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众疾门


  校注妇人良方卷二 众疾门
  宋 临川 陈自明良甫编辑 明 古吴 薛 己立斋补注 鄞县 曹赤电炳章圈校

  经脉不调众疾生焉故以次之产宝方论第一

  古人治妇人。别著方论者。以其胎妊生产崩伤之异。况郁怒倍于男子。若不审其虚实而治之。多致夭枉。

  愚按、前说诚为精确。谚云。宁治十男子。莫治一妇人。宁治十妇人。莫治一小儿。义可见矣。博济方论第二

  夫人将摄顺理。则气血调和。六淫不能为害。若劳伤血气。则风冷乘之。脾胃一伤。饮食渐少。荣卫日衰。肌肤黄燥。面无光泽。若入大肠则下利。若入关元则绝嗣。故妇人病有三十六种。皆由冲任劳损而致。盖冲任之脉。为十二经之会海。其病皆见于少阴太阳之经。当于此候之。

  愚按、前论精密。学者当从此类推之。寇宗奭论第三

  妇人虽有别科。然亦有不能尽圣人之法。岐伯曰。凡病察其形气相得则易治。形气相失则难治。又曰。诊病之道。观人勇怯。骨肉皮肤。能知其情。以为诊法。今富贵之家。身处帷幔。出手诊候。不能尽望闻问切之情。率尔投药。乌可尽其术乎。况医者质问谆谆。病家遂谓业术不精而不信。岂能使药之奏效耶。丹溪云。凡人之形。长不及短。大不及小。肥不及瘦。人之色。白不及黑。嫩不及苍。厚不及薄。而况肥人湿多。瘦人火多。白者肺气虚。黑者肾气足。形色既殊。脏腑亦异。外证虽同。治法迥别。所以肥人责脉浮。瘦人责脉沉。躁人疑脉缓。缓人疑脉躁。以其不可概观也。若夫病势危急。必须察色以观其外。诊脉以知其内。医之道。庶乎不至于有误矣。

  府庠徐道夫母。胃脘当心痛极。右寸关俱无。左虽有。微而欲绝。手足厥冷。余以上部无脉。不吐为不治。然察其眼胞上下青黯。此脾虚肝木所胜。以参、术、茯苓、陈皮、甘草。补中益气。以木香和胃气。行肝气。以吴茱萸散脾胃之寒。止心腹之痛。遂急与一剂。连服二次。再进诸病悉愈。通用方序论第四

  夫通用方者。盖产前产后皆可用也。或一方治诸症。不可入于专门。当通变而施治。乌可泥也。

  加减四物汤 治血虚月经不调。腰腹作痛。崩中漏下。半产产后。恶露内停。或去血过多而痛。方见第八十三论

  愚按、血虚之症。若肝脾血燥。用加味逍遥散。肝火血燥。用八珍汤、加山栀、牡丹皮。肝经风热血燥。用六味地黄丸。肝脾血燥血虚。用四物、柴胡、山栀。肝经气血虚弱。用四君、芎、归、熟地。肾水涸而肝血虚。用六味地黄丸。金克木而肝血虚。与心火亢而肝血虚。亦用前丸。若气虚而血弱。用补心汤。胃气陷而血虚。用补中益气汤。脾气弱而血虚。用六君子汤。脾气郁而血虚。用加味归脾汤。大凡血虚之症。或气虚血弱。或阳气脱陷。或大失血。以致发热烦渴等症。必用四君、归、耆。或独参甘温之剂。使阳旺则阴生。其病自愈。若用寒凉降火乃速其危也。

  交加散 治经脉不调。腹中撮痛。或结聚症瘕。产后中风。

  生地黄一斤取汁 生姜十二两取汁

  右以地黄汁炒姜渣。姜汁炒地黄渣。乾为末。每服三钱。温酒调下。芍药、玄胡索、当归、蒲黄、桂心各一两。没药、红花各五钱。尤效。

  补中丸 治气血俱虚诸症。即八珍汤为丸。方见二十四卷第四论

  附方加味归脾汤 加味逍遥散 八珍汤三方见二十四卷第四论 六味丸方见二十四卷第十一论 四物汤 四君子汤 六君子汤 补中益气汤四方见二十四卷第六论 独参汤方见三卷第十三论

上一章回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