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


第一节 子午龟灵

  [一]

  针灸之取穴法有两大派别,一派是常规的病穴取穴法,一派是非常规的时间取穴法。

  时间针灸主要产生于宋元之间,其主要人物有何若愚、窦汉卿、徐子伯等人。究其源则可上溯至《黄帝内经》一书,其中有十二经脉对应十二时辰干支之说,并指出经脉气血流注的路线,即始于寅经,途经卯经、辰经、巳经、午经、未经、申经、酉经、戌经、亥经、子经,最后到丑经终止,周而复始,如环无端。十二经流注与时间的关系如下:

  时辰 经络        穴位

  寅时 手太阴肺经     太渊

  卯时 手阳明大肠经    合谷

  辰时 足阳明胃经     中阳

  巳时 足太阴脾经     太白

  午时 手少阴心经     神门

  未时 手太阳小肠经    腕骨

  申时 足太阳膀胱经    京骨

  酉时 足少阴肾经     太溪

  戌时 手厥阴心包经    大陵

  亥时 手少阳三焦经    阳池

  子时 足少阳胆经     丘墟

  丑时 足厥阴肝经     太冲

  后世医家结合术数,发展成繁复的纳甲法,灵龟八法,飞腾八法等形式。我们先简单介绍各法的基本方法:

  纳甲法──

  纳甲法分两种,一种是阎氏纳甲法;一种是徐氏纳甲法。

  两种纳甲法都要在人体中找出井、营、俞、经、合五种气穴来,十二条经脉共有六十个这样的气穴〔再加上六个原穴就是六十六个气穴〕,且每条经脉的五大气穴都分布在手足两端。

  针灸流注中的气穴在阴阳经上所配五行天干有所不同,凡阳经都按庚金、壬水、甲木、丙火、戊土流注,而阴经则按乙木、丁火、己土、辛金、癸水流注,与五大气穴相配则为:

  [图]

  作者以为,不论哪种纳甲法都是错误的,其理由有四点:

  第一、《内经》中虽有时间与经脉的对应关系,但并没有明确指出所有的井、营、俞、经、合在各条经脉上的具体所在,〔5×12〕个气穴皆为后人所创。

  第二、井、营、俞、经、合全部位于手足两端也是极不合理的。不可想象,本应在周身如环无端进行流注的气血,竟然会在十二时辰内局限在手足两端的五个定点上经过。

  第三、纳甲法违背了依病穴治病的基本常识,所取之穴竟然与病证无关。

  第四、纳甲法有不少时辰出现死穴,即有的时日会连续十个小时没有气穴流注,虽然后人加入了合穴等手法使“死穴”变活,但极其人为,这显然是因基础理论的错误而产生的修补手法。

  不仅纳甲法是错误的,灵龟八法和飞腾八法也莫不如此。我们不妨也了解一下其操作过程:

  灵龟八法──

  灵龟八法是取所谓的交经八穴,即:

  冲脉──公孙〔乾〕;阳乔──申脉〔坎〕;阴维──内关〔艮〕;阴乔──照海〔坤〕;

  带脉──临泣〔巽〕;任脉──列缺〔离〕;阳维──外关〔震〕;督脉──后蹊〔兑〕

  此法是把交经八穴与后天八卦相配,后天八卦所对应的洛书数就是此八穴之本数。而灵龟八法的具体应用方法就是按当日治病时的日干支与时干支进行一番计算即可。其具体计算公式为:

  〔日干+日支+时干+时支)÷9取余数,或〔日干+日支+时干+时支〕÷6取余数。

  两种方法是根据阳日除以“9”、阴日除以“6”来计算,余数即为某穴位之本数。另,如余数为“5”时,则寄于“2”宫。

  各种干支计算时的本数为:甲己辰戌丑未数为“10”;乙庚申酉数为“9”;丁壬寅卯数为“8”;戊癸丙辛巳午亥子数为“2”。

  这四个数很显然是根据河图数而来,即甲己合化土、乙庚合化金、丁壬合化木、戊癸合化火,而土“10”、金“9”、木“8”、火“7”是河图之数,即各干支之数基本根据河图数而来,其中丙辛合化水并入了火数而造成混乱。而除以“9”和除以“6”也是根据的所谓老阳为九老阴为六而胡乱想象而成。

  飞腾八法──

  飞腾八法计算开穴的计算方法则有所不同,它与京房八卦所纳天干有关,即根据干对应卦而卦对应穴位而求得,各卦所对应的穴位则与灵龟八法相同。

  大家如果明白了术数学的原理,就可以知道,这两种方法全都是错误的。其理由是:

  第一、灵龟八法的八穴之数与洛书之数相配,而计算则以河图之数计算,且各干支计算所用的数极混乱,其中河图内圈之数就没有使用,这怎么可能得出正确结论呢?

  第二、前文早已证明,干支运算之数一定非得是洛书之数,且得按天地雷图的配宫给出,况且洛书各数之间的运算都必须是使用平行的乘法才行。

  第三、京房的八卦纳干本来就是错误的,他是根据所谓月亮运行规律人为编造出来的,其纳干方法非常丑陋。我们怎么能指望“丑的理论”是正确的呢?

  第四、上述两种求气穴流注的方法都与“病穴”或“病脉”无关。

  第五、交经八穴所属八脉与后天八卦相配,牵强无理,混乱不清;再者,二五宫同时寄用,更是不明易理的人妄猜的破绽所在,因五宫是寄于八宫的。

  那么,这样一来是不是没有正确的时间针灸法了呢?我们能否根据雷学原理找出一条极优美的、简单的、与“病穴”或“病脉”有关的,且无时间制约的时间针灸法来呢?

  [二]

  胡剑北氏曾在《河南中医》87年第5期上撰文对上述三法的提出自己的看法,其主要观点为:

  1、纳子法比纳甲法、灵龟法、飞腾法三法更有根据。这里所谓的纳子法即指十二经支对应十二地支,此法《内经》早就有记载;

  2、纳子法关于经脉的开旺与天干的关系不大;

  3、目前国内运用实验方法,采用观察指标,研究证实了经脉脏腑气血流注的确存在时辰节律,且均符合纳子法的时间观点;

  4、纳子法不仅有临床应用于取穴针刺效验的大量报道,且有大量用于指导诊断和择时用药的报道,而纳甲、灵龟、飞腾三法和飞腾法未见显效的临床报导,是以纳子法的临床意义大于纳甲、灵龟、飞腾三法;

  5、如按三法在同一时间取开穴,三法之间相互矛盾,这足以使人怀疑三法究竟有无道理。

  胡剑北氏否定了纳甲、灵龟、飞腾以及由此繁衍出来的各类小法,但却肯定了纳子法的效用。很显然胡剑北氏只肯定了《内经》的正确性,那么,我们就用现代的眼光来观察《内经》中所指出的时间经脉流注的临床病案报导:

  李兆秀氏在《新中医》1991年3期上撰文指出;当气血运行至肺经寅时、左右肺经光子发射的数量测定值是对称的,而在其它时辰则不对称,并出现周期性反应。李兆秀还发现,病人的周期性发病时间有规律,如头疼发作多在辰巳时,脾胃经当令,使用调脾胃的方法奏效;老年慢性支气管病发作较重的时间是肺经的寅时;五更泻又多在卯时〔大肠经〕发作,肾阴虚发热病人常在酉时〔肾经〕发作较重、并在此时辰滋补肾阴效果最隹。

  孟喜春在《广西中医药》1981年3期上报导一案例,患者每至下半夜就突发腹胀,十年来多方诊治,也不见效。后孟喜春氏考其夜半2~3时为丑时,而丑时为肝经流注时辰,故断其腹胀与肝有关,然后对证下药,按时辰服药,病者立愈。

  赵杨氏在《云南中医学院学报》1983年3期报导了三个与时辰有关的病例:

  1、某男性患者,其右耳面部多于卯时和酉时发作闪电样剧痛两月余,医者考其病在卯时大肠经,大肠在干为庚金,再考其证为实证,故取肾经〔酉经〕针刺,诸证即消;

  2、某男性患者,于每日辰时头脑发昏,空痛难耐,故根据其发病时辰断其病为脾虚〔辰时为脾经〕,对证下药投药二剂,竟得体安;

  3、某男性患者,每至丑时右拇趾疼痛难腹忍,数月有余,久治未愈。医者考其发病时辰,以调和肝脾〔丑时肝经,治肝先治脾〕,再兼以固肾之法给药,针刺,病体得愈。

  赵满华氏在《辽宁中医杂志》1983年4期上报导了五个时辰发病案例:

  1、某患者每于夜晚子时发作,至丑时大汗如洗,病已半月。医者考其子丑时为肝胆经主时、寅为肺旺所值一理,结合阴阳气交合于肝之间的观点〔按:指丑寅交气〕,认证为阴阳气不相顺接,故投乌梅丸加减,再以八珍汤调理而愈;

  2、某患者左侧腰髋部呈闪电样疼痛两月余,常于每日晨5时发作,直至9时疼痛方止,故定其病为肝胆气滞,其依据为“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之论,拟疏气止痛汤加味,六剂基本痊愈;

  3、某患者小便淋痛黄浊两年余,中西医治也不见好转。其病于每日申酉时加重,据其发病时辰,诊其为膀胱与肾之病,对证下药,病得愈;

  4、某患者每于寅时之前,在子丑阴阳交替之际,是为寅时阳气当旺之际,气不能通达,以乌梅汤加减,病得愈;

  5、某患者每于酉时出现阵发性心悸,时过病愈,状如常人,并素有五更泻〔寅时大肠经病〕,故拟服温阳补肾药,病体得愈。

  俞群力氏在《内蒙古中医药》1988年4期上报导三例时辰案例:

  1、某患者每于巳时腹泻,有一年之久,断其为脾虚,对证投药,病愈;

  2、某患者每于丑时腹痛,断其为丑时肝旺之际而气不通达,对证投药,病愈;

  3、某患者每于酉时头痛,一年有余,多方求医,也不见好,观其病发于酉时肾经,断其为肾精不充,脑神失养,导致头痛,对证投药而病愈。

  范镇海氏在《辽宁中医杂志》1990年4期上报导了三例时辰发病案例:

  1、患者每于夜晚子时发病,过此时辰其证缓解,故据证投药,病愈;

  2、某患者每日于酉时发病,证见少气懒言,头晕疲乏,小便多等,断为肾阳虚〔酉时肾经〕,并由肾及脾,投金匮肾气汤,10剂后病证全愈;

  3、某患者每日于丑时出现阵咳,久治不效,后因考其病在丑时,辫证为肝气有余,木火刑金所致,对证投药,且服药于丑时前,病体得愈。

  陈玉氏在《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89年9期报导了四例时辰发病案:

  1、某患者每于丑寅交气时分发喘证,伴有气短、胸闷,故断其病在肝经,取肝经输穴太冲针之,病得愈;

  2、某患者每于丑寅时分有热气上冲胸间及咽侯之感,兼有囗苦舌麻、肢麻。观其病发之时辰,断之肝经、肺经有病,故针肝经太冲、肺经太渊二穴,病体得愈;

  3、某男性患者、每日下午酉时即见舌往喉中缩,伴有惊恐,不能言语,过此时辰不药而愈,故断其病在肾经,针肾经太溪穴,二次即愈;

  4、某女性患者,每日于丑时腰疼难忍、,天亮疼痛若失,故断其肝经有病,取肝经太冲刺之,二次即愈。

  王万袒氏在《实用中医内科杂志》1991年5期上报导了三例时辰发病案例,如胃脘痛每日发病于辰时、哮喘每日发病于子时等。

  ……

  事实上,按时辰发病的案例很多,上面所引用的少量案例就足以说明人体发病的确与时间有关系,并且与《内经》记载的时间相吻合。病发时间的规律提示我们,不论何病都有其时间关系,只是大部分病似乎没有上述案例那么典型而已,但不典型并不意味着没有这一因素在内。

  如果《内经》的纳子法真是成功的理论,我们就可以对证取穴,按时投药以求最隹疗效。如有一肺病患者,可在寅时针刺手太阴肺经的原穴再投以治肺病的药。当然,这也只是理想中的单一性的病例,复杂病例则可以用复杂的手法取穴。如肺病由心病而引发,可以根据五脏生克来取原穴补泻,旺则泻之、虚则补之,即肺虚心旺便补肺经抑心经,反之亦然。具体取穴时间,则寻找病因,如,某经虚而导致某经旺,还是某经旺而导致的某经虚,关键原因找出,按时间针刺病因所在之经的原穴〔按:最佳之法是以针刺、火灸其“病脉”,引导出“经脉感传”现象,使其“气至病所”,可惜此法已失传〕,或补或泻,再随证施方。

  故按《内经》纳子法治病是很简洁优美的,不足之处是按时辰给药与针刺之法很不方便,它受到昼夜工作、休息的诸多局限。我们是否有办法解决这一难题呢?

  欲解决针刺时辰的不便,我们先来研究造成这不便的原因。事实上,原因很简单,即脏腑发病各有一条自己所对应的经脉,而经脉气血流注所对应的时间各有不同,我们不能控制脏腑经脉开穴的时间,因特定经脉旺衰开闭的时间是一种所谓的“自然时间”,而这种外缘式的“自然时间”是被动的。

  于是,现在关键问题就是,我们能否放弃“自然时间”,使用一种人体的“内秉时间”呢?

  所谓人体的‘内秉时间“是指十二经脉的气血流注的旺衰开闭是由自己控制的,也就是说,自己是自己开闭的原因,自己是自己流注的依据〔按:内丹中的”活子时“就是此理的运用〕。

  根据经脉流注的运动变化规律,如果自己能决定自己旺衰开闭,那么该经脉系统必须是个超对称的带”自指性态“的系统。

  在前文中,我们知道了这样一个观念,即”壬申同气“是”壬气“向”申气“〔或申气向壬气〕的转化机制--”申仪经“如同一条外化的脏腑,而脏腑则如同是”申仪经气“的内化。天干脏腑器质性系统,就是通过壬干与地支经脉循环性系统的”申仪“联接的。这表明我们可以控制外化的脏腑而决定某经脉气血的开、旺、衰、闭。如在辰时,你欲使寅时所对应的手太阳肺经开旺,你就只需刺激申仪经上的”肺俞“,便可导致手太阳肺经的开旺,然后再针刺肺经原穴或经上的其它病穴;针刺可如此,按时投药也可如此。

第二节 八脉表里

  [一]

  我们把天地雷图区分成天盘、雷盘和地盘;如果用来指代人体的生理系统,那么,天盘即为脏腑系统,地盘则指经脉系统,而雷盘就是奇经八脉。

  很显然,我们一直都是把雷盘当作天地二盘的统摄,在雷盘中又以雷气为最尊。故雷气在奇经八脉中是藏於太冲脉中的。太冲脉者,医家认为是人的血海之所在。其义暗合肝〔太乙〕血之象。一般来讲,中医都肯定太冲脉同女性的生理关系最密切。因女子的生理以肝为本,以奇经八脉为用,不过这样一来,奇经八脉的”奇“字之义就与上述说法相背离。奇经八脉的”奇“本是奇异、零余之义,这是指八脉没有经络与五脏六腑之间的表里配偶关系。那么,”太乙肝血“肯定不会是脏腑之肝血,它肯定另有所属。

  作者以为奇经八脉所属脏腑可能就是”奇恒之腑“。所谓奇恒之腑是指脑、胆、胞中、骨髓和脉。为什么说奇经八脉与奇恒之腑相对应呢?难道仅仅因为二者都为”奇“吗?

  从形态解剖学角度研究,冲脉、督脉和带脉皆起於胞中,上行至脑;阳 起於足外踝上行,入脑後风池;阴 起足内踝,上行至目内眦,再入脑;阳维脉起於足内踝,上行至脑後;阴维起於足内踝,上连胸部,抵咽喉两旁,与任脉合;带脉则环脐腰一圈。奇经所行大都是上行入脑,其次还与淋巴系统、内分泌系统关系密切。如耳後淋巴结处有阴维脉和阳维脉;甲状腺、扁桃体旁有阴滠脉;性腺处有任、督、冲;大腿腹沟部之淋巴网有冲脉;肾上腺旁有带脉。现代医学早已阐明胸腺、骨髓、淋巴结、扁桃体是人体主要的免疫器官。

  以上这一切说明奇恒之腑就是”免疫之腑“,”内分泌之腑“。免疫者是抗异己之所在,内分泌者是生理发育的调控点,它们总管人体的”自我记忆“,即记住自己的生理特征,以防异己之物质产生或进入。

  免疫网和内分泌轴〔”松果体──脑丘下部──垂体──肾上腺──性腺“被称为内分泌轴〕构成奇恒之腑,奇恒之腑则同奇经八脉互为表里络属。其络属的具体形式,作者略作归类,以抛砖引玉:

  太冲脉 胆〔太乙〕,性腺〔卵巢、睾丸〕,大小唾液腺

  任 脉 性腺,胸腺

  督 脉 骨髓,大脑

  阳维脉 下丘脑

  阴维脉 淋巴腺,垂体

  阴乔脉 甲状腺,扁桃体

  阳乔脉 松果体,大小唾液腺

  带 脉 肾上腺,胰腺,胆〔甲〕

  [二]

  雷盘有相对於天盘和地盘的独立性及其原始性,故奇经八脉也极原始。八脉之中,除任督外,余者皆无分立出现的穴位,《八脉经》曰:“八脉者,先天大道之根,一气之源。”正因奇经为一气之源,不会有阴阳失调之病,却有亏损之虞。张锡纯说:“女子不孕之原因甚多,至其人经脉调和,素无它病,而竟多年不孕者,大抵由于血海〔太冲脉〕中元阳不足……而致”〔见张锡纯《衷中参西录》〕。在现代医学中发现,常有这样的病人:或无卵巢,或无子宫,或垂体分泌失去常量,或性腺发育不全,或精神失常,等等。此类病人大都身体强壮,阴阳调和,此即为奇经亏损之症。

第三节 空亡新解

  [一]

  空亡的含义就是地支“落空”,就是缺少天干与之对应。显然,干支的单元数目不对等是空亡形成的原因。在不断流动的空亡现象中,其中最原始最简单的空亡就是“戌亥空”〔可参见图■〕。

  如果我们要分析空亡的主要性状特征,是可以用“戌亥空”来以偏概全、以小透大地理解空亡的普适意义的。从逻辑上来讲,空亡明显地就是一种对称性破缺现象,它表明一种形式逻辑不可能与外界同一层次的形式逻辑建立起完全的对应关系。这个道理可以用摄影机来比喻。

  假定我们在空间中的某一点上放置一台功能极强的摄影机,显然,摄影机内摄制的影像与外界的物体是一种对应关系。假定该摄影机能够360度旋转摄影,故它似乎是可以无限地把宇宙空间中的任意远近的任何物体都摄下来,这只要你有耐心,花费非常长的时间便可达到目的。但是,由於摄影机不可能造得无限小,故它绝不可能摄下自己所在的空间点上的物体,即摄影机无法摄制到自己,且离摄影机越近的物体就会越模糊。

  比喻中的摄影机就是易学中的优选逻辑实体──地支系统,而地支如果要同天干建立起完全的一一对应关系,那么地支系统自己就会没有立足点,即地支在时空中不可能存在,它将变成“无限小的东西”。故地支欲存在,就必须有自己的的摄影立足点──“戌亥”;“戌亥”就是干支系统的逻辑之根。

  “戌亥”成为最後的摄影立足点後,其“点”内的“自发变化”就会导致新的影像出现在摄影机内的感光屏上,地支“摄影机”一定会很奇怪地看到了自己体内发生的影像变化,却不知道为什么在某一时刻出现的自己的特定影像的来源。而且还会很奇怪地想:为什么在没有外缘刺激的情况下,竟会出现同“外物活动”所引起的影像相当的成像?

  事实上,这一个问题在本书中早有回答,此处的“空亡”所对应的就是“戊土”〔或己土〕,也就是甲木〔或乙木〕。一般人不知到外境〔甲木〕同内境〔戊土〕是同一的,一体的。

  空亡的现象要是体现在人的四柱上,得此的空亡人就仿佛是从外界渗入“我们的世界”,故有出家缘分,且可能容易出现“特异功能”。该空亡可使得此命者有不落俗套的思想、实践方式和感官功能。事实上,几乎所有的命理书都强调得空亡者易成为僧、道、孤之的类人物〔它表现在西方社会或其它社会形态中,可能成为哲学家、物理学家、巫人〕。

  作者为了证明这一现象,曾查柯云路写的大型特异功能人的报告文学书《人类神秘现象破译》一书,书中只有三个特异功能者有生辰年月记载,现例举如下:

  [图]

  上述三例都有空亡出现。作者还查得道家龙门派传人王力平先生生辰年月,即:

  [图]

  可见,空亡的确是有着类似三奇命局的地方,可能只是没有“三奇”命局那么典型罢了。估计须综合多个空亡或是其它星神才有显效,可惜作者手头的资料极缺这种类型之人的命造。

  [二]

  把空亡之理推广到人之生理上又如何呢?我们不是已知体内十大脏腑在体外不是都有固定的对应经脉吗?那么我们是否也可以着手理解空亡在经脉上的体现呢?

  欲探索这一问题,我们先不妨把天干〔脏腑〕与地支〔经脉〕作如下对应:

  [图]

  图注:医学中经脉与脏腑的对应与术数中的干支对应是不相同的,它可能是另一种意义上的遁甲系统,本书现在还不能给出一个清晰的解释。

  在上图中天干所对应的经脉,除戌亥所指代的三焦经与心包经所配的天干是作者加入的外,余者都是汉代以后的中医传统配法。

  自从古人命名三焦经与心包经以来,历代医学都不明三焦、心包为何脏何腑;它们似乎只是虚指,但却有实体名称〔尤其是心包经〕。後世医家往往把心包当成心脏外的油膏而了事;可三焦则无可比附,均含糊其辞。《内经》是这样记载三焦的形态特征的:“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实际上,这里的三焦是用阴阳规律类比的,即上为阳,为清气,为乾燥;而下则为阴,为浊气,为湿气;“中”是“上”、“下”的中和,当然是吻合人体的生理特征的。

  不少医家以为,三焦可能是有名无形的,如《华佗藏经》记载:“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气也,号曰中清之腑,总领五脏、六腑、营卫、气血,内外、左右、上下之气也。三焦通,则内外、左右、上下皆通也……有其名无其形者也。”有人以为,上述论述太虚,太玄,但作者以为都是正确的。为什么呢?

  作者可用前文戌亥空亡之理来分析。我们知道,经脉气血在周身环流,其生理特征则由经脉外的脏腑来调控。但由於“地支摄影机”的原理,决不可能有完全对应等同的脏腑与经脉相配,于是经脉将以自身躯壳为其脏腑的。在《形态发生》一节里,我们已认识到十二正经只不过是人体的最低级的循环系统,它的不断分化就形成了其它更高级的循环系统,如淋巴循环系统,血循环系统等等。也就是说,全身经脉都是“戌亥经”所化。我们可以这样想象,戌亥经所化的经脉网如同一个整体的人,它把整个身体作为自己的对应脏腑,我们姑且称之为“人脏腑”,而体内脏腑即与“人脏腑”同构,又有区别於“人脏腑”的地方,因体内脏腑并非“经脉”。

  三焦在干为“戊”,在人为腑,如同“人体胃”;心包本又名心包络,络者,小经脉也;心包者,心血之所包络也,这里是说人体为心血所包络,而该心血是为“己气”所化。己气与脾血〔注:中医认为“脾统血”〕相当,故“人体胃”中充满血气,以统周身脏腑,而脏腑则反过来调控经脉。

  外在的空亡戊己是相当於没分化的脏腑之气,故它又是在外的饮食之气〔还可包括重力、电磁力、摩擦力、推挤力〕,又是体内周身血气,故该血气是浑浊的,它只有上、中、下三焦的轻重、乾湿、清浊之分别,而此分别又是由外界调控的,这正如前文所描述的即时形态共振力与经典力学中的重力相互关系一样。我们体内脏腑的存在意义,就是把浑浊无分化的血气加工分化,以方便不同生理需要。

  强调一下,戊己反相配戊亥,同甲乙反相配戊亥是相等的,它还可表明外界之气同内界的气是同在的,是同时运作的,是无区别的。故华佗称之为“中清之腑”,它深藏着这样一层含义,即体内欲从外界吸收某种物质,那么就恰好碰上该物质进入人的胃与“人体胃”。

第四节 纳音十运

  [一]

  传统术数中,除了干支所属的五行之外,还有纳音五行。所谓纳音五行是把六十甲子分成三十组,各组相邻两个分别配以相同的五行,并分别命名,见图。

  [图,六十纳音表]

  六十纳音起源很早。正如邵伟华先生所说:“六十甲子表的五行纳音,到底是根据什么原则定的,古人虽有所论述,但一无根据,又没有讲清,因此深奥难解。变化无穷的六十甲子表对於我国学术界仍然是个谜。”

  六十甲子纳音是否有实用价值?如果有的话,它的理数本原是什么?不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就不可能在物理学或各类实践中深刻地运用纳音五行。

  事实上,六十甲子纳音的运用并不太宽,主要是四柱推命、择吉等部类,其他术数书也都提到纳音,但大都仅为点缀,形同虚设。最使我们感兴趣的是,翁文波先生运用天干地支纪历结合现代检测手段预测天灾,诸如地震、旱涝等巨型灾变,其准确率已经超过了国内外各种其他现代预测手段,引起各种媒介及相应社会机构的震惊。翁文波先生的具体预测方法我们不便详述,但他的预测参照系中就有六十甲子纳音与天灾周期的密切关系一项。据翁先生的研究,对於地震来说,有两种运动规律,可导出两个经验公式,都与六十甲子的周期有关。

  [图,地震周期的“沙中金序列”和“白腊金序列”]

  图注:沙中金序列地震的震中用空心圆圈表示,它们分别在北纬35度两边;而白腊金序列地震的震中,用黑色方块表示,它们分别在北东方向,圆的左上角,有一点除外。此二周期与六十甲子纳音中的“甲午乙未沙中金”和“庚辰辛巳白腊金”相吻合而得名〔详见翁文波和张清编着的《天干地支纪历与预测》〔本图模自是翁文波先生绘制的两种序列的地震分布图〕。

  除此之外,北京暴雨的日子,也反映出沙中金序列的特征;而某些大江的水文站,特大洪峰过站的日期,在一段时间内,也可以用白腊金序列的公式近似的表达。中国东部的强台风发生的日子也接近白腊金序列公式……。

  翁先生还特地提到并转载了湖南民间利用干支纪年和气候预测农事的著作《娄景书》,并指出:“虽然《娄景书》说的是湖南一隅的天时变化,难免有局部性。但是它的原则却有普遍意义。”《娄景书》对气候农事预测的工具就是六十甲子。

  顺便提一句,今年湖南遭受到了建国以来的特大水灾,这在《娄景书》中便有预示:“乙亥年来处处忧,高低田禾满田畴;低田淹没禾成腐,中田只有四分收;乌金豹子宜高处,粟麦桑麻将自由;不信但看七八月,家家门首望高楼。”〔注:乌金指油菜,豹子指黄豆。〕《娄景书》又载:丙子年来雨更多,低乡田地流成河……。估计明年湖南还会有大洪灾。〔九六年补注:九六年湖南果然又遭百年不遇的更大洪灾。〕

  翁先生的天灾预测虽然不是直接从六十纳音理论推导而出,但至少已证明六十甲子的周期的确与自然界的物理现象有着深层次的联系。因此,作为研究六十甲子相互关系的纳音理论值得我们进一步地探讨。

  [二]

  六十甲子纳音的理数规律,清朝的江慎修在《河洛精蕴》曾经提到:“纳音生於声律也。杨子《太玄》曰:’子午之数九,丑未八,寅申七,卯酉六,辰戌五,巳亥四。律四十二,吕四十六。甲己之数九,乙庚八,丙辛七,丁壬六,戊癸五。声生於日,律生於辰。‘此杨子言纳音之源也。”

  接着江氏又用河图数对五音和六十纳音进行了一番计算,虽然头头是道,但很难站住脚。我们认为,要分析纳音规律的正确性,首先得解决三个问题:

  一、六十甲子纳音以两个阴阳五行不一定相同的干支单元为一组,配以相同的五行,此两个干支单元必须有理数上的同一性。我们既不能孤立地分析各干各支之理数,亦不能把四个干支笼统搅在一起运算,而必须分析两个干支单元之间的同构关系。例如,“甲子”和“乙丑”之间有何理数上的同一性,“丙寅”和“丁卯”之间有何同构关系,等等。

  二、每一组纳音的名称如“海中金”、“炉中火”等等,是由什么逻辑推导而出?

  显而易见,六十甲子纳音已经超越了天干、地支原有的阴阳属性和五行生克关系。例如甲子乙丑海中金,其中的干支阴阳各一半,还有木水土三种五行,然而它们都属纳音五行“海中金”,故纳音五行可能是一种理数上合并起来的五行。

  要解决这几个问题,我们以为主要的思路必须遵循统一的逻辑,并且这一逻辑最好能与易数基本逻辑统一。

  [三]

  如果我们把三十组纳音在洛书里循环飞宫,即以每组纳音为基本单元,依次布入九宫,从第一宫起按阳遁依次飞宫,循环不已,就会发现奇妙的景观。具体来说,第一组海中金入一宫,依次飞至第九组白腊金入第九宫,第十组杨柳木又入第一宫,依次飞宫,如此类推。这样,就会飞出十个完全不同的纳音飞宫局势图,我们可把每一个运势图称为一运,十运为一个大周期,共三个六十甲子,计一百八十年构成半个周天数。见图。

  [图,纳音十运飞宫图]

  图注:纳音十运飞宫图,各运俱以中宫纳音命名。

  上面的纳音十运飞宫图有如下几个共同特点:

  1、各运1、5、9、宫纳音五行全部相同,而且此三宫在十运中俱不重复;

  2、以1、5、9宫为对称轴,各运左右个宫之纳音五行对称,状如羊刃图,以第一运为例,余可类推,见图。

  [图]

  在纳音五行相同的两运〔指一六金运,二七木运,三八土运,四九火运,五十水运〕各宫五行相同,天干相同,而地支对称,故它们在六十纳音圆周图中形成旋转对称图形,见图。

  [图,纳音飞宫十运总图]

  仔细观察还可发现,各运1、5、9宫之地支形成两个三合局,而且纳音五行相同的两运,1、5、9宫的天干相同,地支则十二支俱全。

  在各运中的纳音五行之生克,地支、天干的分布和生克冲合,形成花色繁多的对称图形,举不胜举,读者可自行分析。我们只挑选其中最有趣味的对称分布进行分析。

  [图]

  凡各运中,地支以 4、5、6 宫为对称轴,形成两个自洽的半圆环流,两不半圆环对称,以纳音一运为例,余可类推见图:

  凡各运中,天干“二八易位”後,天干亦形成两个自洽的环流,两环流对称。以纳音一运为例,余可类推:

  [图,天干的“二八易位]

  [四]

  六十纳音不仅在图象中有对称性分布,而且在洛书运算中亦有对称分布。我们可以用天干和地支所对应的洛书数〔即天地雷图中所对应的宫数〕来对六十纳音进行同余运算。

  不过我们必须知道,其中某些数肯定有例外。如子、午、戊此三个干支,子数”1“应变换成”8“,午数”9“应变换成”2“,戊数”8“应变换成”2“数。

  这种变换是什么原理起作用呢?

  事实上,在前文的第三章第六节中我们就已经知道了两种地支”自指结构“,其中一种”自指结构“是针对地支的五行阴阳极性而来的,其作用在地支藏干一文中得应用,而另一种”自指结构“是针对地支的理数形式而来,其作用就在本节中得以应用,参见理部·第三章的”太乙地支图“即可领悟。

  [图]

  图注:天干中的戊干之所以对宫取”2“数,此中原理在所谓的”天乙贵人“取用的一文中就早有此理的体现。

  天干中的戊干之所以对宫取”2“数,它则也是一种在理数上形成”自指结构“的一种特定形式。事实上在所谓的天乙贵人取用的一文中就早有此理的体现。

  下面我们把三十组纳音运算排列出来:

  甲×子=3×8=24→化4乙×丑=8×8=64→化4 子由1变换成8

  丙×寅=1×8=8 →化8丁×卯=6×3=18→化8

  戊×辰=2×4=8 →化8己×巳=2×4=8 →化8 戊由8变换成2

  庚×午=7×2=14→化4辛×未=2×2=4 →化4 午由9变换成2

  壬×申=9×2=18→化8癸×酉=4×7=28→化8

  甲×戌=3×6=18→化8乙×亥=8×6=48→化8

  丙×子=1×8=8 →化8丁×丑=6×8=48→化8 子由1变换成8

  戊×寅=2×8=16→化6己×卯=2×3=6 →化6 戊由8变换成2

  庚×辰=7×4=28→化8辛×巳=2×4=8 →化8

  壬×午=9×2=18→化8癸×未=4×2=8 →化8 午由9变换成2

  甲×申=3×2=6 →化6乙×酉=8×7=56→化6

  丙×戌=1×6=6 →化6丁×亥=6×6=36→化6

  戊×子=2×8=16→化6己×丑=2×8=16→化6 戊由8变换成2;子由1变换成8

  庚×寅=7×8=56→化6辛×卯=2×3=6 →化6

  壬×辰=9×4=36→化6癸×巳=4×4=16→化6

  甲×午=3×2=6 →化6乙×未=8×2=16→化6 午由9变换成2

  丙×申=1×2=2 →化2丁×酉=6×7=42→化2

  戊×戌=2×6=12→化2己×亥=2×6=12→化2 戊由8变换成2

  庚×子=7×8=56→化6辛×丑=2×8=16→化6 子由1变换成8

  壬×寅=9×8=72→化2癸×卯=4×3=12→化2

  甲×辰=3×4=12→化2乙×巳=8×4=32→化2

  丙×午=1×2=2 →化2丁×未=6×2=12→化2 午由9变换成2

  戊×申=2×2=4 →化4己×酉=2×7=14→化4 戊由8变换成2

  庚×戌=7×6=42→化2辛×亥=2×6=12→化2

  壬×子=9×8=72→化2癸×丑=4×8=32→化2 子由1变换成8

  甲×寅=3×8=24→化4乙×卯=8×3=24→化4

  丙×辰=1×4=4 →化4丁×巳=6×4=24→化4

  戊×午=2×2=4 →化4己×未=2×2=4 →化4 戊由8变换成2;午由9变换成2

  庚×申=7×2=14→化4辛×酉=2×7=14→化4

  壬×戌=9×6=54→化4癸×亥=4×6=24→化4

  上面的理数运算,只要把”子、午、戊“三个干支之数变换一次就可以,我们发现每一组纳音干支有相等的同余数〔以10为模〕--从而同构,故可隶属同一种纳音五行。

  各组纳音之洛书化数还有一个特点:纳音五行相同的两运〔指一六金运、二七木运、三八土运、四九水运、五十火运〕,同一宫位上化数之和必等於10。以一六木运为例〔余可类推〕:

  一运一至九宫之化数依次为:4→8→8→4→8→8→8→6→2;

  六运一至九宫之化数依次为:6→2→2→6→2→2→2→4→6;

  故两运同宫的化数之和俱为10。且前五运化数之和俱为4或8,後五运化数之和俱为6或2;唯艮八宫正好相反,这正是奇点性质的反映。它证明纳音中亦有阴阳宫之分:前五运为阳而後五运为阴。

  [五]

  六十纳音还有一个问题,这就是纳音之五行是怎么规定出来的?对此我们还没有最终解决,但也看到了一些端倪:

  纳音五行的规定显然是从天干五行转化为後天五行的;因为每一组纳音天干五行相同,而地支五行不同,其化数却相等。我们只要把纳音五行飞宫十运的逻辑起点一定,其余各宫五行即可推衍而出。

  十运圆周上的纳音五行之生克,唯有二八运纯粹为相生,也体现了木运的奇点性质。但何以起甲子乙丑为金,且为海中金,其余五行是由一种什么样的简单逻辑推衍而出,还有待於进一步探讨。

  [六]

  [图,三合飞星图]

  [文章略……]

第五节 气数破缪

  [一]

  历代应用”气数“理论者,由於不明河洛理数内涵,几乎很难去正确运用。比如,常见的”气数“运用技术大致如下:

  1、各种各样的”除九“、”除六“的运用技术。

  2、默念或使用”先天数“以求治病者,如”八卦象数疗病法“之类。

  3、各种武术、气功、医疗中所用的气数。等等。

  作者所强调的就是:无论以何种方法来运用河洛理数进行技术操作,它们全都是错误。

  因为河洛理数本来是阐述数与数之间的各种相互关系的,并没有有单独实质意义可以存在。最荒唐的是”先天数“,它本为八经卦的次序编号,如新兵列队编号一样;可以从左至右编数,也可以从右至左编数。後人摄於邵雍的个人神话,总以为其中寓有极深内涵,实乃不明易数本来之理,而类似情况也存在於天干地支的编号之中。当然,在随机预测系统的梅花易数中,用先天数区分体用也能产生功用,但完全是”任运巧合“在其中起作用,已经不是所谓”先天数“的本原作用了。

  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学易者不懂逻辑语言的规范特点,也缺少理论的审美能力;而缺少理论审美能力,则是这种现象产生的最深刻原因。

  纵览易学著作,我们往往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丑陋的理数图,伪托陈抟所传的《太极图》即为其滥觞;丑陋的理数解析,如孤立地以九六为老阳老阴之数;丑陋的类象技巧,如历代对星神的解释;丑陋的断卦风格,如大杂烩式的《断易天机》之类。这些理论和技术明显地违背了人类的审美心理,须知,我们应把美作为判断理论真伪的首要条件。

  [二]

  除去气数运用中的一些逻辑谬误,还有许多由此基础推衍出来的错误技术。试举部分例子:

  1、紫微斗数命盘的排盘,以人为的农历作排盘根据,而不用无置闰、接气的甲子历。在全世界,除甲子历以外的其他任何一种所谓的科学历都不是”自然历“,它们都是”人造历“。

  2、用甲子历和农历混杂起数的身命卦,以农历日期起数的结婚方向表,都肯定是错误的;因为”定数预测系统“是非用”自然历“中的甲子历不可的。

  3、风水中的二十四山向的不同阴阳区分,因其与易理不合,故也是错误的。虽然”实践“上可以给出二十四山向,但最後落在实处时,应只有八个後天八卦所代表的八个阴阳山向。

第六节 遁甲旁象

  [一]

  遁甲它解。

  我们不妨换一个角度来理解遁甲系统。

  当我们不对天地雷图进行遁甲操作时,它们还是遁甲系统吗?

  对於这个问题,我们只需要考察後天八卦的雷盘即可。因为天地雷图中的三个盘是相互同构的,理解了其中一个,其余两个也同时得到解决。

  後天八卦里,是艮宫的”土行“有了破缺;破缺的艮卦是坐在可以用来表示先天五行之气的洛书上的,即艮卦坐在第八宫之中。从逸象的角度来看,洛书的八宫有两种形式的破缺:

  第一,是二八易位式的破缺,震木必须以五行身份出现,以补艮宫在五行连环相生破缺之需。

  第二,河图先天五行之气转换到洛书上,也是在八宫出现了了五行连环相克中的破缺,而且这一转换又恰好补足了後天八卦五行连环相生的缺囗。

  是以,从某个角度来讲,天地雷图本身也是遁甲系统。

  另外,天地雷图由於也在坐宫方位上体现了自己隐蔽着的遁甲结构,故它与纳音十运图有相同的”羊刃象“,读者可作比较。

  [二]

  公理逸解。

  由河洛图书推衍出的公理,其内部实则也有遁甲现象,我们的理论系统只是由一个遁甲系统转换到了另一遁甲系统而已。

  如表先天之理的河图数起於一,而一为水,本为後天之理,这显然是一种交错概念。这种概念交错的现象在易学公理系统中有多处体现,它使得公理似乎已经不是最简系统,因为其中似乎有许多”准遁甲构造“。试列之如下:

  1、本来定义後天的五行起於水,却以属木之震三宫为起始点,与先天五行的次序相同;

  2、洛书本属後天,当它与後天八卦相比较时,又被定义成先天;即二八易位後的洛书称後天,不移位时称先天;

  3、先天八卦本为先天,震巽易位後则又变为後天,又似乎同太乙八卦极近似;

  4、河图本为先天,但逆时针移动内圈之数,则又有所谓的”先天中的先天“之象--即阳卦对应奇数,阴卦对应偶数。

  [图,所谓”先天“中的”先天“图]

  如果对这些相互交错现象领悟不深的话,很可能在理解作者某些分析时会产生迷惑,并且还会难以想象易数运算时出现的的古怪巧合现象。

  [三]

  遁甲系统等价关系。

  我们说”太乙八卦“是遁甲系统,是站在爻象兼五行角度上来讲的;又说紫微中心变象法变出的八个”太乙八卦图“是破缺的,是站在八个大整体构造的角度上来讲的;而同时说单个的紫微变象图是遁甲系统,又是站在与原始太乙八卦图等价相变的角度上来讲的。等等。

  作者之所以不厌其烦地讲解强调,是担心有人总是拘泥不化或是天马行空般地理解作者说的每一句话。须知,在不同的环境或条件下,各有不同遁甲系统。

  [四]

  先後天八卦的过渡。

  先天卦象与後天卦象相互错动,其中可有联系?有无规律?

  规律肯定是有的。洛书九宫中,如先天乾卦在後天为离,先天离卦在後天为震,先天震卦在後天为艮,先天艮卦在後天又为乾。这一过程只走了四步就回到了原始起点。其余诸卦也都是如此。八个卦互变步骤如下:

  乾→离→震→艮→乾;

  兑→巽→坤→坎→兑;

  离→震→艮→乾→离;

  震→艮→乾→离→震;

  巽→坤→坎→兑→巽;

  坎→兑→巽→坤→坎;

  艮→乾→离→震→艮;

  坤→坎→兑→巽→坤。

  事实上,这种先後天互变有共同规律:

  [图,先後天互变图]

  如果看懂了图■互变的规律後,你会发现,此类互变回归现象还有很多种。只要我们任意把四个顶点联络成网或两个顶点联线或八个顶点联网即可。问题是,八个元素的排列组合有40320种,先後天排列只是其中的两种;上面的所谓先後天互变卦象也只是其中的一种。

  我们要问的是,为什么易学只存在一种先後天互变形式?它虽然肯定是唯一的,因为已经有长期的实践检验了它的正确性。但是,如果能在数学中证明它的唯一性,则将是是很有趣味的。

  有意味的发现则是:如果我们把先天八卦的震巽卦互易,并再来一次所谓的”先天“後天互变,则须经过八个步骤才会回到起点:

  [图]

  [五]

  入中现象。

  我们再来强调一下干、支、卦飞入中宫的条件,即入中的”单元“必须是由两个对待的逻辑单元构成的逻辑实体。

  如在”甲子纳音飞宫“和”紫白遁甲图“中,它们的”入中“的”逻辑实体“可以有无限大或无限小的状态,且也只有这种状态的”逻辑实体“方以进入无限大或无限小的区域──中宫。

  [六]

  二进制误区。

  当前的”科学易“论者认为:“八卦中的阴阳爻是二进制的反映”。

  其实,在易学中,阴爻是“有”,阳爻也是“有”;阴阳爻只不过是一种“极性符号”,而“0”和“1”则是二进制中的运算单元。二者虽然在二元递归层次上有一定的联系,但有本质上不同的内涵和外延。从易学的角度看:三个阴爻是坤卦,并且坤卦是一个完整的“逻辑元素”;但00=000=0000=00000…=0,而坤卦不能等於“0”。须知“0”和“1”是二进制中的逻辑运算单元,可以独立存在而起运算作用;而易学中必须是“三爻成象,六爻重卦”。

  [七]

  纳甲问题。

  易学中把纳干、纳支统称“纳甲”,但是,我们往往不清楚“纳甲”概念的真实内涵,故作者在此再予以讨论。

  所谓,“纳”者,即为同构转换之意。同构转换在本质上是一种映射;通过这种映射,一个系统的隐含结构关系可以用另外一个系统显示出来。

  此类同构转换的形式大致可分三种:

  第二种,“形式逻辑单元”与现实世界之间同构转换,即把现实现象抽象成符号系统,以便於使用符号系统理解与控制现实。如八卦符号与万物之象之间的同构。

  第三种,是现实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同构转换。如音响系统中,声响是这样同构转换出来的:磁性号→电信号→声信号;或数字信号〔d〕→电信号→声信号。

  虽然可以把同构细分成三种形式,但在具体实践中却常常是混合使用的。显然,此三种同构形式之间也是同构的。

  本书中的藏山纳甲是一种超对称系统之间的同构。即用一个“自指结构”与另一个“自指结构”建立同构关系。

上一章回目录下一章