆水半盏,煎至三分,和滓温服。量大小以此增减之,日二服。

  [卷第十八] 疮疹脓汁不干第十三

  《疹痘论》治小儿麻痘疮子已出太盛、发溃,脓水粘衣着席,不能转动,疼痛湿烂。敷之便干,更不成瘢痕方。

  上用牛粪不以多少,晒干,火成灰,取心中白者,研令极细。如用蛤粉相似,用绵扑扑有疮处,不以时候。一方用乌牛粪,一方用黄牛粪。(长沙医者王兑献方亦同,名白龙散。)《疹痘论》∶疮疹发脓痛甚者。

  上用净黄土,细罗为末敷之。

  《疹痘论》∶小儿大段疮发,不通卧席方。

  上用麦麸,不计多少,床上站卧将息。

  [卷第十八] 疮疹入眼第十四

  《龙木论》治小儿斑疮入眼外障。此眼初患时,不论大小须患斑疮。一度疮子患时,觉入眼中,即须将息慎忌。

  若不忌口将息,即便疼痛泪出,赤涩,怕日难开,肿便翳如银色,此为热气在肝,上冲入眼,肝膈壅毒,致成障翳。宜用秦皮汤洗之,然后服凉肝丸。(二方并见本门。)亦不宜镰洗出血,点药挑拨。疼痛定后,即点退翳药,亦得。立效。

  《惠济论》小儿斑疮入眼候歌∶斑痘才生眼不开,泪流频有热横腮。如桃肿赤如锥痛,此疾应知奔眼来。因与毒餐同热面,或因鸡鸭与鹅灾。急交制造威灵散,百日无逾尚可回。

  《龙木论》

  凉肝丸方

  防风(二两)黄芩茺蔚子黑参大黄知母(各一两)人参茯苓(各一两半)上为末,炼蜜和丸梧桐子大。空心,茶下十丸。

  《龙木论》

  秦皮汤方

  秦皮(二两)秦艽细卒防风(各一两)甘草(半两)上为末。水二盏,散二钱,煎至三五沸,淋洗眼,立效。

  《圣惠》治小儿疹痘疮入眼,并无辜气入眼。

  密蒙花散方

  密蒙花(三两)青葙子(一两)决明子车前子(各一两)上件药各捣,罗为末。每服以密蒙花一钱半,诸药各半钱相合令匀。用羊肝一大片切破,掺诸药在肝内。

  以湿纸裹,煨令热,空心量力与食之。钱乙治小儿痘疮入眼及无辜气入眼方同,名羊肝散。《活人书》治疹痘疮并诸毒瓦斯入眼,亦名密蒙花散。

  《谭氏殊圣》治疮子入眼。

  仙灵脾散

  仙灵脾威灵仙(各等分)上件为末。每服二钱,食后用米饮调下,小儿半钱与。《赵氏家传》方同,赵氏名二仙散。治斑疹入眼,因食毒突睛出外。

  《养生必用》治目暴赤肿痛,小儿斑疮入眼方子(炒香)蔓菁子(绢袋盛,饭上蒸熟,取出焙干,炒令香)甘草(炙)木贼(去节,各等分)上为末。沸汤点一钱,食后服,日三。

  《养生必用》治小儿斑疮入眼方。

  谷精草蛤粉(等分)上为末。每服一钱,猪肝二两来批开、掺药在内;卷了,青竹叶裹,麻缕扎定。水一碗,煮令熟,入收于瓷瓶内熏眼,候温取食。日作,不过十日退。《活人书》治小儿疮子入眼方同,名蛤粉散。

  钱乙

  蝉蜕散

  治斑疮入眼半年以里者,一月取效。

  蝉壳(去土,取末一两)猪悬蹄甲(二两,罐子内盐泥固济,烧存性)上二味,研入羚羊角细末一分,拌匀。每服一字,百日外儿半钱,三岁以上一二钱,温水或新水调下。日三四,夜一二,食后服。一年以外难治。

  钱乙附方治疮疹太盛,宜服此调肝散,令不入眼。(方见已出未出门中。《圣惠》犀角饮子同。)钱乙附方治疮疹入眼。

  马屁勃蛇皮(各半两)皂角子(十四个)上入小罐子内,盐泥固济,烧存性,研细,温酒调下一二钱,食后服。(董汲方同。名蛇蜕散。)钱乙又方治疮疹入眼成翳。

  栝蒌根(半两)蛇皮(二钱)上同为细末。用羊子肝一个,批开入药末二钱,麻缠定,米泔煮食,频与食之。未能食肝,与乳母多食。

  董汲方同,名真珠散。仍云∶少小未能食,即羊肝令熟,研和为丸如黄米大。以米泔下十丸,或乳上与亦可,日三服。

  钱乙又方上用蝉壳末,水煎羊子肝汤调服二三钱。凡痘疮才欲着痂,即用酥或面油不住润之,可揭即揭去。若不润及迟揭,疮痂硬即隐成瘢痕。

  张涣

  决明丹方

  治疹痘疮后毒瓦斯入眼。

  决明子密蒙花(各一两)青葙子车前子川黄连(去须)羚羊角(屑者半两)上件捣,罗为细末。煮羊肝一具,切破同诸药捣一二百下,如黍米大。每服十粒,荆芥汤下,乳食后。量儿大小加减。

  张涣

  护目膏方

  截斑毒入眼。

  黄柏(蜜炙)绿豆红蓝花(各一两)甘草(半两,生用)上件捣罗为细末,研匀,用好脂麻油调如薄膏。从耳前眼外涂之,时时用。

  《惠济论》

  威灵散

  治小儿斑疮,雀目,眼生翳障遮瞒。

  威灵仙仙灵脾甘草(炙)茯苓子芩青葙子大青芍药大黄(蒸)上等分为细末。每服半钱或一钱,猪胆二个,批开掺药末在内,麻皮缠,米泔煮熟,放冷吃。

  《良方》治小儿豌豆疮入目,痛楚,恐伤目。

  上用浮萍阴干。每服一二钱,随儿大小,以羊子肝半个入盏子内,以杖子刺伤烂,投水半合,绞取肝汁调下,食后服。不甚者,一服瘥。已伤目者十服瘥。邢州杜医用此药,前后效者甚多。

  《疹痘论》

  蕤仁散方

  蕤仁(去灰,炙)黄芩栀子仁黄连黄柏皮川升麻甘草(炙。各一两)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用水一盏,煎至六分,去滓。食后温服,量儿大小。如生翳障重者,兼密蒙花散。

  《疹痘论》

  密蒙花散方

  密蒙花(三两,别为末)井泉石青葙子决明子车前子(各一两)上为细末。密蒙花散半钱末与蕤仁散半钱相和合,羊肝一片切破,掺药末在肝内,湿纸裹,火煨令熟。空心量力食,翳膜退即止服。

  《活人书》

  决明散

  治疹痘疮入眼方。

  决明子赤芍药甘草(炙。各一分)栝蒌根(半两)上捣罗为末。每服半钱,蜜水调下,逐日三服。

  《活人书》

  拨云散

  治疹痘疮入眼及生翳方。

  上用桑螵蛸真者一两,炙令焦,细研,捣罗为细末。入麝香少许,令匀。每服一钱,生米泔调下,临卧服。

  《活人书》

  通圣散

  治疹痘疮入眼及生翳方白菊花(如无,只甘菊花代之,然不如白菊)绿豆皮谷精草(去根。各一两)上捣,罗为细末。每服用一大钱,干柿一个,生粟米泔一盏,共一处煎,候米泔尽,只将干柿去核与食之。

  不拘时候,一日可吃三枚。日浅者,五七日可效。远者,半月余。

  《聚宝方》

  泉石散

  治小儿风热攻眼,及斑疮入眼。

  井泉石(先为末,再研、水飞)蝉壳蛇皮甘草(三味炙。以上各一两)上四味为末。每服半钱至一钱,蜜水调下。忌油腻。

  《刘氏家传》小儿目中痘疮成翳方。

  大黄(炒为细末,挑二钱)水银(半钱)上用男人津唾化水银为泥,次入大黄末,方入冷水调涂腮上。如干时,用水湿之。极效。

  《刘氏家传》治眼昏涩,赤脉侵睛,泪多或作翳障。

  羚羊角丸方

  羚羊角(屑)黄芩大黄芥菜子(各二钱半)当归元参甘草(炙)木贼蝉壳(去足)珍珠(末)决明子(炒。各半两)荆芥穗川白芷苍术(用米泔汁浸一宿,焙干。各二两)羌活(一两)上件为末。炼蜜为丸如蝉子大。每服一丸,食后用荆芥汤嚼下。小儿斑疮眼,看儿大小加减,用蝉壳汤化下,食后服。

  《张氏家传》治孩子痘疮入眼。

  蕤仁桃仁杏仁(各七个,皮尖次入)腻粉龙脑砂牙硝(各一钱,研极细)上用白砂蜜调末,炙三次收之。每用一粟米点立效。

  《张氏家传》治小儿麸痘疮入眼,昏暗翳膜遮障。

  金花散

  黄连(去须)菊花枸杞子(各一两)牛蒡子(,炒,半两)甘草(三分,炙)上件捣,罗为末。每服一钱,薄荷汤调下。不计时候服。

  《张氏家传》治小儿斑疮入眼。

  黄连菊花密蒙花(各半两)蛇皮(一条,烧灰存性)甘草(炙,一分)上件为散,炼蜜丸如绿豆大。冷绿豆汤下五丸、十丸加减用。

  《张氏家传》治小儿斑疮入眼。

  蛇蜕散

  蛇蜕皮马屁勃皂角(不者)谷精草上四味各秤等分,同入瓦藏瓶内,用盐泥固济,木炭烧令通赤,出于地坑子内出火毒,候冷取出,细研为末。每服一字,温米泔调下。

  《庄氏家传》

  桦皮散

  治小儿斑疮入眼及裹黑睛。

  桦皮头发蛇蜕(各半两)上细锉,净器内点火烧之,候烟尽,研细。每服半钱,煎黑豆汤,入酒三滴调下,日五服。

  《庄氏家传》又方上用蚕沙烧灰为末。每服一钱,以米泔研生绿豆七粒调下,每夜一服,病去即止。

  《庄氏家传》

  斑疮入眼方

  。

  上用黄芩为末,腊月内黄牛胆内,就吊于北阴中,旋丸绿豆大。曲汤下五丸,只一服退。隔年者,三服至五服。三年外者,不医。

  《王氏手集》∶小儿疮疹入眼方。

  地骨皮盐豉(等分,于新瓦上焦)上为末。每服一钱,陈粟饮调下,日三服。神妙。

  善化陶宰治小儿斑疮入眼。

  上用一鳝鱼,以针刺血贮器内,点入眼即愈。甚佳。

  长沙医者丁时发传治斑疮入眼方。

  斑疮入眼莫寻常,热气流来到此方。鹤顶一膏能取效,时间病退号医王。

  黄芩散

  (谓涂药如鹤顶)黄芩山栀子黄丹(各等分)上件为末。用牛蒡子叶杵汁调涂在顶门。

  长沙医者丁安中传治斑疮翳障,眼不见光明。宜服

  蝉蜕散

  (如睛爆破不可医)蝉蜕(去土)蛇蜕(炙)川升麻(洗)蒺藜(炒,去角)黄连(炒)谷精草大青叶仙灵脾威灵仙井泉石(各半两)朱砂(研)螺粉(各一分)上为细末。每服半钱或一钱,蜜水调下。大人、小儿加减服。

  长沙医者郑愈传治小儿斑疮入眼。

  甘菊花散方

  甘菊花谷精草石决明(各等分)上件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入干柿子一个,同煎至七分,只服干柿,细嚼服。

  《圣惠》灸法∶小儿斑疮入眼,灸大杼二穴各一壮,项后第一椎下两傍各一寸半,陷者中,炷如小麦大。

  [卷第十八] 疮疹后解余毒第十五

  《圣惠》治小儿疹痘疮出尽后,宜服

  大黄散方

  川大黄(锉碎,微炒)黄芩黑参(各半两)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放温。量儿大小分减服之。《万全方》同。

  《疹痘论》若疮毒出尽后,宜服

  黄芩散

  以解余毒方黄芩大黄(各半两)山栀子仁(三分)元参(六钱)上件为粗末。用末一两,水二升,煎至八合,去滓。量大小服。呕吐当先定。

  《疹痘论》疮毒出尽,服黄芩散以解余毒,呕吐先定。尚口赤有疮,下部亦有疮,自下利者服

  黄连散

  方黄连浓朴(炙。各一两)陈皮杏仁(去皮,炙)枳实(麸炒)麻黄(去节)干葛(各半两)上件为锉散。每服药一两,水一升,煎至半升。量大小与服,一日三服。下利后,别看形候用药。

  《疹痘论》疮疹出后,烦喘,小便不利者,宜进灯心汤主之。

  灯心(一把)鳖甲(醋炙黄,秤取二两)上为锉散。每服用一两,水八合,煎取四合。量大小温服。

  董汲

  甘露饮

  方解胃热及小儿疮疹已发后,余热温壮,齿龈宣肿,牙痛不能嚼物,饥而不欲食,烦热,身面黄及病疮,乳母俱可服之。(方见疮疹攻咽痛门中,钱乙方同。)董汲调肝散败肝脏邪热,解散斑疹余毒。(方见疮疹已出未出门中,《圣惠》犀角散同。)《刘氏家传》治婴孩小儿斑疮,余热不退。

  槐花散方

  槐花赤小豆(各炒,二钱)麝香(少许,研)上为细末。每服半钱,用蜜汤调下,不计时候。

  《王氏手集》治痘疹出欲尽便服之。如入眼即自退。

  净心散方

  蛇蜕(一条,烧灰)不皂角(十挺,烧灰)甘草(生用,为末。各半两)上研细。每服一钱,热水调下,小儿半钱。

  《王氏手集》

  牛黄生金散

  解利疮子。

  虎杖滑石(各一两)甘草(二钱五分)藿香(一钱,头高)上为细末。每服一平钱,水八分,煎至三分,去滓。通口服,儿大增之。

  《吉氏家传》

  牛蒡散

  治小儿疹痘不出,或用药发出后余热未退,发渴饮水,乃下血斑疼痛,用此药解。(方见疮疹攻咽痛门中。钱乙消毒散同。此以薄荷汤调下一钱。未出者紫草汤。)长沙医者郑愈传

  黄散方

  黄柴胡干葛甘草(各一钱半)上为末。每服半钱,薄荷三叶,汤水五分,煎至三分,作三呷,空心服。

  [卷第十八] 疮疹后减瘢痕第十六

  《巢氏病源》伤寒发痘疮后减瘢候∶伤寒病发疮者,皆是热毒所为,其病折则疮愈,而毒瓦斯尚未全散。故疮痂虽落,其瘢犹,或凹凸肉起,所以宜用消毒减瘢之药以敷之。

  谭氏小儿方疗小儿面上疮痘子瘢。

  上用黄明胶,慢火炙为末。温酒调服一钱匕,出者服之无瘢,未出服之泻下。

  谭氏小儿方疗痘疮瘢。

  上以密陀僧细研。水调,夜涂之,明旦洗去,平复矣。

  《圣惠》治小儿热毒发疹痘疮初愈,宜涂

  疮瘢方

  蒺藜子豉(各一两)栀子仁(二两)上件药捣,细罗为散。用醋浆水调如泥,每夜涂疮上,来日以淡浆水洗之。

  《圣惠》又方胡粉(一两)腻粉(一分)上件药相和,研令匀。入炼了猪脂拌和如膏,薄薄涂瘢上。每夜涂之,至明以浆水洗之。

  《圣惠》又方鹰粪白(一两)衣中白鱼(二十枚)上件药细研,入白蜜调和如稀汤。用涂疮瘢上。

  《圣惠》又方牡蛎(为粉,三两)土瓜根(一两)上件药捣,细罗为散。每夜取二钱,用白蜜调涂面及疮瘢,明旦以暖浆水洗之。

  《圣惠》治小儿伤寒热毒斑疮、疹痘疮瘥后减瘢膏方。

  马齿苋(自然汁,一升)炼成猪脂(三两)上件药相和,以慢火煎成膏,日夜涂疮瘢上。

  《圣惠》又方羊(一具,用酒一升,浸一宿,来日搅滤去汁。取羊尽去筋膜)牛酥(四两)上二味入银铫子内,慢火煎三五沸,新绵滤入净器中盛。每夜取涂面上,来日用生甘草一两,以浆水二大盏,煎七八沸,去滓,放温,洗面。

  《圣惠》又方猪(一斤)天鼠(二枚)上二味细切,入铫子内,煎炼令天鼠焦,绞滤取膏。日夜摩涂疮瘢上。

  《圣惠》又方上用颅粪二两,研如粉。以炼了腊月猪脂三合,调搅令匀,涂于疮瘢上。

  《圣惠》又方上用川升麻,不计多少,细锉,用水煎,去滓取汁。以绵沾汁洗拭疮瘢上。

  《圣惠》又方豉(一升)羊粪(一合)上件药相和,以水一斗,煎十余沸,去滓。看冷暖,洗浴疮瘢。

  《圣惠》又方上用黄柏细锉二两,以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摩拭疮瘢上。

  《圣惠》又方上用赤小豆末一两,以鸡子白调如稀饧,涂疮瘢上。

  《圣惠》又方上用上好白蜜,不计多少,通身涂疮,痂落无瘢。

  《圣惠》治小儿疹痘疮,并减瘢痕方。

  上用羊骨髓一两,炼之,入轻粉一分,研成白膏。于瓷合内盛,用涂疮上,减瘢极效。

  张涣青金散方治痘疮、麸疹、疮瘢不省。

  白蒺藜山栀子(并为细末)青黛(研细。各半两)腻粉(研一分)上件一处都细研为末。每用少许,生油调涂疮上。

  《良方》疗病豌豆疮,欲无瘢。

  上频揭去痂,勿令隐肌,乃不成瘢。纵揭伤有微血,但以面膏涂,即无苦也。疮家不可食鸡鸭卵,实时盲。

  瞳子如卵白,其应如神,不可不戒也。

上一章回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